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217 运筹帷幄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信王听倪元璐说新造大炮不好用,大惊之下对倪元璐说:“为什么不好用?是不是泰西人在里面搞鬼?”

倪元璐说:“造铁炮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把炮管做得极圆,下官跟他们商议试验过很多材料,发现铜比较好加工于是用铜造炮.造出来后用硬铁把里面加工圆,发出炮弹平稳准确确实不错,只可惜打几炮铜炮管就会变形。”

信王想了想说:“新型大炮是大事本王不敢作主,倪大人还是跟我皇兄好好说说。这样看来这些泰西人做事是打了折扣的,那他们的事也应该打折扣,也就是说原来允许他们到各县建教堂,现在只允许他们先在各省建教堂了。至于说什么时候能向各府县发展,要看他们今后的表现,徐大人以为如何?”

徐光启说:“这是自然,下官去给他们宣布政务院的决定就是。”

徐光启回去把信王的话一说,本以为龙华民、邓玉函等人会不高兴,谁知道他们互相点了点头,认为逐步推广天主教是稳妥的态度,也是对耶酥和他爹耶和华的尊重。徐光启这才发现自己跟这些外国人的想法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在取舍方面外国人比自己要灵活现实得多。

倪元璐回到军务院把经过跟孙承宗原原本本都说了,孙承宗听完后立即叫人向天启报告,他认为这关系到军务院下一步的平叛行动。

早在天启元年和天启二年,四川和贵州交界处分别发生了奢崇明和安邦颜两起叛乱事件,最凶的时候是占领了重庆,围困过成都,还几次攻打贵阳。亏得当时的四川布政使朱燮元和石柱宣慰使秦良玉忠于朝廷且英勇善战,双方你来我往斗智斗勇好几年,直到现在都还是个相持不下的局面。

转眼就是天启六年年底,趁现在北方无战事军务院很多人都想把南方奢安之乱平定了,但天启一直没有同意,因为他想有绝对把握才行动。现在女真人和蒙古人正明争暗斗,虽说互相搞过几次大摩擦但还没到决死相拼的地步,如果征讨南方时不能做到一击奏功,把北方的人马拉到南方跟反叛拖延下去就不利。当然假如能多几支能征善战的军队那就什么都不考虑了,但现在除了山海关周围的军队,放眼望去找不出几个能打的。

天启的考虑是秦良玉和朱燮元就这样守着就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好,等朝廷腾出手来再慢慢收拾判乱,孙承宗等人也认为不能冒险。但是在前一阵洪承畴和侯恂的向西巡查边军回来后,天启的态度有了转变,他认为现在可以把各地的军队都拿去南方以战代练,说不准比单一训练要有效果。

军务院经过分析认为天启说的以战代练的方法可行,为了稳妥起见想等新型大炮造出来好再去平叛,有了不会炸膛且弹着点准确的新型大炮,平叛的把握又增加了许多。谁知道现在搞出来的铜大炮接近于一次性用品,虽不炸膛但会变形这就让人很失望,到底还打不打就得天启拿主意。

天启接到孙承宗的报告后想了一晚上,第二天老早就来到军务院听大家的意见。来到军务院后见大家都在,估计所有人都知道天启会亲自来过问这事,各人都准备好了说词以防天启问起来答不上话。

待大家见过礼都坐下后,天启问孙承宗:“孙先生,现在叛军有多少人?围困他们的官军有多少人?”

孙承宗说:“叛军主力并不多,奢崇明和安邦颜的人马加起来不到五万人,但他们很受当地百姓支持,那些百姓拿起刀枪就是叛匪放下武器就是良民,让人很是头疼。官军约有十几万人,但大多数都是守备部队,守在坚固工事里还能胜任,要他们去攻城拔寨就很难。能打的人官军也有,不过加起来也就是四万余人。”

天启想了想问:“在北方朵颜部从两河口到喜峰口修的几道边墙修得如何?假如把修边墙的人马和张静安的山地步兵营抽走,防守的军队能不能防得住外面敌人的进攻?”

孙承宗皱眉道:“朵颜部修的边墙上百里,要完全防守住有些困难。皇上如果要把张静安的三万山地步兵营抽到南方攻打奢崇明和安邦颜,那防守就只有再调马世龙的部队了,曹文诏的骑兵和左良玉的车炮营虽然都已经增加满员,但山地作战和防守不是他们所长。”

天启说:“朕的意思是这样的,两河口是支撑点绝对不能丢,那里山势陡峭易守难攻应该问题不大,为了保证两河口万无一失朕准备让倪元璐带上足够的手雷亲自去坚守。两河口最大的危险是被人断绝粮道然后围困,曹文诏的三万骑兵就在大凌河古道沿途据守保证古道畅通无阻。至于说三道边墙容易被攻破,那不作为考虑的内容,边墙本就是沿山而建,攻上去了也不容易快速冲下来,边墙只起个预警作用。”

孙承宗问:“皇上只保两河口和大凌河古道,把边墙作为预警线,是不是准备在蒙古人进攻时放他们进来打?如果他们真的进来了只有左良玉三万车炮营和从移民中征召的两万修城部队,能不能阻挡住数以万计的骑兵谁也不敢保证。马世龙的一万多人守山海关,辽东军区的人马要防守宁远方向的女真人,都不好拉过来支援。”

天启说:“朕知道这些情况,原来听说新型大炮造好了,认为沿长城一摆上谁也攻不过来,于是想在北方抽个七八万主力去南方平叛,守备部队和修城部队到长城上也足够。现在情况有了变化,三大机动主力只能动张静安的三万人,其他六万人作为机动力量击杀突击过来的零星敌人应该没有问题,主要战斗还是应该在长城边上。杀敌最好地方既不是刚修好薄弱的边墙,也不是长城内的平原地区,长城上才是敌人骑兵最不容易发挥长处的地方。”

孙承宗问:“张静安的三万人不走还可以这么说,现在蓟州军区的守备部队不过两万,左良玉的车炮营上不了长城,要在长城上决战人不够,除非有足够多的手雷。”

天启说:“手雷还不能大量生产,现在的手雷只够守住两河口,不过朕昨天听人说倪元璐跟泰西人虽然造的炮不理想,但是新做出了一种武器,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听天启这样说大家都看着倪元璐,倪元璐被看得莫名其妙很是慌张,用手挠了几下脑袋都不知道天启的话是什么意思,他问道:“皇上听谁说的?臣怎么不知道有这回事?”

天启笑着说:“你们所有的谈话都有内卫监督和记录,朕昨晚仔细翻阅了一下标明有价值的记录,发现有一项技术你们没有重视,就是撞压起火装置。”

倪元璐想了想说:“臣想起来了,当时臣给那个邓玉函说过要把手雷装进大炮里发射出去,但是炮管不圆容易人为炸膛。有次有个士兵不小心把加工铜炮管的硬铁掉在地上溅起了很大的火星,那个邓玉函当时说可以用这个原理改制手雷,发射出去后利用撞击力使里面的硬铁和黑石冒火花点燃火药。臣想炮管不圆的问题还没解决,这个设想先放在这里再说。”

天启说:“当年毛文龙善于在农户家中埋火药,女真人一到就点燃爆炸,人称为地雷。他那样做的缺点就是离不了人时间还长,假如把撞击点火或者摩擦生火的装置安在地雷上,在长城外沿线埋上个几百几千颗,那还怕什么蒙古人?再说我们说蒙古人进攻只是假设,林丹汗不会那么没脑子的。”

倪元璐还在想,旁边的洪承畴问道:“这地雷真埋那么多在长城外,我们自己人出去岂不是要被炸?就算做好标记,万一下场雨吹阵风把标记搞坏了,我们启不是自缚手脚自此不敢出长城?”

倪元璐想了想说:“皇上建议有道理,臣马上就去找人商议,这东西不会太复杂相信要不了几天就能成。洪大人说的也有道理,不过我们可以不靠地雷炸人,把地雷和陷阱结合起来用。”

洪承畴问:“倪大人怎么结合起来用?”

倪元璐说:“在长城外主要道路上挖很多陷阱大坑,盖上木头泥土再在上面埋上一踩就炸的地雷,这种地雷的威力不高不会直接炸死上面行走的人和马,但可以把盖在坑上的木头炸开。这样一来主要由陷阱坑来杀敌,落入坑中的自己人爬起来就是,敌人嘛就让他尝尝动弹不得挨射的味道。”

倪元璐的话得到大家的赞同,不过张详安不是很同意,他说:“地雷的威力不够可以想办法增加,靠陷阱坑配合只能是暂时的考虑,万一有的山上石头多且大,挖不了坑怎么办?至于说杀伤自己人的问题,可以做标记记数量,实在看不到标记可以自己想办法探寻。”

洪承畴知道张详安的话是对自己说的,问道:“张大人准备如何探寻地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463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