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360 柔性控制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袁可立的三个要求看起来简单实际不好随便答应,如果真简单袁可立也不用跑回来请旨,只需要自己一边实行一边写道奏折上报就是。比如说禁海令是一个政策性的东西,要取消禁海令就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得失,反对的赞同的肯定各执一词各说各话,到时候还得天启来最后决断。与其被人吵昏头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匆忙作决断,还不如先想出个大概章程,再议论时就可以对与自己意见相近的一方表示赞同,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且出错时还有人背黑锅。

大炮小型化本身就是个技术问题急是急不来的,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准备然后等待,越催促越容易出错。就好比要请客吃酒席家中得请厨师,主人只需要说要吃什么然后买好原料,怎么煎怎么炒煮多久蒸多久厨师说了算,你真催得急了厨师端出来的就是半生不熟的东西。连环战船的事更是犯了大忌讳,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基本上都知道连环计和苦肉计,不用别人用计自己去中招那不是犯傻吗?

天启跟军务院中几位商议了小半天都没有结果,自己还躺着想了一下午也不得要领,谁知道到了冯思琴这里却成里非常简单的事,天启心中就有点不服气。他心想自己这几个大男人被一个女人比下去了确实有些没有面子,于是对冯思琴说道:“你不要想当然,为什么说答案就在问题中?朕倒要听你说个明白。”

冯思琴笑道:“皇上不忙,臣妾听说皇上要来臣妾这里,立即就准备好了粥和小菜,现在稀粥不冷不烫刚刚好喝。先让人给皇上盛一碗端上来喝着,再听臣妾慢慢道来如何?”

天启说:“你还准备得快,也行,盛两碗上来我们边吃边说。”

在宫女摆饭菜的时候冯思琴说:“臣妾知道今天皇上一天都在跟大臣们商议这事,而且是最后没有结果所以皇上才会现在还在想,依皇上的性子只要有了结果又有人负责,你一般都会放手不去多想。”

天启说:“你倒是对朕很了解,那你说你有什么好办法?”

冯思琴说:“臣妾如果去想办法就会跟皇上还有那些大臣一样,费了半天工夫还是不得要领,因为这本就不是坐在桌子边想得出来的事。你们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你们都以为自己是万事通,认为只要多想一些时间或者多找几个人来商议,那么任何事情都可以想出解决办法,其实好多事情光想是想不出来的。少数几个人的聪明才智有限,必须要通过一定渠道反复做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尤其是要多从跟事物有关的普通百姓中去寻找。”

冯思琴这话让天启有所感悟,其实这道理他是明白的,在政务方面他自己就一直在这么做。成立圣学院是为了吸取老臣的经验,博学院是为了让专业人才的意见参与到政策制定上来,现在的中央、省、州、县四级辅政机构也是为了从各层面包括普通百姓中获得信息。只是现在军务和政务分开了遇到这种事就没法依样去做,看来军务和政务分开还是有一定的弊端,不过要再将军务政务合并是不可能的,只有想办法把这个弊端解决好。

天启想了想说:“你的话很有道理,想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要攻打鲁国,鲁国的满朝卿大夫都束手无策,曹刿以布衣身份去见鲁国国君献计献策,最后打败了一代名相管仲治理下的齐国。三国时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当时他也是在南阳躬耕,可见常言说高手在民间大才也在民间真有其道理。大家都说你是女诸葛,你今天是准备亲自出主意呢还是准备给朕引见什么大才呢?”

冯思琴说:“我们先吃饭,吃完饭再说。”

天启点了点头端起碗开始喝粥,这大热天吃干饭咽起来总觉得不如喝稀粥舒服,天启一边喝粥一边想这冯思琴会举荐谁呢?难道她哥哥在常青树公司打理了两天又觉得不满意,或者又被泰西人鼓动着东想西想要作怪?

或许猜到天启的心事,吃完饭后冯思琴一边让宫女收拾一边说:“臣妾开始都说过没有主意,臣妾这么久一直在宫中要举荐人也无从举荐,宫外认识了解的就臣妾一个哥哥,还是个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被人三言两语就迷惑得住。臣妾之所以说铁锁连环本身就是答案,是因为臣妾想起了自己的哥哥在皇上的常青树公司,许多事务可以用公司的名义去做,具体说就是以常青树公司和大铁公司为本体,连环住其它公司替皇上做事。”

看来还是因为她的哥哥,天启想了想说:“有这么一句话,说天下的能人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自己都能做得好的人,另外一种是知道自己不行但能举荐有能力做好的人。如果你哥哥真有能力朕可以让他试一试,不是还有个举内不避免亲举外不避仇的说法么?”

冯思琴说:“皇上真要这么想臣妾也没有办法,就算是臣妾替哥哥讨个事做吧。臣妾先想问皇上一句话,为什么禁海令不能解除呢?”

见冯思琴说到具体内容,天启说:“禁海令是太祖下旨实行的,后来有所松动但因为倭寇的原因在嘉靖年间又开始严厉执行,现在要开禁反对的人一定会拿祖制和倭寇说事,朕不知道怎么反驳他们,又不想用皇帝的身份去压人。”

冯思琴说:“臣妾听说当年有个太监叫郑和,连续好多次率领船队出海远行,既然有禁海令他为什么可以出海还带很多人?”

天启说:“禁海令只是禁止普通百姓,对皇帝没有约束效力,郑和出海是得到成祖允许的。”

冯思琴说:“其实皇上没有说完,禁海令不只是对皇帝没有约束力,对有办法的巨商官员都没有约束力,很多人都在海外有私下的贸易往来,朝廷对此是睁只眼闭只眼。不瞒皇上说臣妾的祖父就跟到海外做生意的人有往来,海上贸易利润极大可以说是一本万利,因此臣妾家中才能积攒下不菲家产。”

天启说:“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任何制度都有漏洞而且还有很多人从钻漏洞中获得成就感,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很是得意。你说的这些朕也知道,追求财富是人之常情,凭一纸禁令是禁不了的,最多只能吓一吓那些胆小怕事之人。”

冯思琴说:“既然如此那就不废除禁海令但是允许在朝廷的组织下出海,这个组织部门就是皇上的大铁公司,无论是捕鱼还是经商都必须在大铁公司的监管之下才能出海。以前有禁海令但是想堵严结果堵不严也下不去狠手去堵严,现在有了正常的渠道就可以下决心去堵住私自下海的漏洞,避免勾结倭寇或者游离为匪的可能。”

天启缓缓点头说:“你这办法好啊,就像一个四处渗水的桶,无论你用多大的力气去堵都堵不住,干脆在桶边戳个洞,只允许桶里的水从洞里流出来,原来那些渗水的小缝自然就不会再渗水了。但是用大铁公司去管那些要出海的商家该怎么个管法?大铁公司说穿了就是个名头,中央钱庄只有个存放银子的地点就是造币厂,其它各地的钱庄都是原来钱庄的加盟我们统一定标准收取管理费,开矿开工场推广种子建房修路等都是各地官府出人我们监管。”

冯思琴说:“一样啊,既然是私人不许下海,那么要下海必须组成公司挂靠在大铁公司名下,由大铁公司统一管理并制定规矩,当然还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按老规矩跟朝廷的户部和沿海各地的官府分成。如此一来大家都有好处朝廷出制度各地出人,皇上在各地的太监和锦衣卫负责管帐就是,得罪人和组织人都是当地官府的事,也不会有人对皇上说三道四,避免像当年万历帝那样直接派人收钱得骂名。”

见天启点头冯思琴接着说道:“这样一来有几大好处,一是没有废除禁海令自然不会有人反对;二来相当于把皇上的特权拿出来给所有人用,百姓只会感激皇上不会有一点不满;三是商人不用再偷偷摸摸可以光明正大做生意,他们也应该没有意见;四是大铁公司的股份涉及到满朝文武,可以把大家的利益跟皇上的利益连起来,也算是铁锁连环;最后一个好处是大铁公司名下的钱庄有收益,海上风险大所以大家都会把银子存入钱庄一切往来都转帐。”

天启想了想问:“要是有人不听从管理出了海就乱来怎么办?”

冯思琴说:“皇上不是有个东厂吗?让魏忠贤在南方各地四出查探,遇到乱来的就让他乱罚款,罚到的钱皇上还能得七成,这样比收管理费来钱还快。”

天启说:“你现在也很会算计人啊,不过还有个好处也是袁可立的本意,就是通过民间资本的介入使大明的造船技术越来越有大的发展。不说能有多先进,至少要达到郑和船队的高度,现在人比不了两百多年前的祖辈,说起来也怪羞人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58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