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367 拆分竞争(下)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听了天启这一番介绍性质的话大家明白了天启关于军备处今后的设想,倪元璐离开后军务院原本准备撤销军备处这个部门,后来天启认为不妥还是要保留,今天看来他是想把孙元化和茅元仪拉进军备处来。为了让孙、茅两人明确自己今后的任务,天启先是说了一番渴望人才的话,然后又指出培养人才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只写本书就算完。到最后让大家知道培养人是一个过程,最重要的是今后怎么使用这些人,让其在竞争与互助中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对一个人总说大道理没有多大意思,因为大道理只能让人热血沸腾一时,时间长了别人就不一定听得进去,再继续说下去就会起到反效果。这时候天启又把大道理和小算盘都公开摆明,直接说出能力一般的挣俸禄能力强的可以挣悬赏,当然如果你的能力太差又不思上进恐怕也没有人长久用你。对孙承宗的疑问天启也进行了说明,意思就是自己的常青树公司不是只管向外撒钱,其目的是开始撒小钱最后挣大钱。

对天启这种说法大家都比较认同,倪元璐根据他老婆的提示提了个锤兵的构想,后来又利用火枪炸膛的原理做出手雷,其间挣了好几千两银子相当于他好多年的俸禄,让周围的人羡慕之余知道天启说话算数且重视人才。如果说倪元璐的事只是让大家羡慕,那么徐光启因为研制和推广高产新品种农作物被天启下旨封侯一事,就在满朝文武中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原来侯爵也可以不经过与敌以命相搏得到,在以前封侯是武将的专利但现在文官也看到了希望。

常青树公司一开始在新品种粮食作物开发上的投资并不被人看好,但后来全国的增产部分常青树公司都要从中提成,这一算下来就是个巨大的数字让很多人看红了眼。见大家都想从中获得利益天启也没有独吞的想法,提出过去的不算从现在开始,现在要投资研发军备让有意者投资。倪元璐和孙元化他们搞大炮小型化搞了两年都没有动静,其间的投入大家都看在眼里,让大家向无底洞里投钱没有人愿意,也就是说没有人看好军备方面的投资远景。

现在天启干脆不说具体搞什么,而是要把现在的人拆分组建,把对事的公关转变到对人的培养上,包括孙承宗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事情必成。现在只要大明的农民还用高产种子种地,常青树公司就不缺钱,愿意为皇帝效力的人不计其数所以说也不缺人,再加上长期的培养人才计划,再想做什么东西肯定都能做出来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已。

既然有了共同的认识就想把事情做好,孙元化说道:“听了皇上的话臣明白了将现在的部门拆分后重新组建的意义,臣等可以暂时放下大炮小型化之类的具体事务,那么接下来该从哪里入手呢?”

天启说:“先把人员组织安排好,普通的刀枪弓箭铠甲制作坊暂时不动保持原样,王恭厂、上林苑、两河口、觉华岛这四处可以提供给你们安置人。要安置进去的人先在博学院军工部学习基础知识,有空了也可以学习其它机械、医学、数学等杂学,等有需要了就按其所长组合起来公关。平常时期的一般事务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让他们做,但是给他们的报酬不是很多最多就解决个吃穿吧,真要挣钱还得像倪元璐学习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悬赏。”

孙承宗这时候说:“皇上,臣还有个想法就是把一般人固定在王恭厂等四处,有经验的工匠和有知识的人就安排在博学院,既可以互相学习也可以向新人传授知识和经验。当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了就让他们自由组合互相竞争,然后再去某处做出来,不知道皇上以为如何?”

天启想了想说:“先生这想法好,有经验的传授经验有知识的传授知识,如此一来新人会很快获得需要的东西成为老手,不像以前一个人要得到师父的本领得先帮师父做几年苦力。就算在传授时有人会留两手‘回马枪’或者‘杀手锏’之类的看家本领,在竞争时总要露底,因为我们在选择时要看竞争者的可行性计划,如此一来就算竞争失败的人也能从中学习到不少东西。”

倪元璐问:“皇上说了几次解决问题,这些问题从那里来?”

天启想了想说:“你这话问得好,我们以前都是想当然地提出问题然后找人解决,就像大炮小型化一样都是我们在提没有前方将士提出需求,都到了今年东南军区的水师跟红毛洋人在海战中吃了亏,他们才想起来向朝廷提要求。你们看现在是我们提要求而袁可立去亲自找地方做试验,这不是搞反了吗?按正常程序应该是军队根据实际需要提需求,军务院和博学院军工部的人一起商议可行性办法,最后由常青树公司投资悬赏让人竞争,最后由竞争者做出来。”

孙承宗说:“这里一旦安排好人员就可以立即把袁可立叫回来,皇上已经从博学院中安排人去觉华岛,准备逐步从袁可立手中把连环船和大炮上船还有装铁甲的事务接过来。各军区的督军主要是将本军区将士的需要汇总,各地的锦衣卫辅助督军搜集前方将士的信息,这些汇总来的信息就是需要做的事。当然其中很多都是些小问题,但是当几处的人都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说明这是大问题,常青树公司可以根据分析决定是否投资悬赏。”

天启说:“其实有绝活的人总是占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是经验一般知识一般,这些人安排在各处做一般事务获取微薄报酬。当有很困难的问题当然也伴随着巨大悬赏出现时,每个人都会去想办法试图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的出现可以促使人开动脑筋激发潜力,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倒是在其次。如果最后问题悬而未决解决不了也没有关系,多学习多琢磨不断完善自己总是好的,至少不会妄自尊大以为无所不能,解决了问题后有了信心也不会妄自菲薄。”

天启和孙承宗的一席话说得孙元化等人不住点头,天启见他们没有意见于是说:“一般来说新形式就会出现新问题,你们以前做事是把经验藏在心中,别人想偷也偷不去,现在要把经验和知识拿出来让大家看,这就需要注意保密的问题。朕认为凡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都必须存放在军务院,由军情处的锦衣卫和内卫联合监管算是国家机密,任何人要查阅都必须先申请并备案。”

孙元化问:“如果方案方法有用最后肯定都要拿出来制造,如此一来哪里还能够保密?”

天启说:“别人不能解决而你能解决,那这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你的绝活,以前是一个人从头守到尾,秘密藏在个人心中自然不容易泄密。但是如果有人把主事的人抓去逼问也容易问出全部秘密,如果这人恰好死了机密也就没人知道,我们祖辈很多绝活就是这样没了的。现在我们把称为绝活的技艺藏起来,要制造时东造一部分西造一部分最后组合在一起,是不是比以前更保险一些呢?”

孙承宗也点头说:“就比如造大炮,以前你们两位都在宁远协助袁崇焕造炮,每门炮的制造过程都有你们参与,但是你们毕竟人少精力有限,再拼命也造不出多少来。如果把你们心中的知识写出来让人学懂吃透,是不是就可以有很多人像你们那样做?这时候把材料、铸造炮筒、钻炮眼、做炮弹等过程分开就很有必要,这样一来才能保密。”

孙元化和茅元仪两人听完天启和孙承宗的话后连连点头,又说了几句具体安排的事就告辞了,等他们走后倪元璐问:“皇上,开始听你说不但要学习军事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其他知识和经验,搞军工的人有那个必要吗?”

天启说:“看来你去了两河口消息闭塞多了,你搞了个手雷得了几千两银子算多的了,但你知道前一阵有人提了个建议,朕和孙先生商议后决定给他五千两的奖励,当然要在他的建议有了效果后才发放。”

倪元璐一听大惊,问道:“谁这么厉害一个建议能得五千两?”

孙承宗说:“这人叫石全现在是锦衣卫千户,他原来在辽东打仗立了战功进了锦衣卫,后来在川西潜伏十年在关键时刻又为皇上立下大功,去年在辽东偷袭萨尔浒一战中他又立有功劳。前面这些还不算什么,他在辽东时发现士兵们好多都没有皮袄,穿棉衣不能御寒不说还因为穿多了臃肿而使行动不便,是明军打不过女真人的原因之一。他建议在夹衣里塞上鸭子的绒毛,说那东西比棉花还暖和,军务院找人做试验发现他说得有道理准备马上养鸭做鸭绒服。”

倪元璐一听说道:“原来鸭子身上的绒毛值五千两,比一品大员的年俸还高,早知道臣在大凌河中养鸭子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350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