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251 急攻缓围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明军原来的二十万人分布于云南的曲靖、沾益,贵州的贵阳、安顺,四川的遵义、永宁等处,乌撒土司安效良先是跟从安邦彦反叛,后来见势不妙又重新归顺大明,明军因为兵力和交通等原因没有进军到乌撒、东川等地.现在张静安和赵率教带了六万人来,加上湖广和广西的一万人,防守贵阳、遵义、永宁及其沿线没有问题,朱燮元和蔡复一跟高第一商量,决定抽兵加强安顺和永宁两翼,从一字长蛇阵转为虎翼阵,想最后进军乌撒和镇雄完成对叛军的包围。

朱燮元等人开始也没有这么大胆的想法,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某天朱燮元参观了张静安的部队,这天朱总督兴致勃勃来到张静安的兵营观看练兵过程,因为他心中对这些北边来的人不大放心。他认为假如辽东的军队真像传说中的那么厉害,就不会接二连三丢城失地,反过来如果证明张静安的部队只是虚有其表,那么自己的兵就不适合由他们来训练。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人多了,军事方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才是正理。

刚开始张静安给朱燮元说了自己的日常训练过程,城内的防城部队和城外的巡逻侦察部队每天只需要跑步操练半个时辰就可,但是轮着在军营中专门训练的部队就是全天训练,上午是跑步、举重、静立、排阵等力气和毅力的训练,下午是枪刺、刀劈、空手搏击等技能训练。听张静安说上午跑步举重的人练一阵歇一阵交替着练,静立和排阵的人一站就是一个时辰不动如山,朱燮元听了暗暗点头。

下午朱燮元又看了看技能训练,只见上千人舞枪时枪如树林林立,舞刀时刀花闪亮如雪花飞舞,空手搏击时喊声如雷很有气势,朱燮元很是满意。不过当他看到张静安让人教新来参加培训的士兵发射虎蹲炮时,朱燮元看到大炮发射的威力和射程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就问这样的炮多不多,张静安告诉朱燮元说这炮虽然不大但是数量多,一共带来了一千门,朱燮元当时就有了重新配置兵力的想法。

朱燮元回去后立即找高第和蔡复一商量,想让张静安把一千门虎蹲炮都拿出来用。朱燮元来到行营时高第正在写奏疏,来贵阳已经两个月了一切都有了些变化,但他不知道这些变化是不是朝廷需要的,军务院刚来过文书询问一些问题也需要高第回复。虽说临行前军务院要求一切都由张静安和赵率教具体安排,但他这个五省经略也应该有个态度不能不管不顾,否则的话万一有事他很可能被拉出来背黑锅。

见朱燮元有事的样子,高第停笔问道:“朱大人有什么事吗?”

朱燮元说:“下官还是想实施那个对叛军包围的计划,前一阵说条件不成熟,但今天下官发现现在条件已经成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高第点了点头让人去请蔡复一过来,等蔡复一过来后高第说:“朱大人说现在对叛军的包围已经成熟,蔡大人来听听提一下看法。”

朱燮元说:“是这样的,今天我去看了张总兵的训练,发现他们在训练怎么**,炮打得准打得远不说据说他们有上千门小炮。我经过考虑认为贵阳到遵义沿线都可以让张总兵的人防守,贵阳城和遵义城里各装备两百门虎蹲炮,十几个兵站堡垒各装备个十门左右,加上两边的联合巡逻当可保证万无一失。如此一来就可以把原来的士兵抽到安顺和永宁,择机进驻乌撒和镇雄完成对安邦彦和奢崇明叛军的包围。”

蔡复一想了想说:“虎蹲炮小巧方便携带,本是用于行进中进攻用,防守本非其所长。不过朱大人说的用这个密集炮阵来防守的想法很是奇妙,就是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假如真能够用密集小炮的炮阵来防守,我们确实可以抽出四万以上的人去占领镇雄和乌撒,如此一来安邦彦和奢崇明灭亡就指日可待。”

高第见两人都看向自己,知道他们都是相同的想法现在要自己表态,高第想了想说:“昨天刚收到朝廷询问这两月进程的文书,其中问到贵阳到湖广的路修得如何,皇上的意思是原来的山路难行,要把路修好方便运大炮进来,据说这是新研制出来的大炮,威力比原来的红衣大炮威力还要大。现在就有两个选择,一是稳妥点让赵率教修路直到湖广好拉大炮,二是给朝廷上书说我们不要大炮自己用小炮解决,你们看怎么样?”

见高第把问题抛到这边来,朱燮元苦笑了一下说:“既然朝廷有新的想法,就当下官没有说,怎么办还是让张、赵两位总兵选择吧,修路等炮也好自己用小炮防守也好都由他们说了算。”

张静安和赵率教接到高第的信后,两人又商议了一阵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就是贵阳到遵义由他们防守没有问题,别的不说只说这一千门虎蹲炮和沿途坚固的堡垒就会让敌人来多少死伤多少,只是他们对节约下来的四万人有看法。张静安和赵率教认为可以把四万人拉来继续培训,以前在张静安手下培训的五千人可以拉到永宁去增加进攻力量,择机和川军占领镇雄。在赵率教处培训的一万五千人让他们修路一直向东修路,经铜仁到保靖最后到辰州常德。

高第等人接到张静安和赵率教的方案后,商议一阵发现还是有些细节需要让他们亲自来说明,于是让人叫他们亲自来一趟贵阳,说等跟他们商议好后好给朝廷回文。

时已五月初,赵率教知道那些来培训人可能要走了,临行之前就让人把那一万五千人好好再训练两天,着重询问他们有什么地方不懂,免得他们回去后有遗憾。等他来到贵州行营时高第等几个人都已经在等他了,张静安本在贵阳,已经就这个方案说了些他的看法,现在朱燮元等人主要是针对赵率教在发问。

朱燮元首先问道:“你们为什么总要让培训过的人去修路呢?难道修路比包围住叛军还重要吗?”

赵率教想了想说:“恕末将直言,朱大人和蔡大人从天启二年就在这里围剿叛军,转眼间都过去五年了,其中进退反复损兵折将无数,为什么会如此?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大明军队秉大义来此平判不能说不占天时,但五年无功其原因不外乎就是地利和人和不占优。现在无论是运兵还是运送物资都要在泥泞崎岖的道路上辛苦跋涉,修建好道路后不但可以快速运送物资还可以新建更多的村庄安民,民一安贼自然就失去根基。”

朱燮元问:“你说的只是假设,就算朝廷有那么些多余的物资可以运来也需要时日,我们二十多万人在这里每天的消耗都是很大的数字。赵总兵和张总兵联合守卫住贵阳和遵义沿线后就可以节余出四万人出来,假如我们把这多余的四万人用在完成对叛军的包围上,就可以逐步压迫并快速取得胜利。到时候朝廷要稳定边陲改土归流都可以慢慢地来做,就像一个人一样要先包扎好伤再干活,何必一边流血一边用力呢?”

赵率教说:“朱大人的意思是速战速决,不过末将来时接到的命令是做好长期围困敌人的准备,当然如果诸位大人都认为速战速决比较好末将肯定遵命就是。”

朱燮元见赵率教不再坚持,心中高兴之下向张静安问道:“赵总兵都不再坚持要修路了,张总兵你看能不能把训练好的五千人还出来?四万五千人从后路包抄然后前后夹击,说不准就能毕其功于一役,赵总兵训练的那一万五千人可以把建好的几个村子细细地归整一下,等叛乱评定完我们再一起建设一个又一个的新型村庄,说实话本官对你们那个新型村庄的布局和种植的高产作物很感兴趣,老了归田后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有那么一处庄子养老也不枉此生了。”

张静安微微一笑说:“那五千人本来就是贵州和云南本地士兵,朱大人随时可以拉走末将没有意见。不过朱大人真能肯定四万余人就能平定叛乱?当年前巡抚王三善可是带了六万人去的,结果还是兵败身亡,而且朱大人要去的地方是乌撒、东川等腹地,虽说安效良归顺了但被逼迫狠了随时可能反叛的。朝廷本来让我们围困为主步步为营,假如我们按朱大人说的那样做首先是违抗命令,到时候逼反归顺土司外加损兵折将,这个罪名由谁来承担?”

朱燮元一听张静安连违抗命令承担责任的话都说出来了,心中也有些忐忑不安,一时间不好再把话说满,这时候蔡复一说道:“王三善的失败是因为冒险轻进,缺粮想退却时又把消息过早暴露,致使手下士兵争先恐后逃跑被敌趁势追杀才惨败。假如我们小心谨慎一些,到时候真能做到一击奏攻,朝廷只会嘉奖而不会追究抗命责任的。”

蔡复一这话看似没错,但是在现在却是一句废话,假如真能够做到十拿九稳平定叛乱,明军用二十多万人在贵州、云南、四川三省驻守,还有的在广西和湖广的路上运送补给就是多余的,就不用如此劳民伤财了五年。

见朱燮元、张静安等人都没有说话,蔡复一有些尴尬地解释说:“当然,兵凶战危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高大人是五省经略还是由高大人来拿主意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61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