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016 军事分析(下)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孙承宗惊讶道:“你是何人?”

年轻人说:“下官卢象升,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看兵书,原是户部主事现在军务院学习参议军机。”

孙承宗说:“真是后生可畏啊,那你说说你的高见。”

卢象升说:“下官高见是没有的,不过试着猜一下孙大人的想法,大人是不是想用步步紧逼的办法从宁远到锦州再逐步图谋收复沈阳、辽阳?中途有城夺城无城建城,如有敌人阻挠就用车营保护着步营和骑兵击败敌人,最后逐步收复所有失地?”

孙承宗说:“本官正是如此想的。”

卢象升说:“下官认为在辽西走廊这样做勉强可以,因为辽西走廊很窄,但要入辽东恐怕就有问题,随着占领的城池越来越多需要的守军也越来越多,朝廷的负担就越来越大。这样还有个重大缺陷就是敌人随时可以选一座城围点打援,即使攻击不利敌人也可以回军远走让我军疲于奔命。”

孙承宗听了默然,这时边上的原辽东巡抚王化贞说道:“如果建奴从蒙古借道直奔京师却又如何?这不得不防。”

天启看没有人能拿出万全的意见就说道:“朕不懂军事。不过说两句诸位看是否妥当。”

孙承宗和熊廷弼等人说:“皇上请讲。”

天启说:“要一个人说出一个十全十美的办法殊为不易,这样,把一个大问题分开成几个小问题一个个解决。”

孙承宗问道:“请问皇上怎么分?”

天启说:“诸位都想的攻守兼顾,朕想把攻和守分开。经过这几天诸位的话朕听出了进攻辽东的线路有三路,从山海关经宁远到锦州看为一路;从喜峰口出长城往北绕道蒙古插汗部入辽东算第二路;毛文龙的东江水师为第三路。这三路每一路都按只攻或只守来设想部署,诸位看怎么样?”

张维迎说:“这倒是个办法,攻怎么攻?守如何守?怎么样省事省钱最后作个比较,这办法可行。”

天启说:“对,还要算银钱损耗。”

这时边上的杨公春说话了:“启禀皇上,该用午膳了。”

天启说:“让人把饭传过来大家一起吃,不要那么复杂简单些。”

一会儿,十几个太监抬了七八盒菜抬进一间偏殿摆好,待天启和众臣坐好后一一当面试过菜后依照各人需要给大家端菜。天启先要了两样菜,指着一盘红烧肘子说:“这东西给孙先生端过去,软和又感口,朕记得先生最喜欢吃。”

孙承宗呵呵一笑道:“臣老了牙口不好喜欢吃软点的,难得皇上还记得。”

天启说:“先生老了几岁但看着瘦,常言说得好千金难买老来瘦,先生瘦得精神定会长寿。来来来,诸位别客气想吃什么让他们端,吃完我们继续商谈。”

吃过午饭后众人又坐在地图边,熊廷弼首先说道:“皇上,臣认为山海关到锦州这一路应该主守,时机成熟了可按孙大人步步紧逼的策略进攻。蒙古这一路应该建骑兵和车营主攻,因为隔着蒙古插汗部所以应该守在长城边上训练,时刻准备进攻来犯之敌。东江毛文龙部本就驻扎在孤岛不需要考虑守的问题,人不多所以进攻也只是袭扰而已。皇上以为如何?”

天启说:“朕不好评判,先让内卫记下来,谁接着说?”

王化贞说:“皇上,这蒙古插汗部在朝廷和女真人之间摇摆,摆明了是想从中获利。朝廷应该派人与之谈判,看能不能在那里驻军,至少也要驻守些侦骑以便及时知道情况好作准备,其他的臣跟熊大人的意见一样。”

高第说道:“臣觉得在国库空虚的状况没有解决之前不宜进攻,可以边与蒙古部谈判边在长城边训练军队准备提防,但这样一来锦州的位置就显得太突出了些,是否可以撤些人回来这样朝廷的负担也轻些。”

孙承宗说:“臣也觉得锦州、义州等地的位置太突出了些,但好不容易占住了凭白无故撤走那里的军民都会想不通,不如把大凌河城修复坚固,或许更好一些。”

高第说:“朝廷已经没钱修复大凌河。”

这时卢象升说:“下官以为在长城边训练骑兵和车营可行,但训练得差不多了就应该拉出去以战代练,所以应该有个绝对坚固的地方作为骑兵的依托,想攻就攻攻击不利就回来。”

黄道周也说道:“对,而且这个地方必须在前线,这样才能随时找到敌人并攻击他们。”

熊廷弼说:“任何险关如果只守肯定守不住,必须互拼消耗才能挫伤敌之锐气耗损敌之力量,所差的是倚靠城关的一方消耗小无所倚靠一方消耗大,用骑兵车营倚城待机,出则攻击袭扰入则修养补给,既可打击敌人变被动防守为主动防守又可训练自己,这办法好。”

天启看暂时没人说了就说道:“诸位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山海关到锦州这一路主守,至少在筹备到足够的钱之前不考虑大举进攻。北出蒙古这一路一边谈一边练,最好先给蒙古人一些赏赐让蒙古部成为大明藩篱堵住建奴绕道进攻的路线,我们的骑兵练得差不多了就经常拉出去以战代练,但得先把前线修坚固了。东江毛文龙部主要是袭扰,让敌人时刻担心就行,对不对?”

众人点头道:“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天启说:“既然大家都同意在守坚城时也要增加攻击力量,那么就说说哪里是绝对坚固的坚城?”

王在晋本来因为八里铺筑城的事跟孙承宗意见不合被排挤到南京,现在回来了又老话重提:“臣以为既然是守就要多建几处险要且可守之地才保险,山海关地势低无法成为大明最后的屏障,臣建议还在八里铺修建重关,辽东一年花费四百余万两而修八里铺不过只需一百万。宁远在辽西走廊中部,城东北约五六里的首山与窟窿山之间不过两里,适合修建关城,花费应该也不多。宁远关、八里铺关、山海关三道关城可确保京城安全。至于锦州、右屯等地在财力物力不继时不要也罢。”

王化贞说:“王大人三条关城的说法下官认为不妥,朝廷缺钱无力修缮山海关之后再新修两关,最多只修宁远关。”

张维迎也说道:“既要倚靠坚城又要离前线近,只有宁远了,那么修宁远关就迫在眉睫早修早好。”

高第也说:“建奴一般都是深秋或冬天才来,可能是夏天太热他们穿不了棉甲,要修宁远关还有不到半年时间。”

天启说:“那这样,立即组织人在宁远筑关,朕再借户部一百万两专门筑宁远关任何人不得挪用。”

孙承宗说:“关城的弊端就是一点被攻破全线就溃败,而且关城内驻不下太多军队,驻守城外御寒又成问题。”

就在北京军务院众人讨论攻守以及筑关问题的时候,远在锦州的山海关总兵马世龙也在与部下讨论将来怎么办,根据各种渠道得来的消息孙承宗这一回京很可能就不再回来,那么继任者会怎么做就是个问题。从天启二年起到现在三年了,每年都要花费几百万两银子却没有打一场大仗,只建了几十座并无多大用处的城堡。孙承宗因为是皇帝的老师,御史们要给皇帝几分面子所以直接攻击孙承宗的不多,但从侧面弹劾马世龙的折子已经有很多份了,现在,马总兵太需要一场胜利了,无论是为了检验部队的战斗力还是为了堵住悠悠众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54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