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249 具体安排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赵率教现在可算得上是兵强马壮,本来有三万人就比较多了,一下子又带回来一万五千人队伍就更显庞大.不过赵率教知道这些人除了数量多什么都不占,战斗力、技能技巧、上进心什么都很低下,因此他在回遵义的路上就一直在思索该怎么办。按军务院的要求,平叛只是次要的,把卫所军中有战斗能力和战斗欲望的人挑选出来,其他人都交给赵率教让他给这些人教些生产生活技能才是主要的。

遵义原称播州,随着万历二十八年平定杨应龙叛乱行动的结束,统治播州七百余年的杨氏势力被连根拔起,播州也一分为二成了遵义和平越,土司制度被废除由朝廷派流官管理。天启从这事上看到两点,一是改土归流后遵义北上重庆南下贵阳的道路更畅通了,不再受当地势力的干扰;二是改土归流没有做彻底,周围很多土司依然存在且与朝廷的关系更为紧张。

在奢崇明和安邦彦叛乱后,周围的大小土司纷纷响应,土司制度的恶果更为彰显,对这些表面归顺但实际上仇恨的人天启再也不能容忍。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天启准备花大力气长时间来应对,他知道土司制度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百姓认同那些头人,其更深一层的意思是朝廷官员做得没有土司头人得民心。民心是什么?还不是衣食无忧外加平等对待吗?天启相信只要用土地和房屋让普通百姓安定下来,叛乱就没有了基础也不会长久。

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天启让赵率教带人来教大家如何修建新型农庄,同时还要培养出更多的有技能技术的人来修路修房。等基础设施建好后就将土豆、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到这里,建好一个村子能运作后就逐步有偿转交给当地百姓,再让他们养些猪、牛、鸡、鸭等牲畜,有条件再种些桑麻药材,这样百姓才会富裕安定。百姓安定下来后就不会有造反的兴趣,没有人会放着安闲的生活去山顶上载歌载舞喝西北风。

赵率教当然明白这一点,从前年朝廷决定让他带领这些二线部队他就知道自己老了,老了就要服老不能有跟年轻人争胜的心思,历史上很多名将如李广、赵云等都是到最后不服老想跟年轻人争一争,结果到老还要奋斗不息力战而亡。老将有老将的活法,赵率教准确给自己定位就是用稳妥办事来获得朝廷的信任,一共两万参加培训的人就拨给了他一万五,说明他的能力是得到承认的。

到了遵义后赵率教先让人把这些新来的人带去驻扎休息,准备过两天开始给他们分配任务,不管以前干什么的,既然来了就得做事。谁知道第二天就有人来报告说新来的三位游击前来拜见,看样子怕是有什么急事,赵率教让快请进来说话。

三位游击是带队到贵州来的,来之前听说要去打仗心里就嘀咕着会不会受伤送命,到了贵阳后发现只要你愿意就可以不用去前线打仗,一时激动之下就随大多数人跟赵率教来到了遵义。到了遵义以后大家立即开始安营扎寨,心想总算是安定下来了,就等战事一完大家就收拾东西回家园。谁知道晚上闲聊时听说这仗估计不是短时间能打完的,反倒是不打仗的人可以经过培训后就回家,大家一下子就坐不住了,一早就来向赵率教打探情况。

待三位游击进帐拜见后,赵率教问道:“三位有什么事吗?”

其中一人说道:“赵将军的威名我们是久仰的了,我们新来今后还要请将军多多指教照顾!”说完一起抱拳为礼。

赵率教微微一笑说:“都是同袍自当互相照应,不过我想你们今天来恐怕不仅仅是说这个的吧?我这人喜欢直爽之人,大家有话就直说吧。”

三个人互相看了一眼,其中一个说道:“赵将军快人快语我们也不藏着掖着,昨晚大家就都安顿好了就等将军的安排,不知道将军怎么安排我们,能不能说一下让我们心中也有个底。”

赵率教点头叫过中军官问道:“我们的人现在是怎么安排的,给三位将军说一说。”

中军官说:“是,我军三万人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做修路修河架桥等外部事务,另一部分做修房、平整田地等内部事务,剩下的人做侦察、巡逻、协调关系、解决纠纷等事。”

赵率教点了点头对三位游击说:“我们原来的人就是这样安排的,你们带来的人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按各人意愿组合随我原来的部队一同做事边学边做。不过这话只是现在这样说,过了明天大家都是一起的了,不会再分你们我们,你们看怎么样?”

三位游击点头称是,其中一位不解地问道:“赵将军对大家一视同仁让我们很满意,不过末将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还要派人去巡逻呢?按在贵阳时的说法我们都是只管修房修路的,侦察巡逻等事应该是张总兵他们的事吧?”

赵率教说:“我们原来有三万人,加上你们带来的人就有四万多看起来不少,但是把他们往贵阳、遵义、永宁等地一放就显得有些不够。人不分散就不好分配任务,但是一分散力量就弱容易受到攻击,我们必须要自己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作为一个军人,把自身的安全放在他人身上的想法是危险的。当然,我们的巡逻侦察跟张总兵他们的巡逻侦察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我们着重是沿河横向警戒,他们要向纵深探寻并寻机打仗。”

见三人无话赵率教让他们回去征求意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想好了再作决定,原则上是每三个月轮换一次,当然也可以只学一样学精通,假如以前的没学会可以留下再等三个月。不过赵率教也特别强调了一条,就是他的队伍里最重要的是服从和忠诚,有意见可以坐到一起争论评定是非对错,谁要是无故闹事不听招呼的可是会军法从事决不姑息。

三人回去让千户百户等军官们一传达,一万多人顿时就各自寻思开了,大家已经知道自己只要学会一两样技能就可以回老家,不愿意回老家的可以带着家小就地退役,退役后有个叫大铁公司的地方在等着自己去挣钱,这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第二天,当赵率教拿到传上来的报告时,惊异地发现愿意修房子种田的居然有一万人,甚至还有报了其它组的人要求改成到修房种田这一组来,赵率教大惊之下交过中军官来问是怎么回事。中军官解释说:“赵将军,这些人都想早点回家,认为学到修房种地等技能回家后用得上。他们好像知道了会有人来教他们怎么种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迫切想学些使用的技能也是可以理解的。”

赵率教说:“胡闹,他们现在还是军人还没有退役,怎么能够打这些小算盘?我们教他们不是仅仅要让他们过上安定的好日子,而是要搞出个模式出来方便推广。假如以后培训出来的都是些只会种地的农民,我们又何必花那么大的劲?如果我们都跟他们是一个心思,我们就可以在宁远或者京里上林苑呆着种一辈子的地什么也不用干了。”

中军官低声说道:“将军,卑职有个建议你看怎么样?”

赵率教看了他一眼问:“你有什么好办法?”

中军官说:“我们可以适当地宣传一下,就说培训完以后所有人都会进大铁公司,不过在大铁公司里种田的人是最不受重视的,那些修路修桥修得好的人挣钱多不说还清闲不累,让他们再想一天考虑清楚,如此一来他们肯定会改变想法的。”

赵率教问:“那侦察巡逻协调关系那一组又怎么办?我们是军人还是要训练军事能力的,假如前方没兵了我们也得顶上,到时候让人拿着锄头和铲子上去跟敌人拼命?”

中军官说:“这也好办,就说巡逻侦察协调关系的人需要有勇气的人,相信会有人愿意在一万多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勇气。如果这样还不够就可以悄悄地放些风出去,说以后选拔军官都会考虑敢于去前方巡逻侦察的人,就算不爱面子爱当官的人总是很多的。”

赵率教笑着说:“看不出来你还很有头脑嘛,那就派人悄悄地去说吧,不过这也不是什么不可信的传言,谁对大家的安全尽心尽力,这样的人才我是不会埋没的。”

大约花了四天多,贵阳和遵义的新军都安排下去了,不过中途也有一些磕绊一直到二月底才算走上正轨。其中双方的巡逻安排有重复成了最大的争论点,贵阳的军队西出到安顺沿线是主要防守地区,而北上到遵义也不容忽视,其中设置了很多点派出很多部队在巡逻。但是属于贵阳的巡逻部队出发后发现遵义到贵州也有明军在沿路巡逻,大家就想偷懒于是向上建议说各自负责一摊,摆得上桌面的说法是怕产生误会误伤友军。

张静安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对赵率教的小心谨慎也认为有点太过,不过他没有同意部下说的各自巡逻一半的说法,他知道赵率教肯定也不会同意。经过两人的书信商议,二月底终于决定双方在巡逻一事上成立联合指挥部,贵阳到遵义每隔二十里建座坚固的哨所,双方都派人马进驻驻守。遵义军负责沿河巡逻并提供后勤协助,贵阳军对岔口负责深入巡查,大家互相支援密切配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359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