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298 府县分工(中)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杨涟跟陆知府本就认识,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组织就是东林书院,陆知府的这个官还是通过高攀龙的特别照顾才得来的.以前人们都说君子不党,魏忠贤为了给东林书院的人泼点脏水在身上臭,就直接说他们是东林党,好在东林党的人不搞钱权交易提倡任人唯贤,天启对东林党也没有什么恶感,只是提醒他们要注意影响不要误了朝廷大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陆知府说在辅政机构中增加人有些急时杨涟才没有不快,自己人提点意见很正常。

陆知府见杨涟没有不高兴,只是轻轻问自己这话是什么意思,就知道杨涟是真心想听意见,于是点了点头说:“无论县里还是州里,虽然都成立了辅政机构但人都不多,一来是人员不好找二来也没有那个必要。大人真要在一个县里找那么一两个人代表百姓,恐怕一两个人也代表不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措施,到最后很可能代表普通百姓的人都会去替有权人和有钱人说话,这恐怕有失朝廷的初衷。”

杨涟点了点头说:“陆知府的话有一定道理,不过我想只要从代表的产生渠道上想办法,就能找到真正代表普通百姓的人。这辅政机构的成立是皇上亲自要求的,如果不能达到皇上的要求,就算皇上不怪罪我们也会不好意思。只有真正代表百姓利益的人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像陆知府说的那样找出来的代表最后都代表有权人和有钱人去了,肯定会使各级官员受到蒙蔽,真想着为了百姓做好事到最后也会变成办坏事。”

杨涟这话就是让陆知府知道,找几个人充实到辅政机构中去是皇帝的意思,现在应该想怎么办而不是想该不该办。而且找的人不能是滥竽充数或者说挂羊头卖狗肉,真正代表百姓就能够真正替百姓说话,从高处说可以使所有人都越来越平等,从低处说也可以避免百姓和官员之间产生对立情绪。大明现在仇富和仇官的现象很多,真如陆知府说的那样表面上说代表普通百姓,其实是代表了有权和有钱的人,那么贫富差距会不断拉大,官民关系也会更尖锐。

真到了那种时候不要说越来越平等,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和官民关系日渐紧张的情况下,百姓们就算不揭竿而起也会跟朝廷离心离德,遇到内忧外患朝廷得不到普通百姓的大力支持,有些对朝廷极端失望的人说不准还会盼望敌人打进来。防微杜渐这话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很多时候不注意细节就很可能有大损失。三国中赤壁之战时曹操假如能防备到连环火攻,三国的结局恐怕就会改写。

陆知府明白了杨涟的意思后想了想说:“既然大人已经决定要这么做,下官就说一下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供大人参详,也许会对大人有些帮助但也可能没有。大人开始也说了要从产生代表的渠道上想办法,下官认为这普通百姓并不适合亲自来当这个代表,必须要另外找人来代表他们。”

杨涟说:“这事我知道,在东湖县时卢县令就说过,普通百姓因为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所以都不大通理,就算真是他没道理他都会固执己见不服气。但有时候真到了他们理直气壮的时候吧他们又会因为激动或者委屈说不出话,要么是叫嚷要么是哭泣,而且他们说话没有条理东一句西一句难懂其真正意思。我路上也一直在想,可不可以找些口齿伶俐的人专门来代表百姓,替百姓跟官府对话或者把官府的意思解释给百姓听。”

陆知府笑了笑说:“大人的意思下官清楚了,大人是要找像是民间讼师一样的人物,不过讼师这样的人在民间都没有好名声,大人想用这样的人恐怕百姓不会信任他们我们地方官也不敢委托他们重任。讼师惹人讨厌是因为他们经常是为了钱而不是为了公理和正义,不过话又说回来,不为利益只为公理和正义的人他们也无法生存,就算跑跑腿写个状纸也得用钱,讼师做事只为钱不为理不可原谅但也可以理解。”

杨涟点头说:“任何事都不是一开始就十全十美,先要有然后逐渐完善才是正道,假如真能一开始就要求完美无缺才能动手做,那么世上也没几件事可以去做了。找几个人代表百姓入辅政机构的事就说到这,我会将这一阵了解到的情况给朝廷上报,现在陆知府能不能说说工场矿山招走人后做农活缺人的事,两个多月前正是因为东湖县的上书才引起这么多事,而且我了解到和州是以东湖为试点的,东湖出了事和州其它地方也好不到哪里去。”

陆知府说:“下官正想给大人汇报这事,就算大人不提下官也会提的。其实无论是矿山还是工场招走人后田里还是不会缺人的,主要是人给屯起来没有合理用上,这件事下官自己想了很久也跟人商议过多次,发现只有府县分工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杨涟说:“东湖县卢县令也说过现在的解决办法是暂时的办法,明年遇到这种事今年的办法就不抵用了。陆知府说府县分工是怎么个说法?我怎么没听说过?”

陆知府说:“现在一个县里有种田的有做工的还有开矿经商的一应俱全,这本来是好事但因为各种条件跟不上所以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中就有人员有时候不够这一问题。其实人员不够做工和种田起冲突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在于人员的分布不合理,假如把人真正配置得好应该不会出现缺人手的现象。”

杨涟问:“照你这么说其实并不缺人,只是各级官府没有把人用对地方是不是?依你所见该怎么合理用人?或者说你说的那个府县分工具体细节是什么?”

陆知府说:“下官认为种田的事都应该由县里管,而做工开矿的事应该由州里管,如此一来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会各安其位,不会出现忙的忙死闲的闲死,更不会出现一会儿要做工一会儿又要种田。大人请想啊,做什么事都是要认真负责并且要不断学习才能做得越来越好,假如今天做这样明天做那样,人顾东不顾西外事情也做得不精。”

原来陆知府打的这个主意,人们都知道做工得的利益才大,种粮食固然重要但就是因为太重要所以才不那么重要。这话听起来难以理解但仔细想一想却会发现确实是这么回事,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非常重要,老百姓只要没饭吃就会挺而走险做坏事,良民变成刁民甚至变成乱民暴民。因此粮食的价格是固定的一两银子交换一石粮,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出现大的变动最多有一成的浮动价格,各省的粮库和番库都由户部接管并由锦衣卫监督卫所军守护。

假如真是州府管工场和矿山而把种粮食这事交给县里,从分工协作这上面看是合理的,官府中的人和百姓都会各做各事。现在一个县里有施政的县令和监督县令做事的县监,后来还增加了代表圣学院和博学院的辅政人员,假如再增加几个代表当地百姓的人进辅政机构,加上原来就存在的典史、主薄、县丞等人,一个县跟一个小朝廷也差不多了。如果真能做到府县分工,小而全的机构就会变成互相配合的性质,这对国家的稳定也有好处。

杨涟想了想说:“你的话很有道理,不过这事太大我也做不了主,必须得向朝廷禀报甚至要皇上亲自决断才行。我现在只问你一件事,假如真把所有工场和矿山都划归州里管,只让县里管种田等事务,你能保证农忙时田里有足够多的劳动力吗?要知道做工开矿是很重要但跟粮食比起来还是要差一些的。”

陆知府说:“这肯定没有问题,只要州里接手了开矿和开工场的事务,就绝对不会允许任何矿主或者工场主把人拉得远天远地,更不会允许有人有意把人屯起来看官府的笑话。就像大人说的那样绝对要先保证农田里的劳动力充足,只有粮食问题保证了才能说其它赚钱的事。”

杨涟和陆知府说话时刘侨和钱谦益在一旁喝茶没说话,现在见陆知府把胸口拍得山响,杨涟也好像有点听进去了,刘侨怕出万一就说道:“陆知府说了几个绝对,但在我们当兵的人眼中天下没有绝对的事,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不能太绝对。我想问一下陆知府,万一出现两月前那样抽不出人来怎么办?到时候就算你陆知府挽起袖子亲自出马去,恐怕也难保稻谷在田里发芽,那时候你又怎么办?”

杨涟开始见陆知府说得肯定也没多想,现在见刘侨这么问心里也打了个突,心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真到那时候又该怎么办?现在虽然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但谁也不敢保证哪天会不会再来一场大范围的自然灾害,粮食在任何时候都是宝贵的。最让人担心的是这是个制度性的东西,假如一出问题就是普遍性的问题,到时候就出问题不是一州一县的事。

想到这里杨涟也看向陆知府问道:“刘大人说得有道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陆知府不能只说绝对而应该有后手,没有后手的话那些绝对肯定的话很可能就是空话。”

陆知府没有慌张,反而胸有成竹地说:“两位大人不必太担心,下官早就想到了应急措施和应急的人,这些人跟刘大人也有一定的关系,就是每个州的卫所军。南直的卫所军自从很多年前倭寇来时紧张了一下,几十年来一直都过得轻松滋润,以前他们还有军田要种,现在朝廷已经收回军田要他们时刻训练准备打仗。下官在想打仗不就是应对特殊事件吗?这敌人来了算特殊事件田里的庄稼出问题了也算特殊事件。”

刘侨听了惊讶地说:“你一个地方官怎么关心起卫所之事了?小心哪个御史知道后参你一本吃不了兜着走。”

陆知府急忙说:“下官只是从朝廷明发的邸报上看到的消息来分析的,平常时期跟卫所军不打交道的,而且这只是个想法能不能行还得朝廷决断。再说也只是个万不得已的保险措施,一般情况下还是自己解决的好。”

杨涟想了想说:“这事要问过朝廷再说,而且可以肯定必须皇上定夺,我们先给朝廷上书述说这一路的了解调查结果,如果朝廷允许我想再去其它省份看一看,刘大人和钱大人觉得怎么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04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