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293 知行合一(下)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高攀龙的话一说出来大家都觉得好像是那么回事,同样是辅政部门为什么地方部门跟京里的中央部门比起来就差那么多呢?虽说地方人员的素质要低一些,但他们遇到的事务同样也要小要少得多,怎么就会一不小心把一般事务处理成特殊事务?就算他们的能力有欠缺那些监政官可都是以前的候补官员和都察院中的御史,平时说起治国理念一个个都是舌绽莲花头头是道,不会都是马谡样的人物只会说得好听遇到真正事务就束手无策了吧?

天启说:“开始朕就觉得这问题跟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有相通之处,既然如此我们就把开始说的权利分清楚,看哪里出现了问题就解决哪里,解决了这一处的问题说不准另外一处的事也会迎刃而解.”

刘宗周问:“皇上准备怎么分怎么做?”

天启说:“刚才已经说过,国家的所有权分成三部分,按时间分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将来,这三个时间段的人之权利都必须在现在人身上体现,那么就必须有三种不同的人群去代表这三部分人,而且代表三种人的不同代表还必须在治理国家中发挥作用。以现在监政院你们几个人的组成为例,有圣学院的人有博学院的人,还有都察院和政务院中的人,圣学院中人都是些有经验的老臣,博学院中的人能发现或发明新东西,正可以代表过去和未来两类人。”

大家听天启一说顿时都不住点头,都想这话有道理,过去的人并不非要说他们已经死了,只要是离开主要岗位的都可以算在内,未来的人也不一定非要指还没生下来,只要他们还没有成为治理国家的主角但终会到来,也算是未来之人。圣学院和博学院在成立之初大家都不看好,很多人都想着一群过气的老臣和一群只会搞些歪门邪道的书生能做什么事?谁知道后来人们才发现过气的老臣经验丰富,书生们也不全搞的歪门邪道。

其它什么历法和算术等就不必说,只说徐光启搞的那些耐旱高产的品种就解决了很多人肚子饿的问题,还有倪元璐跟博学院中人联手搞的手雷和新型大炮,硬是让在辽东方向感到无尽压力的明军感受到了自信和自豪。在政务和吏治方面圣学院和博学院也有很多建议,避免了官员间因为交流不畅产生的没有必要的冲突,有时候经验是很有用的,从书本上总结出来的理论也是很有用的,经验加理论那更算得上是珠联璧合。

刘宗周问:“以皇上的划分圣学院代表过去博学院代表未来,那么政务院和都察院是不是就就代表现在?”

天启想了想说:“恐怕不能这么说,朕开始也说了所有权分一部分出去,但治理权是不能乱分的,代表三种人的不同代表要在治理国家中发挥作用,可是并不表示他们就一定得主持政务。治理国家一般可以分位两件事,一件是治事一件是治人,这治事就是管理政务治人也就是管理官员,政务院和都察院在监政院中多是在听从意见而不是发表意见,你们想一想是不是这个理?”

信王这时候说道:“皇兄说得对,皇兄把政务撒手不管后臣弟开始一个人确实有些忐忑不安,有了监政院后心里踏实多了。无论是政务院的事还是都察院的事,在这里跟几位一商议,最后的结论一般都是行得通的。”

见信王如此说而高攀龙也不住点头,天启说道:“既然政务院和都察院在监政院中多为听取意见而很少发表意见,是不是可以说还缺少一部分人来代表现在人来辅助政务呢?”

刘宗周问道:“皇上认为臣和徐大人不能代表现在人?”

天启说:“当然不是,任何人只要得到多数人的赞同都可以代表现在人,问题是你代表了一类人就不能代表另外一类人。举个例子吧,两个人正在比赛,就像前一阵运动会一样你追我赶,假如让你刘大人代表一方你能做到,但要你代表两方或者说是三方,你能自己跟自己比赛吗?”

刘宗周听了默不作声,高攀龙点头说:“是啊,三部分人的****在一起,肯定要为了所代表的一方尽力争取权益,否则的话别人就不会要你来代表。都在尽力争取就肯定会产生争执,如果一个人代表几方难免就会想着怎么平衡,而考虑平衡不应该是代表考虑的事而应该是裁决者考虑的事。”

天启说:“这也回答了信王最开始的问题,权利让出去一部分后朕该做什么,朕认为朕自己适合做这个裁决之人,也只配做这个裁决之人。朕身居深宫不能亲自与民时常交流,代表不了现在的人,代表过去和未来的人也没有那么多的经验和知识,还得让圣学院和博学院来协助朕做事。对政务和吏治方面的管理也没有那么些时间和耐心,需要政务院和都察院来协助,但是朕可以结合大家一起做事,把不同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使大家力向一处使。”

高攀龙问:“照皇上这么说中央是这样地方上也应该是这样,地方上无论是主政官还是监政官都不能代表现在人,而地方辅政部门的人最多能代表过去之人和未来之人,是不是这也是出现问题的原因?照此说来又应该由谁来代表现在人?”

天启说:“确实是这样,我们确实还缺少一些人来代表现在人,这也是各地出现问题的原因。”

高攀龙说:“这点臣有些不明白,还是开始那句话,为什么中央的辅政部门能做得好地方上的辅政部门就做不好?就算辅政部门都没有经验,那些平时口若悬河的监政官还有以前事事通达的施政官,怎么突然就什么都不会了?难道这是人多了反而不会做事?”

天启说:“具体是什么原因朕不清楚,相信你们也是隔山隔水说不明白,不过朕猜想或许是应对的人不一样。你们想啊,你们在京里要处理的事务都是面对一些官员,这些官员到了京里有什么话有什么要求都会直接说出来,就算有哪些地方没有满意也能委婉地表述。地方上就不一样,他们遇到的多是普通老百姓,百姓们没有读过什么书不甚明理,只知道按自己的想法提出要求,假如自己的要求一次两次无数次不能得到满足,他们肯定会发泄怨气。”

高攀龙说:“看来还得要求地方官员尤其是辅政官员平时要多去了解民情,只有知道百姓们需要什么才能把事情处理得更好。”

天启想了想说:“或许不需要那么麻烦,开始不是说了缺少一部分人来代表现在人吗?现在的人有万万之数不是某一个人能够代表得了的,所谓众口难调就说的这个道理。朕在想能不能在每个辅政部门里都增加一部分人,这些人必须是当地百姓选出来的人,他们只负责表达百姓的真正需求,如果百姓有不满情绪他们也可以去开解。对百姓来说自己选出来的人肯定是信任的人,他们信任的人去开解他们肯定比一个生人去做这样的事效果要好。”

刘宗周说:“皇上这么一提让臣想起了两年前的对话,皇上和臣当时讨论一件事同意的人多是不是就一定正确,结论如何现在也不得而知。假如皇上真要让百姓选一些人出来代表他们,这就势必要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去选出代表,用少数服从多数这一方法选出的代表就一定正确吗?或者说皇上已经认顶少数服从多数选出来的人一定正确一定能够胜任呢?”

天启摇头说:“直到现在朕还是那个观点,少数服从多数这一形式选出的人或者事不一定正确,不过这种方法选出来的人肯定得到大多数人的信任。只要得到大多数人的信任就算失败也不会有多大影响,因为大家都能承受。选一个人不可能事先就看出这个人是否有能力胜任,也不可能直接就选出最合适的那一个,就像是一种赌博,不过人是自己选出来的,就算最后这人输了大家也会愿赌服输。”

徐光启久未说话,听天启这样说他也说道:“臣看皇上的意见有一定道理,我们现在在这里讨论主要是怕出现漏洞,如果真需要百姓选一些人出来代表他们,那就可以试一试。想臣在试验新品种时没有一开始就全面铺开,而是找一两处先作实验,当有一定成效了就大面积推广,皇上不妨试一试用这个先小面积小范围试验的办法。”

天启说:“徐大人这是老成持重的办法,也是经过试验后验证的办法,朕认为可以这么说,内容还有待试验,但这种先小范围试验再大范围推广的办法已经经过实验并成功了,所以朕有信心你们也应该有信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156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