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250 全面铺开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原来围堵在叛军四周的五省军队约有二十万,加上又增加来的七万人就更多了,不过大家都知道在茫茫大山里这二十多万人的作用有限,很多事都不是人多就能做得好的.首先进山后自身的吃喝就难以保证,假如再遇到补给困难敌人骚扰等情况,像原巡抚王三善那样兵败被杀的事难保不会再发生,所以大家冷静一阵后明白步步为营的围逼才是最好的方案。

先生活后生产,赵率教首先把三分之一的人拉去修建房屋和村庄,从长期规划上着眼选址,以先考虑安全再考虑方便的原则来修建,他让这些人在从贵阳到遵义的四百余里的路上修了二十余座兵站。原则上是每二十里修一座,但是在水浅和水势平缓的渡口还有可能有敌人出没的山口都另外多修了些。这些兵站都修得异常结实,里面存有充足的粮食和草料,正面墙头上还摆了几门虎蹲炮,加上每天几趟的巡逻,足以防止敌人的偷袭。

一般来说要驻兵就得守在山头隘口等险要处,但赵率教没有一般的想法,他的兵站也就是个小型的堡垒全是当道修建,他认为当道修建既方便防守也方便交通。在兵站的后面修的是村庄,房屋,牲畜栏舍、农田、水井、池塘、沟渠等应有尽有,一家人只要住进去就可以就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赵率教这么做的意思很明显,他认为山头隘口的建筑是纯粹打仗才用得上,当道修的房屋和平时期也能发挥作用,这才是节约之道。

要想富先修路,修房建屋的人干得热火朝天之时,修路修桥修河道的人也没有闲着。他们以遵义为中心,北上扩建了通往永宁的大路,往南通往贵阳的路也扩宽并平实。贵州的天气本就很怪异,可能是在山区所以三天两头地下雨,路不直不说还难走,天晴时颠簸不平下雨后到处都是烂泥坑,赵率教让人把路面夯实不说还有意把路面做成一个利于排水的弧度,如此一来路况大为好转,连脾气不大好的蔡复一蔡总督都点头说好。

不过赵率教不经夸,蔡总督刚刚夸了他两句后接着让人提了个建议,让他派人把贵阳到安顺还有永宁到镇雄的路也这样修一修,赵率教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拒绝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这两个路段不安全,他的人在这两个地方修路容易被攻击。蔡总督耐心地解释说这两个地方也有明军在防守,安全问题不用操心,早点修好路也可以增加官军的调动能力,赵率教听了不为所动,一句话就是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官军他信不过,他不想把自己的性命交给别人手上。

高第为了顾全蔡复一的面子问了一下赵率教,看能不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多修几段,因为其它地方的官军都开始闹情绪了需要安抚。高经略的面子还是要给一点的,不过赵率教只打算给他一点点,他解释说向北修和向南修是为了让永宁到遵义再到贵阳的路变的更畅通,目的是方便运送物资。下一步准备了三个方案,一是再向北修通到泸州和重庆的路,二是横向修通或扩宽遵义到铜仁再到保靖最后到辰州,三是从贵阳修到镇远再到黎平最后到广西桂林。

赵率教提出三个方案让贵阳的三位决策者选择,让他们看是从四川、湖广还是广西哪里运送物资比较方便,因为不管是修房建屋还是修路架桥都需要大量的物资,贵州一个省要在短时间内单独提供有些不现实,何况贵州正在遭受长时间的叛乱。赵率教提出这几个问题看似尊重上级让上级决策,但潜在意思也很明确,就是镇雄也好安顺也好暂时都不会考虑,除非谁保证能从这两个地方运出需要的物资出来,否则的话免谈。

高第和蔡复一还有朱燮元商议了一阵都表示理解赵率教的难处,不过他们对赵率教的三条建议一条都不选,他们认为既然以前的烂路能运送物资,那么就让人继续在烂路上运送就是,等大路修得差不多了就修一下小路,让修成一条线的新型农庄向东平移复制,因为现在不但官军对新型农庄表示羡慕,连普通百姓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普通百姓就包括了被围在包围圈中的彝族人。

赵率教把人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修房子建农庄先自己安定再说安定其他人,另外一部分人修路修桥保证道路畅通无阻,第三部分人就是巡逻侦察外带协调关系。协调关系不只是在内部传个信递个话,还要对普通百姓进行宣传,宣传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说跟着奢崇明和安邦彦没有前途,只有在朝廷的治下当个顺民才能享受到幸福之类的话。这第三部分人在联合巡逻时得到友军的赞扬,因为谁都会对回来就有热乎乎的饭吃感到高兴,但他们的宣传却是立了大功。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水西、织金等地的百姓到贵阳一带买卖东西,毕竟山里不能做到自给自足,这些从叛匪盘据之地过来的百姓虽说不一定是叛匪,但他们跟叛匪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那是肯定的。朱燮元一直建议要对这些百姓进行宣传,让他们动心后把心向着朝廷这边来,最好能悄悄地举家下山搬迁,让奢崇明和安邦彦等人失去根基。所谓宣传就是要让人动心认为你的话值得信任,你再说得天花乱坠没让人看到实际好处谁会变心跟你走?

赵率教的人不怎么会用嘴宣传,他们一般都用行动来展示,每逢有本地士兵来说根据口音发现有可疑之人到来,负责协调关系的人就会出面把那些人带到新型农庄里去。他们用当地话详细介绍了农庄里的详情,说只要愿意他们就可以住到这里面开始新的生活,只需要按时按量纳税就可以。为了做得逼真些他们还请了几个人当托,请来的人会说他们原来是哪里的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现在总算从糠箩兜跳进了米萝兜,说话时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看着整齐干净敞亮的新房,再听着圈里嘹亮的鸡鸭鹅的合唱,耳边不时还听到几声响亮满足的笑声,这些叛匪老窝过来的人心动了。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假如代价太高也许会考虑一番,但现在的条件很好,只说需要他们带着家人和并比值钱的家产过来就可以了,说不动心那是假的。朱燮元的目的就是这个,假如你的意志很薄弱,你是受不住这样的引诱的,假如你的意志很坚强铁了心想当土匪,那么就多引诱你几次软化你,反正最后要你觉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跟叛匪划清界限,重新当个顺民回到大明的怀抱。

朱燮元成功了,没到两个月就开始有人受不住诱惑拖家带口下山了,朱燮元当场表示欢迎并说了知道他们搬家困难当年种田免租免税,至于房子也是在三年后才让其交房租,如果三年后有钱且愿意还可以把房子买下来变成自己的祖产世代传下去。有一个就有第二个,紧接着就会有十个百个千个,当一个算不上核心成员但也算值得信任的人下山不归时,安邦彦有些慌了。

安邦彦世居水西、织金一带,他和奢崇明的手下加起来也有十万人马,本来逃个几千都不算什么,但他怕不加阻止的话逃跑的一多就约束不住了。现在大明朝廷还顾忌百姓不肯把事做绝,一旦百姓跑多了让明军认为包围圈里面的都是些十恶不赦之人,到时候什么手段都可以用上的。比如说断盐、断水、断粮食等手段一用上,到时候人心一散肯定就完了。

安邦彦和奢崇明一合计,决定向明军实施反击,不过这两人也不是什么鲁莽之人,他们先派人潜入贵阳、遵义等地打探情况,准备有备而动一击奏功。可是派去的几拨探子回来报告都说情况不妙,发现沿河都有坚固堡垒根本无法偷袭,假如要正面派大部队进攻的话,那死伤就会非常大。探子还特别提到沿途的堡垒墙头都有几门炮,黑洞洞的炮口让人一看就心寒,安邦彦最后决定在远一点的地方找突破口。

赵率教接到高第他们的命令,让他停止继续修建大路改为横向修小路,并且要修建更多的农庄时,心中感到很不痛快。现在这些农庄只是让他们自己人住,过一阵还要把家属接来,就这样已经产生很多问题了,假如还要继续修农庄就会降低质量得不偿失。赵率教首先表示服从命令,但他也提处了自己认为会产生的困难,首先就是水的问题。

贵阳到遵义一带多山多河但水并不多,因为水都流到大河里去了田里存不住,假如每家种田要从河里往山上运水,那就太费事了没人愿意那样做。山地种庄稼最怕没水,天旱时走几里乃至十几里只为了给山地上泼两桶水,这不是正常人的思维,下雨时水顺着河道全部流走,看着心有不甘也没有办法。假如要建大水库,必须要在一定的高度选好合适的地方修建,但人工和时间都不允许做这样的大工程。

赵率教的意思是先把沿途的农庄做完善,根据各户的地形每家都挖掘些小池塘,种藕养鱼不说主要能够给旱地就近浇水。这样做能在短时间见到效果,只是需要在小水沟小池塘的修建上费点心思,如此一来就没有那么多人横向扩建其它农庄。

朱燮元没办法只好同意赵率教的主张,不过他对赵率教想在山坡上种什么感到好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865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