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168 民主初探(下)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眼见得说着说着就到中午了。谈敬问天启在哪里用膳,天启才想起不知不觉中都说了一上午,于是吩咐就在这用饭,让刘宗周和高攀龙陪着一起吃,吃完了把一上午说的事打个总结,免得到时候又翻老帐。自从贴小报事件发生这半月多以来,天启就忙着应对来自各处的不满情绪,失意官员、贪婪商户、朝中大臣、还有因历史遗留问题有不满情绪的书生。只有把这些人都搞定了,才能有空说其他。

吃完饭经过简短的休息后,天启准备进行总结性发言,谁知道刘宗周又有了新问题。

对这次贴小报事件中的三批人,经过反复的商议和彼此之间的妥协,应该说已经尘埃落定。商户们去全国宣讲新政策,遵守利润封顶的约定同时也能获得股份的代代相传,可以说是皆大欢喜。东林党同意跟朝廷坐在一条板凳上向一个方向努力,得到的好处就是可以名正言顺对不当的朝政提出意见和建议,政务院中的信王等人需要人帮着把关,而东林党也好这一口算是各取所需。

唯独在官员的选拔制度上开始有点小问题,后来在天启与刘宗周和高攀龙的商议下,搞出来个先定事后定人的设想。而且按刘宗周的说法是先用事粗选,然后当场廷推把皇帝排除在廷推之外,只让皇帝在特殊情况和体制出问题时出手干预,平时就在一边喝清茶或者关心一下军务。

天启本身也懒,只要每隔几天看看这些部门做的什么事,避免失去控制就可以,于是他就想下一步把以事定人这个设想变成制度。谁知道天启还没把话说出来刘宗周就先问道:“皇上,开始说以事定人,保证廷推出来的官员都能胜任,也让他们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保证他们少犯错或者不犯错。那又该用什么方法保证圣学院和博学院中出来的理论和经验都是正确的呢?”

高攀龙这时也说:“是啊,以事定人,这首先就要保证这个事是正确的。孟子说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好比用尺子画方用圆规画圆,先要保证尺子是直的圆规也能用。”

天启想了想说:“开始刘大人说起白居易的诗,在那首诗中白居易也提到过一种方法,就是‘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就是说要用时间来衡量。朕认为光用时间衡量怕不好,谁有那么些空闲几天乃至几年的lang费在辨别正确与否上?比如说一家要娶媳妇,会不会花七年去考察这个媳妇的人品呢?恐怕没人愿意,心急的七年后娃娃都生了一床了。”

刘宗周点了点头说:“时间考验只是一个方面,必须还要用其他方法。”

高攀龙说:“皇上开始说从地势高的地方倒水,不出意外的话水肯定会流向低处,这就是皇上所说的趋势。照这样看来圣学院已经在做这方面的事务了,只不过大家没有意识到。”

刘宗周想了想说:“对,圣学院中的老臣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出理论,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理论依然有效,这也是一种趋势。但现在的事物变化得很快,光是按照趋势和时间也不能确保正确。”

天启想了想说:“我们还忘了一件事,就是目的。我们要做一件事时,首先要知道这件事不是空穴来风,肯定有一定的原因我们才会在这事身上花工夫。开始说所有官员都是为朕分忧为民办事,其实很多时候只要百姓不出事朕也不会忧虑,所以主要重点是要放在为民办事上面。”

刘宗周想了想说:“皇上让所有州、县官员上任时要报告治地的人口、土地、出产、地形地貌等静态状况,然后让圣学院和博学院根据静态报告和粮库番库反映上来的动态报告作规划。现在仔细想想有他的好处,但似乎是有点想当然了。我们考虑的事制定的规划看起来是为了百姓们好,以为他们会欢天喜地接受,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居然没有问过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天启想了想说:“刘大人说得有道理,是朕失误想当然了,要想办法弥补这个失误,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朕有点越俎代庖了。”

刘宗周说:“这也好办,让各地州县官员在呈报静态状态时也要报上当地百姓的需要。百姓们需要的不一定就正确,但如果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满意。我们圣学院和博学院的作用就是要保证正确,把那些百姓们认不清的香花毒草先剔除,把无害有益的东西交给他们去选择。从这里也得出第三个选择正确的手段,就是以看是否满足需要来判定正误。”

高攀龙说:“有了三种手段保证决定的事正确,再通过正确的事去选择官员,反正选谁都能胜任就可以当场选当场任命,这样一来当选的**家都服气也好办事,再加上皇上最早用年龄限制品级的规定,臣想今后就没有多少人会不满了,也没有谁有不断膨胀的野心。”

天启高兴地笑道:“看来老话说‘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这话还真有道理,一会儿工夫我们已经找到三种手段来评判事物是否正确,一是用时间来判定,二是根据趋势总结出理论经验来判定,三是看是否满足需要来判定。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朕也不知道,你们圣学院以后找到了告知朕一声就可以了。那么就这样说定了,用三个手段来定事保证事是正确的,用事来定人保证人能够胜任且没有怨言,你们跟信王商议下把这想法尽快变成制度。”

刘宗周和高攀龙也面露喜色,争论了好多天的事终于在今天有了结果,尽管是在大家互相妥协中达成的,但也使互相间的关系变得更紧密。尤其是东林党,以前做点事还要遮遮掩掩,现在跟朝廷坐在一起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一展才华,相信东林党创始人顾宪成复活,也会很高兴有这个结果的。

就在天启以为没事要结束谈话时,刘宗周又问话了。刘宗周什么都好就是有点书呆子气,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就一定要问个所以然出来,这一点连高攀龙都看不下去了,连连给他递眼色。

好在刘宗周也不是那么不靠谱,他说:“臣知道皇上今天辛苦了,臣再问最后一个问题,皇上允许武将封爵还世袭罔替,允许商人的股份世袭罔替,但又说在皇上的心中文臣要亲近些。臣想问一下在皇上的心中文官、武将、商人,哪个的地位应该高一些呢?”

天启想了想说:“大明历来是以文制武,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就不用多说了,但朕心中认为三者是各有分工不同的三个都不可缺少的群体。文臣定秩序,武将保稳定,商人求发展,只有三者联合一心大明才能转危为安,而且可以说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大明肯定有国富民强的那一天。”

见刘宗周和高攀龙都带着笑意看着自己,好像在说自己在避重就轻,天启笑了笑说:“如果真要在这三者之间排个高低,朕说心里话不想排也排不了,因为朕认为大家都是平等的。这个大家不仅仅局限于文武官员和商人,还包括了天下所有的大明百姓。人之所以不平等是因为出生的家庭不同,但包括朕在内的所有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大家都只有一个头两只眼睛两只手就是明证,让所有人越来越平等也是我们大家的职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35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