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359 铁锁连环(下)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四人商议到最后决定让倪元璐去催促一下大炮小型化的进展,孙承宗去协调宁远的袁崇焕和皮岛的毛文龙,让他们及时组织人听朝廷命令,一旦接到命令就出兵去骚扰金州和锦州,方便会宁这边快速修城。袁可立带几百人去宁远做抗砸试验,看改装后的连环战船装上多厚的铁板可以抗住红夷大炮的炮弹砸,同时看多大的连环战船可以装多重的铁甲,最后能上多重的大炮发射时状态如何,什么事情都得经过试验才能推行,纸上谈兵没有立即推行的价值。

袁可立没有意见反正他也不急着去福州,而且宁远是他的老地盘人头熟容易得到帮助,不过天启告诉他不要有万船齐发万炮齐发的想法。一来是朝廷没有那么多银子要有‘有多少面做多大馍’的态度,二来也是为了大明的安全考虑,真有那么多炮船就没有人能克制得了,别赶走红毛洋人后台湾又成为一个叛乱之地。真要有叛军依托台湾作乱,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恐怕都会成为被劫的地方,到时候要平叛但叛军有上万炮船,那样的平叛就难如登天了。

忙了一整天,天启回到宫里时休息了一下就听有人禀报,说张春英张美人又生下一个公主,问天启是否要去探望。天启一听立即去张春英的住处看她,刚进张春英住处的大门就看见有很多宫女太监在两边等候,天启知道已经有很多人来看望张春英了。面对大家的行礼天启挥了挥手就进了屋,只见张春英脸色苍白有些虚脱的样子躺在床上,皇后还有冯思琴她们都在一旁陪她说话,见天启进来又都是一片问好声。

天启走近床边看了看张春英被汗水打湿的头发,拉住她的手说道:“你辛苦了,现在不要说话要多养精神,等你大好了朕再来看你。”

张春英轻轻点了点头,旁边的宫女抱过婴儿过来给天启看,只见一个长包裹上面露出一张又小又丑的脸,红中带着粉色的皮肤加上一对眯缝眼看不出将来会有多美,嘴巴微瘪还在微微抽泣显然刚刚哭过,看样子她好像还不愿意来到这世上。

天启挥手让人抱走然后对管事宫女说:“多派人照看她们母女两个,一切用度但有所需都尽管去取,有什么状况及时禀报给朕不得延误。”说完就离开回乾清宫休息去了。天启原来在乾清宫住,后来乾清宫失火就搬离开到养心殿住过一段时间,再后来生了病需要靠近压在塔底的黄玉静心安神,于是又回到乾清宫住。

这人都有个适合自己的时间和地点,比如说时间上的差异对一个人就很重要,有的人喜欢在晚上写字记文章,因为他觉得那时候记忆力最好一晚上能记下半本书。有的人又喜欢在大早上抑扬顿错地晨读,因为他觉得晨读会给他带来全身心的愉悦,一早上不晨读就一天都不舒服,可以说是有早上读书的瘾。有的人喜欢下午时的慵懒也有人喜欢傍晚时短暂的宁静时光,也有人喜欢半夜起来看月亮,享受没有白天喧嚣声打扰的孤寂清静。

人对地点的适应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喜欢住在书房里,甚至他的床上都堆了半床的书,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随时在书中获得某种感悟。还有**多数时间都呆在他的帐房里,看着一天的银钱货物出入他会在未来谋划和过去总结中感到充实,还有人喜欢身边有一群围绕着自己转的人,指点江山褒贬人物也是他的一大乐事。当然也有喜欢清静的人,每天一个人捧一壶清茶坐在葡萄架下,什么都不做只在黄昏时的夕阳照耀下回忆往事。

黄玉被人从川西带去一趟又回来后就安放在乾清宫,乾清宫就成里天启静心安神带琢磨事情的地方,一有什么难解的事他就会一个人躺在榻上思考,想得出来办法就叫人记下来,一直想不出办法估计也就睡着了第二天再说。

天启从张春英住处回到乾清宫后又躺在榻上想问题,让两个宫女在旁边轻轻摇扇子扇风,他想着政务方面有信王和一帮老臣帮忙,自己不用去多考虑什么,何况现在也没有什么值得自己去关心的事,最多就是还有点救灾收尾事务,反正人和物资还有银钱都准备得很充分,等辽西的事务一安定立即就可以移一些陕西和山西的人过去。都察院的事也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其中最大的事务就是把四级辅政制度做扎实,要完善四级辅政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的招揽。

为了招揽尽量多的有用人才,今年的大比对读书人来说是最幸福的一次大比,那些通过道德文章选拔出来的进士全部拉到圣学院听老臣的教诲,完了后直接外派去各省各州府的辅政机构做事,天启说了今后的州县两级主要官员都在当地选拔,让大家的积极性大涨。没有考上的也给其机会第二次用数学、机械、医学等新知识选拔,所有人都有事做只是根据成绩让各人做的位置不同,全部都赐同进士出身充任全国,有兴趣的还经过培训去军队里做监军。

现在最让天启费心的是军务,军务方面的事务没有小事,就算孙承宗值得信任自己也得搞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免得真到自己决断时出错,行军打仗的事关系都国家的安危,稍微一点错误就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灾难。现在北方跟蒙古人和女真人的事暂时可以不去多想,这两方经过一年多的争斗后女真人占了上风,以蒙古人西退且陷入内斗而暂时告一段落,明军这边稍微前移稳扎稳打的同时也不贪心多占地方,给女真人和蒙古人的争斗再留一些空间。

现在东南军区有想法要逐步驱逐占据台湾的红毛洋人,以现在明军的实力和装备这想法属于明显的眼高手低,没实力没手段再有信心和想法都是一场空。但是万事都要深层次地想,台湾孤悬海外陆路不相接,假如不想办法短时间内去解决,而是一味地拖延或者说不负责任地想下一代去解决,那样很可能回出现异常变化。红毛洋人现在只是暂时占领,如果有一天他们开始筑城殖民,甚至开始从他们本国移民过来就能形成气候,到时候要连根拔起就难上加难。

其实红毛洋人移民过来还不是最坏结果,毕竟他们离家万里要在大明边上扎根立国还不显示,就像在沙滩上修的高楼一推也就会垮,真要让他们得到本地人的支持就相当于扎了根,那时候再要清除就难如登天。现在据说红毛洋人还在对台湾原住民进行残酷压迫和血腥镇压,投靠他们的最多就是一些身上没有长骨头的狗,说明红毛洋人也只想捞一票就走没有长远占据台湾的战略眼光,这就不值得有多担心。

但是一旦红毛洋人中有人开了窍,多施怀柔政策关爱普通百姓,并把他们那一套什么**平等的东西拿出来蛊惑一下人心,事情就会向难以预料的方向滑去。真那样的话经过一代人两代人,台湾人只知道红毛人带给他们的好处,而忘记自己身上还流着祖先传下的血脉,心向红毛仇视大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你也不能说别个是认贼作父背叛祖宗,问题在于你这亲生爹娘没有尽到责任,就算后来红毛洋人离开了,台湾人都不会回归大明而会想着闹独立。

所以总的说来台湾事务不是很急但也不能拖,要跟红毛洋人通过谈判让他们哪里来回哪去去估计也不现实,只有一条路就是用大炮和刀枪跟他们说话,这个任务就落在东南军区的身上。武器装备的差距使现在立即收复台湾的可能性近乎没有,袁可立的三个要求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就是解除禁海令、大炮小型化方便上船、造大船包铁甲等措施,这些都不是拍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需要多听意见权衡利弊才能做决断。

天启正在想就听旁边的谈敬轻声问道:“皇上,该安排晚膳了,是到哪一处去吃还是就在这里用膳奴才好安排。”

天启抬头一看外面,见时间已经不早了,想了想说:“今晚去冯慧嫔处过夜,派人去告诉他朕在她那里吃饭。”

谈敬答应后立即派人去冯思琴处传话去了,天启起身换了件衣服然后慢慢去冯思琴住处。天启要去冯思琴处是因为想起前两天冯思琴的话,她居然说军务院的想法是书生之见,后来孙承宗也承认自己考虑得不够,可见冯思琴还是有些聪明才智的,说不准袁可立的三个问题也可以问一问她。既然可以找到人问那就没有必要自己费脑筋,天启想起一个长寿老人的话,就是说能不操心的自己尽量不操心,能让别人操心的自己也不操心,这才是长寿之道。

到了冯思琴的住处早见冯思琴带着几个宫女出来迎接,天启拉着她的手说:“朕今天在张春英处见到你就觉得有什么话要对你说,后来想起正好有几件烦心事要问你,我们进去慢慢说。”说完走进去坐下。

冯思琴进来坐下后遣散左右的宫女然后问道:“皇上有什么重要的事要问臣妾?”

天启于是将袁可立的三个要求说了一下,冯思琴想了想笑道:“这个铁锁连环的想法有意思,《三国演义》中已经把连环船的坏处说了出来,还有人要这么想确实很大胆。不过依臣妾看来一切都有了答案,没有必要再去费力气多想,这答案就在其问题之中,就是铁锁连环本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28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