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045 信王拜师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等天启来时所有人都把字签了,看来每个人都是明白人,二十年后是哪些孙子站在朝堂上实在是无关紧要的事,能拿回自己的银子还有来年看得见的实惠才是最重要的。天启叫谈敬把大家的签名文书收好然后坐下轻咳了一声说:

“既然大家意见一致,我们就顺便说另一件事,就是给信王请讲官的事。信王是朕的兄弟年龄虽小但勇于任事,只是见识经验稍显不足需要边理政边学习,大家推荐两个年轻点的人吧,年龄相差太大不好沟通。这是政务院议事不是上朝,大家都坐下慢慢说。”

皇帝关心自己兄弟的学习是好事,一个人学习学习虽然不一定能提高多少能力但至少能通点道理,通道理的人才有可能听得进良言,大家也不愿意一个听不进意见只知道蛮干的人坐在头上。待大家都团团坐下后礼部尚书薛三省问道:“不知皇上对请讲官有什么样的要求?”

要人提要求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候选人多二是大家没有敷衍的意思,天启想了想说:“信王要勤于政务但又不能太劳累要学会劳逸结合;要严明制度但又不能太死板要学会通达;对人要仁慈宽厚但又需要些雷霆手段;遇事不能放弃但又要学会取舍。所以这个讲官要有气度、心地宽、学问好、明事理、谙刑赏、擅机断、知权变。”

这个要求好像有点高,就好比要找个既博大又精深既胆大又心细只在理论上存在的人,礼部尚书薛三省想了想说:“启禀皇上,这样的**明目前还不存在。”

天启听薛三省的话后知道他嫌自己的要求太高,就笑着说:“朕的意思是多找几个人,每个人占其中一点就可以了,不是叫大家去找个很全面的人。”

听天启一解释大家也明白了,原来不是要找个诸葛亮那样的全才,这就好办了。大家互相商议了一下推荐了八个符合某一个或某两个条件的人,天启经过仔细筛选选出三个人:翰林院修撰、前科状元文震孟,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御史黄尊素,万历三十八年进士、翰林院侍读钱谦益,选定后让谈敬派人去宣三人前来。

不一会儿三人就来到了政务院,本来是三品官参加的会议突然让自己三个六品参加,再加上看到皇帝和大臣们都是和颜悦色的模样,三人当场明白这是好事不是坏事,都挺了挺胸膛准备好好把握住人品爆发后获得的机遇。天启对三人说道:“信王是朕的兄弟,朕对他寄予厚望,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他的师傅,每日上一个时辰的课。今后政务院的事朕会渐渐少管,你们三位要尽心尽力辅导信王,让他能胜任政务院的事务。”

文震孟、黄尊素和钱谦益一起躬身道:“臣等遵旨。”

三人都知道皇帝对自己的兄弟非常好,派自己三人给信王当师傅那是看上了自己身上某处闪光点,只要自己能将这闪光点发扬光大,锦绣前程就算是从脚下铺开了,想到这点三人的呼吸都有点粗了。

天启转头对信王说:“信王,这三人是为兄针对你的不足之处选的师傅,负责每日讲课,你要好好向他们学习。先给几位师傅赐座,信王现在去拜见师傅。”

信王答应了后起身向三人躬身行礼道:“拜见三位师傅。”

文震孟、黄尊素和钱谦益微微侧身只受半礼,嘴里说:“臣等不敢。”然后伸手请信王坐下后三人才挨着坐下。

学生尊敬师傅给师傅行礼是礼数使然,但如果臣子大模大样受全礼那就有点无礼了,看来三人还不错,天启点了点头说:“为政者首先要有仁爱之心,用仁爱之心去安抚治下之**家才会忠诚,如果为政者对治下之人如役犬马,国人轻则会去野归隐重则会判国投敌。文震孟是前科状元,文章中对仁者爱人的论述有独到之处,信王多向他学习如何行仁政。”

见没有人发表反对意见天启继续说道:“在坐者都是儒家门徒,儒家除了讲仁还要讲礼。礼的作用就是让人不要太过于亲近,要有尊卑秩序才能进退有序,不符合礼的勿视、勿动、勿言。黄尊素身为御史学问也不差,信王要向他学习如何明辨对错。”

仁与礼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儒家学说,听天启这样说大家不由得点了点头深以为然。天启又继续说道:“多学儒家之术久了会让人自然而然存有浩然正气,但如不知变通一味直行就会被人讥讽为酸儒腐儒。钱谦益能诗会文,文中时现真性真情,信王不时向他学习一下率性而为也是好事。”

信王说:“皇兄对臣弟如此关爱,臣弟实在不知如何回报。”

天启说:“无须谈什么关爱回报,只须用心做事就好。现在你就搬到慈庆宫去住,那里离文华殿近方便些,也方便几位师傅教你,等信王府建好后你再搬出去。”

信王答应后天启对群臣说:“难得大家都在,有什么事就说出来议一议,以后事关政务的会议都由信王在政务院召开,错非大事急事朕也不会再管。”

见天启的意思要放手不管了,吏部尚书赵南星急忙上前说道:“皇上曾说过明年起要开始对上任官员进行经济审察,现在已经是十一月底,那么请问皇上吏部现在对官员的任命过程跟以往的任命过程应该有些什么不同?”

一件事要执行首先是要给大家吹吹风,没人反对之后就该紧锣密鼓准备,这都只有一个月就要执行了但现在还不见动静,大家心里也有点吃不准皇帝的意思,甚至有人在想皇帝是不是把这事忘了?

天启说:“经济审察由吏部、都察院和内卫配合执行,吏部任命前先行文通知,都察院和内卫经济审察完后要签字认可,见了都察院和内卫的意见后吏部再正式任命。”

赵南星问:“看来马上就得动,那么请问皇上从何时开始?何地开始?又从何人开始?”

听赵南星这么一问,所有大臣的心都提起来了,虽然说早就知道有这一天也做了些准备,但当这一天真正来临时那些准备好象又都没什么用,尤其是家里钱多的人还有就是家里的钱来路不明的人,一个个心里都是忐忑不安。

天启看了看大家,慢慢说道:“经济审察从现在从京里开始,至于说从何人开始朕认为应该从都察院开始,因为是由他们去审查别人正人要先正己,左都御史高攀龙和杨涟,你们有没有意见?”

高攀龙和杨涟说:“臣等没有意见。”

天启说:“好,你们是审查官员的人就象是一把尺子,朕说过正人要先正己,下去后就让都察院里的所有御史和六科言官自己写申请,写完申请后由内卫预约时间进行审查,不愿意写申请的全部回家,朕不想拿着一把歪尺子用。”

天启话刚说完,叶向高、韩爌、朱延禧三个协理大臣就上前说他们应该做表率,他们要在都察院的后面接受审查。经过清查田产和存粮事件后,叶向高、韩爌、朱延禧等三人都知道皇帝对待手下臣子虽然不是很强硬,但一旦决定要做某件事那是非常的坚决,与其轮到自己时被动还不如主动要求还能博取个好名声。见三位政务院大臣带头申请支持自己天启很满意,其他人虽有想法也只好藏在心里表示没有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489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