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196 中庸之道(下)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刘宗周看起来是个认死理的人,但那是指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态度,在治理国家方面他也是知道变通的.只见他想了一会儿,突然笑道:“臣明白了,中庸之道之道如果真如皇上这样具体解释,确实可算得上是治国之道。不走极端就能让政策始终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与时俱进就能使大明的各方面都处于前列从而减少威胁。臣想就算子思所作的中庸原本不是这意思,皇上这样解释也是合理的,因为这样做本身就符合中庸之道。”

天启也笑道:“假如子思复活了说朕的话不符合他的本意,朕就把他抓起来说他是假的子思。有用的才是好的,别说他只是圣人之后,就算孔、孟等圣人复活,其言论也得符合大明的国家需要。”

见天启对圣人不敬,刘宗周咳嗽了一声岔开话题问:“皇上的解释让臣受教了,不过最开始我们好像商讨的是在全国办学的事。皇上执意要先让泰西知识与大明知识相结合,话中的意思是分开学习容易让学生成为泰西门徒,这又是从哪里考虑的呢?”

天启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思想形成一种行为习惯。朕前一阵看过邓玉函翻译的一本介绍泰西历史的书,在他的书中朕知道在孔子办学的同时,泰西也有个办学的人叫柏拉图,不过这个泰西人跟孔子的办学思想不一样。孔子的办学理念是思想的传承,这个思想专指某一个人的思想,后人只有把这种思想不断完善的权利,否则就是欺师灭祖离经叛道。泰西人好像不反对学生怀疑老师,他们也认为一种思想在一开始是不完备的,不断怀疑才能不断完善。”

徐光启也点头说:“大家都承认一种思想在一开始是不完善的,大明的人是在肯定中完善,泰西人是在怀疑中完善,这两种不同方式确实会引起不同的治学思想和习惯。”

天启说:“这一阵朕经过仔细分析,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说出来也许你们这些圣人门徒不喜欢听,真相就是孔子的教学是排他的,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杀了跟他竞争讲学的少正卯。在诛杀了少正卯以后,全国就只剩下一个声音了,他为了树立他的一贯正确形象,巧妙地把儒家思想转到修身上,以人为标准但没有唯一标准。”

高攀龙等人听了略显尴尬,他们比天启更清楚这件事,正史记载说的是少正卯妖言惑众毒害青年,孔子杀他是替天行道。但是现在天启的意思是孔子因为讲学竞争不过少正卯才下黑手的,跟孔子高大光辉的形象不符合。刘宗周想了想问道:“臣不评论皇上这么说对不对,只想问一下泰西的那个柏拉图就不排斥异己吗?”

天启说:“柏拉图有很多师兄弟,也许他觉得人太多一时杀不完所以没有排斥异己,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泰西人讲学不以某人为标准,而是追求一种叫真理的东西。朕在想这个真理应该是大家都承认或者是经验证很有用的道理,这个道理不存在于某个人身上,而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大家都用一个理来区分对错,而不是以某个人或某个人的话为标准区分对错,比较起来泰西人的这种做法好像要好一些,他们的结论往往有唯一性让人信服。”

刘宗周想了想问:“皇上既然这么推崇泰西人的教育方法,为什么不按臣的设想用两种不同方式办不同的学校呢?两者都有所长就应该比较一下结果看一看。”

天启摇头说:“如果是种田当然可以试一试看一看,但是教育百姓就不能这样,因为朕说过两种教育方法各有所长。泰西人的教育其优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于寻求他们说的那个真理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真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而不仅仅在人身上,人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类。但是也要看到,泰西人的教育方法也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他们喜欢怀疑除了他们信奉的那个上帝外的一切权威,这样容易使国家分裂。”

徐光启问:“皇上说怀疑一切就容易使国家分裂,这其中有必然联系吗?”

天启点头说:“有,儒家的思想讲的是师承,就是学生要无条件服从老师的思想,就算有异议也只能对老师的思想进行完善和补充,任何全盘否定老师的人都不得人心,这就保证了大明的人对老师、对君主都有着绝对的忠诚而少背叛。泰西人敢于怀疑老师也肯定敢于怀疑君主,这样的教育思想教育出来的学生忠诚度肯定不高。去年山东出了个徐鸿儒,他在山东蛊惑人心造反称帝就是对朝廷没有忠诚度,难道我们还要自己去教育一些反贼出来跟我们作对吗?”

徐光启低头想了想问天启:“既然这些泰西人的学说这么危险,皇上是不是要赶走他们或者把他们都杀了?”

天启说:“这没有必要,朕需要利用他们教育方法的优点,只是要避免他们的缺点在大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儒家的教育方法对把人团结在朝廷周围是很有效果的,但对寻求存在于天地万物中的真理帮助甚少。现在内部缺衣少吃外部强敌环视,如果讲道理能够讲出粮食衣物来,或者说讲道理能够把蒙古人和女真人讲得俯首称臣,朕就没必要想那么多。问题是杀敌人需要先进的武器,满足百姓的要求也需要先进的技术,所以还得跟泰西人搞好关系。”

徐光启点头说:“臣明白了,皇上要以儒家的思想为主,目的是确保大明的稳定。同时要用好泰西的先进知识,还要学习泰西的先进教育方法,这样一来就能让大明也拥有各种新技术。”

天启点头说:“正是这样,这也是朕坚持要把儒家学说和泰西知识结合起来教育百姓的用意,只学一样是不行的,就像人吃饭时要吃些菜,两样都吃一点比专门吃一样要均衡些。”说完看着刘宗周问道:“刘大人想明白了没有?”

刘宗周点头说:“臣明白了,不但明白了皇上要把儒家学说和泰西知识结合起来教育百姓的原因,臣还明白了一件事,就是皇上想把全局谋划这一摊子丢出来,只是不知道皇上丢出来以后准备做什么,皇上能不能说说?”

天启点头说:“刘大人不愧是刘大人,能够知道朕的打算。朕确实早就想脱开身去做别的事,但不把人手安排好这体系就不能正常运转。原来的内阁、吏部等是朕一手取消了的,朕又没有太祖那样的能力和精力,必须要找一些可用的人来帮忙。说实在话,你刘大人的性格并不适合谋划全局,谋划全局者必须要不拘小节懂得取舍,你在细枝末节上投入的精力太多。但是你的优点是忠诚与谨慎,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刘宗周点头说:“臣让皇上失望了,既然皇上这么说臣就先做着,有了合适的人选臣再让贤就是。”

天启摇头说:“有合适的人也不必让贤,好好用他让他发挥作用就是了。想三国时蜀国最合适的用人是让诸葛亮主管内政,让庞统主管军务,但庞统意外身死后诸葛亮主持全局也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刘大人要记住不要有诸葛亮事必躬亲的习惯,用人用得好比自己亲自干成果大。”

高攀龙见天启有托付责任的意思,大惑不解地问:“皇上准备把什么事务丢出来?臣怎么听不明白?”

天启说:“这国家就像是一条船,朕就是这条船的船主,一个船主不可能亲自去划船,得管理好手下的水手让他们划。在国家事务上朕让孙承宗孙先生主管军务,保证没有外来势力侵害大明这条船,确保大明的外部稳固。在政务方面朕让信王主持,加上众多有经验的能臣帮持,就能将大明管理得井井有条。治国首先要治吏,朕让高大人及众多的东林党人管理都察院,保证官吏们不会以权谋私,这些就是在旧秩序打破后新秩序的形成。”

高攀龙说:“皇上此举开始臣不理解,现在看来比以往的制度要好。”

天启说:“朕的意思也是让制度越来越好,为了政务院、军务院、都察院不走错路,朕成立了博学院和圣学院,博学院管具体事务上的辅助,圣学院管全局方向上的把握,如此一来就能正常运转了。但是这还不够,现在的制度运行起来只能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朕还要想办法保证尽量多的人之利益,虽然这事很难但这是朕的责任朕别无选择。”

见刘宗周等三人都看着自己不说话,天启对刘宗周说:“过两天朕会把圣学院和博学院中的一些职能组合起来,方便朝廷及时获得帮助,刘大人在想问题是要记住运用中庸之道,以儒家的团结凝聚精神为主体,不走极端与时俱进,如此大明才能长久强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43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