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161 借用经验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五月下旬的一天。锦衣卫诏狱的一个小房间里,三个六、七十岁的老头正蜷缩在各自的小床上,他们就是张贴小报事件中的几家家主分别姓黄、姓史、姓张。自从天启下令不允许诏狱里私下用刑后,这里的血腥味少了好多。条件也有了一些改善,囚犯不用再睡在潮湿肮脏还带着霉味和尿味的草上,而是每个人都有了一张木板做的小床。高级一点的房间还有人负责打扫卫生,每天还能点几注清香除味驱蚊蝇顺便祈求菩萨保佑,当然犯人的家属得出银子。

如果你特别有钱恰好皇帝也不是特别痛恨你,你还可以要张干净的桌子然后带点好茶进来喝一喝,闷了还可以叫家属送两本书进来翻看着解闷,饭菜也可以花银子让人给你买,不过跑腿之人的劳务费会是很大的一个数目。

黄、史、张三人在半月前以为天启在自然灾害面前要下罪己诏求得上天的宽恕,他们想借老天爷的威风趁机要求取消两成的封顶限制多挣两个,谁知道天启不害怕老天爷的怪罪反而顺藤摸瓜把他们都抓了起来,失算的几位只好在诏狱里等待发落。他们躺着躺着就开始了每天的必修课,这必修课就是不断地后悔,有的后悔自己不该财迷心窍,不该有趁浑水摸麻麻鱼的想法,有的说是魏忠贤这个坏东西使自己乱了分寸,还有的在思念刚刚娶回家没几天的第十七房小妾。

接近午时,几个狱吏抬着一张摆满了鸡鸭鱼肉的小桌子进来了,后面还跟着一群衣甲鲜明的锦衣卫校尉和两个太监。

三个人一看脸都青了,以为这就是最后一顿的“断头饭”,其中两人在万念俱灰之下站不住瘫在了小床上,黄家家主胆子稍微大点的轻声问道:“请问,我家里人有没有说愿意把我名下的股份献给皇上?”

两个太监看了他一眼然后说:“皇上知道你们的心意,但是皇上不同意。”

黄家主听了惨然道:“看来吃了这顿饭我们就该上路了!”说完转头向姓史、姓张两人说:“过来吃点吧,就当回老家了。”说完斟上酒就自顾自先喝了起来,喝着喝着眼泪就流了出来。

一个太监说:“什么叫就当回老家?本来就是吃完了回家,别磨磨蹭蹭的了,吃完了皇上还有话呢。”

听小太监话里有话,三个人眼睛一亮,齐声说:“公公请宣旨。”

小太监说:“皇上说了,等你们吃完了再宣旨意。”

三人急忙各舀了一口饭,三五两下刨进嘴里然后放下筷子说:“我们吃完了,请公公宣旨。”说完眼巴巴地看着小太监。小太监笑了一下说:“老年人吃饭别太快,小心肚子疼。”

另一个太监拿出一张纸说:“如果你们认字,就仔细看看这上面的每句话,最好把这些都背熟了记在心里。”

三个人急忙拿过来一看,上面写着天启的三个条件,一是必须继续跟朝廷合作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二是在做生意时必须遵守两成封顶的限制;三是做什么得听朝廷的不得资匪资敌。如果违背了这三条,轻则收回股份重则抄家杀头。当然,好处就是遵守这三条的,他们的股份可以一代代传下去。

三人看了后又惊又喜,黄家主问道:“这位公公,皇上给我们看这个干什么?真有这样的好事吗?”

小太监说:“既然看完了就接旨吧。”

三人一听急忙跪下说:“罪人黄庆源、张东球、史横山接旨!”

小太监看了他们一眼说:“皇上有旨:南直隶黄某、史某、张某狂悖无礼心怀不轨,竟然居心叵测妄图挟持朝廷,本应严惩但念其初犯且有微功,现遣返还家令其至各地以身说法,宣扬朝廷德政以戴罪立功,如继续阴奉阳违国法难容望其不要自误!钦此!”

三人连称尊旨然后问:“请问这位公公,皇上让我等去宣扬朝廷德政,还要去各地宣扬,请问我们该去哪里宣扬?况且朝廷德政数不胜数我们具体该宣扬哪条?”

小太监说:“具体就是宣扬开始那张纸上的内容,至于说对哪些人说,去找南北两个商会的会长,要个占有朝廷股份之人的名单,你们要给他们所有人都说到并且要他们签名。皇上是菩萨心肠怕你们的老骨头经不起折腾,允许你们指派人代你们去,而且这次就原谅了你们不过没有第二次机会,如果你们执迷不悟,下次就该魏忠贤的东厂来找你们,怎么做你们看着办。”

三人说急忙说:“请公公转告皇上,我等亲自出马不假手他人,一定给所有人转达到。其实我们前一阵不是鬼迷心窍了吗?有这样的好条件谁会不同意呢?”

天启听了小太监的回报后暗暗点头,事情都在按他的预定路子在走。他之所以会这么快把三个冒犯他的人放了,一是想让他们去替朝廷做宣传,二是听说有人有意见怕生枝节,万一死两个就不好了。

一直以来天启都在想这朝廷的银库里怎么会没有银子,一国之国库的库存居然还不如有的大户的家底厚,这实在是太不正常了。后来他慢慢地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这问题的根本在于朝廷的眼睛只看着农民的土地所出,没有看到商人在均衡物产的过程中还能创造巨大的财富。以前对商人的歧视态度使得商人与朝廷离心离德,导致的后果就是朝廷不能收到巨额商税,在缺银子的压力下加重了对农民的盘剥,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应该重新审视对商人的态度。

经过反复思考,天启觉得对商人应该有对军人一样的态度,那就是既要倚重利用,又要限制防范。以军人来说,既想要他们像老虎一样威猛又想要他们像绵羊一样听话,这确实有点不好办。大明对军人的态度是绵羊政策,把几百万军队都用锄头改造成了只会种地的农夫,遇到敌人来犯肯定是难以抵抗。但如果把手下的军队都变成了嗷嗷叫的老虎,恐怕没有哪个君主在骄兵悍将的冷眼下还能睡得着。

如果出于害怕就想办法逐步把领军大将除掉,那是自毁长城的举动。如果放任不管寄希望于手下将领的忠心,这又有些不靠谱,既便没几个像安禄山那样自己本身就包藏祸心,像赵匡胤那样被手下拥戴后半推半就上位的也不会少。到后来有人想了一招叫利益均沾,就是在严厉防范的同时给领军将领高官厚禄不算还允许其世袭。一边是长久的恩泽一边是灭族的不归路,很多将领都选择了顺从。

天启准备把对军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商人身上,因为他发现商人跟军人在国家中的作用都差不多,军人保稳定商人促发展,那些说“文官握笔安天下,武将提刀定太平”的人都是在胡说八道。文官的职责应该是制定和维持秩序,有了高效合理的秩序,无论是保家卫国的军人还是货运天下的商人,才能遵循秩序让国家在稳定中不断发展。

这天午后,天启正想着如何让商人在有效监管下发挥应有的作用时,乾清宫总管谈敬带来了圣学院和都察院众人的奏章,天启以为是关于几天后的辩论安排,就说道:“这刘宗周和高攀龙等人还是能干的,这么快就准备好了,看来他们已经是胸有成竹,准备把那些说朕用人不公平的人驳得体无完肤了吧?”

谈敬看了看天启说:“皇上,这次他们是冲着你来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58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