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224 开疆拓土(中)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孙承宗到现在才知道天启有个很明确也很细致的想法,就是要调动最多的银子和使用最多的人,同时要制定出最合适的制度,最后开疆拓土给全体国民最大的生存空间.人、钱、制度等事已经在慢慢做了,只是开拓疆土的军队还有能力全面的其他人才还没有培养出来。

孙承宗想了想问道:“臣听人说天下很大,皇上准备开拓多远呢?是不是要极尽四方到天涯海角去?”

天启摇了摇头说:“有句俗话叫有多大的面做多大的馍,人心比天高的话往往会一无所有。大明经过太祖和成祖两代英主的征战,建立了广大的疆域,到了朕手里已经损失太多。辽东以东以北疆域的奴儿干都司现在一半被女真人占据剩下的荒弃在那里,西面的乌斯藏都司和沙州、哈密等关西七卫也已经失去控制名存实亡,西南的澜沧卫和赤水卫等地被叛匪和异族所居。朕说要开疆拓土只不过是大话,其实只要能恢复旧土就不错了。”

孙承宗点头道:“原来皇上的心并不大,臣以为你要积攒力量向西连通到泰西去。”

天启苦笑道:“先生太看得起朕了,其实土地太宽了也不是什么好事,一个国家的疆域应该跟它的人口和制度相适应。人太少地太宽交通不便利守也守不过来,占地太远了也不好控制,到时候闹独立闹分裂的多了相当于替他人作嫁衣,朕不作这种赔本的买卖。”

孙承宗想了想说:“原来皇上是想一步步做扎实了,如此看来皇上修路和整顿军队也是为了逐步扩边,聚集财物培养人才也有充实边疆的意思。前几月皇上让侯恂和洪承畴巡视长城沿线,是不是对扩充边疆之事先进行了解?还有臣听刑部尚书曹于汴曹大人说过,皇上为了给两位皇子祈福下令废除死刑,是不是有让犯人充实边疆地区之意?”

天启看着孙承宗笑着说:“什么都瞒不过先生,朕确实有这样的考虑,这样考虑的原因是参考了历代的经验教训。想汉、唐之时,因为道路难行兼内有异族未得到有效管制,当时的军事力量对西边和北边只能战而不可守。道路不通畅的情况下强行去守就无法全额运送粮食补给,只有在当地驻兵屯田,这就造成了边镇之地守将渐渐坐大之势。汉之董卓起于凉州,唐之安禄山起于范阳,都是当时的边镇大将,怎么控制边镇大将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孙承宗点头道:“既要放心使用又要小心监督控制,这确实不容易,稍有不慎就会兵连祸结使国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臣想来想去只有让镇守边疆之将领只领兵不管民事,粮食、武器、衣被等物资都不得让其统管,但是现在皇上除了重视军队的战斗力外还重视军队种田放牧修路架桥的能力,岂不是给将来镇守之边将以机会?”

天启点头说:“先生所虑极是,这就是朕要把屯田兵跟作战兵分化开的原因,朕重视军队的作战能力和生产建设能力,是要把两者分开让其各精一行,并不是要让每个军人都成为既能拿刀枪又能拿锄头的多面手。守边之军在前,屯田之军在后,双方互不统属互相监督,加上朕还要把地方守备部队和野外作战部队分开,也让两者互相监视,这样一来当无大碍。”

孙承宗想了想问:“皇上想的有一定道理,至于效果如何现在不好说也就暂时不说了,臣现在想知道这次皇上准备让谁去贵州坐镇平叛?”

天启说:“高第高大人。”

孙承宗皱眉说:“高第为人谨慎在军队中也无威望,皇上派他去恐怕一时半会儿难以完成任务。”

天启笑道:“先生怎么忘了?我们这次平叛的主要目的是整顿军队,要那么快干什么?再说高第的最大特点就是听话,军队中也无甚威望在这里也成了优点。”

孙承宗诧异地问:“主帅无威望就不好指挥手下将领,皇上怎么说是优点?”

天启说:“这仗不需要急切之间取胜,也就不需要出奇兵只需要堂堂正正去与叛匪拼实力拼消耗,这种主帅只是个代表朝廷的象征,只要不是傻子和疯子谁都能干得下来。高第一贯听话且谨慎就表示他不会作怪,遇到事情多半会禀报上来而不会私自作主张。没有什么威望更是让人放心的地方,手下将领只会服从其发出的正确命令而不会对其服从到产生个人崇拜的地步,这样的人用起来才让人放心。”

孙承宗点头说:“皇上这样一说臣心里也不那么憋气了,只不过看别人亲自做事不知道自己该在哪个地方出力有些不舒服。臣记得前一阵洪承畴提起过全国的军队有几百万,散布在不同地方,皇上如果想要所有军队都到贵州去接受整顿,恐怕不那么容易。臣在想可不可以在其它地方也搞几个整顿军队的地方,皇上是否有意这样做?”

天启想了想说:“朕有过一点这想法不过不具体,先生既然有这考虑能不能说说可以在哪些地方整顿军队?”

孙承宗说:“臣是这样想的,经过情报分析南方的叛匪没有再掀起大lang的可能,蒙古人和女真人才是我大明的心腹之患,虽说经过谈判能拖延一阵,但把自身的安全指望在别人身上总不那么让人放心。不如在辽东、蓟州、渤海三个军区选个合适的地方整顿培训,如此一来周边的军队都会交替着不断过来,边防的安全也可以无忧。”

天启说:“具体以哪个地方为培训基地要好一些呢?这地方没有打仗恐怕没有贵州那里的条件好,只有真刀真枪地干过才能筛选出合格的人。”

孙承宗说:“这事太大,臣想还是集思广益要好些。”

天启想了想让卫士把军机处、军参处和军政处其他人叫来,大家商议完后好当场指派人员。天启早上来时军务院中的人就知道了,大家隐隐约约知道要选些人去贵州平叛,有人期待着选上自己好立功,也有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等结果,当内卫叫人去军机处开会时,所有人都立即放下手中的事赶了过来。

见张维迎、高第、王永光等人还有军参处和军政处一批人到齐后,天启仔细看了看问道:“怎么倪元璐没来?”

王永光回答道:“回皇上,倪元璐倪大人去博学院去了,昨天在渤海军区试炮的孙元化和茅元仪回来了,找倪大人去商议大炮上海船的事。”

听王永光这样一说,天启想起了前一阵渤海军区王在晋的奏报,他说渤海军区造了大量的渔船,与山东、南直隶、浙江等省达成了互利互惠的合作。合作的内容就是各省出钱让渤海军区统一造渔船,造出的渔船和打到的鱼归各省所有,渤海军区可以从中抽取一定费用造炮舰,炮舰护渔船渔船出费用大家皆大欢喜。但是在福建海边的时候受到了盘居在台湾的外国炮舰攻击,渤海军区的炮舰跟敌人打了几仗,虽说收复了一些小岛但自身损失惨重。

渤海军区失利的原因很简单,自己船上的大炮没别人的大炮打得远打得准,自己的船是全木结构防护能力也比不过外国炮舰蒙有铁皮抗击打。王在晋气不过就请旨让人去帮忙造炮改船,天启让博学院中的孙元化和茅元仪带人去实地考察,并说过还需要帮助的话可找倪元璐,因为倪元璐正跟几个泰西人在造新型大炮。天启询问过龙华民等人,龙华民说在台湾的那些人跟他们不是一个国家的,双方还处于敌对状态,天启想外国人的技术应该能对付外国人。

听到孙元化和茅元仪回来了,天启说:“事情应该不大,如果事情不好办孙元化他们应该来军务院求助,现在他们只找军备处的倪元璐去,可能是遇到点小问题想解决了继续研究。先不说他们了,我们说说整顿军队的事吧,前一阵我们商议过在贵州平叛外带整顿培训军队的事,后来觉得全国的军队都到贵州去不现实,所以想多设立几个培训地点。开始孙先生提出在辽东或者蓟州军区培训,这样做可以加强北方的兵力,你们有什么好意见?”

王永光首先赞叹道:“皇上,孙大人的巧思那是极好的,臣是非常地佩服!臣一直也担心张静安和赵率教带走七万人南下,北边的防务就会不会很空虚,万一蒙古人和女真人联手进犯,虽说不一定遭受好大的损失,但也会让朝廷手忙脚乱。现在如果能在北边也建立个培训基地,山东、河南、北直隶的军队就相当于轮换着来拱卫京师,如此巧思怎么会不让人佩服呢?反正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

孙承宗听王永光如此拍自己马屁,心情大好之下谦虚了几句,但也向其他人说道:“这只是本官的一个建议,你们有什么不同看法或者补充都可以说一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43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