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428 各抒己见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天启拿过高攀龙交上来的稿子一看,第一篇就是徐光启写的,题目就是万历初年改革之殷鉴,内容就是通过张居正改革之艰难说明民选官的重要性。徐光启的这篇稿子原来作为奏章呈上来让天启看过,高攀龙首先推荐这一篇说明他对这篇的观点比较赞同,既说了及时处理小问题可以避免大问题的聚集,又指出了民选官的局限性。对张居正的改革让很多人不满一事,文章中强调那是因为积重难返不得不矫枉过正,假如实行民选官就可以及时知道社会问题并处理。

徐光启说的道理很容易被人理解,就像一个人很久不梳头上的头发,那么他的头发梳起来就很难梳,据说一个一年梳一次头的懒女人梳起头来觉得很疼,想不通那些天天梳头的人为什么不怕疼。好多邋遢的人穿衣服也是一穿就是一两年,这穿了一两年的衣服估计就没有洗的必要了,因为他这件脏衣服不洗还能穿一洗恐怕就会洗烂。张居正的改革就是要在不洗烂衣服的前提下把上面的老垢甲去掉,现在想起来都有些令人佩服,因为那确实是一种高难度的活。

小问题不解决就会慢慢积累成大问题,到时候处理起来难免会让很大部分人感到难受,这就是改革出现的难以避免的阵痛,受到伤害的人不满意主持改革的人也不好受。宋朝的王安石和明朝的张居正都是因为有巨大权力才进行改革,她们生前能大刀阔斧运用雷霆手段,但是他们死后都被人攻击,他们这样有绝对权威的人都没有好下场,那些没权没势的人要改革很可能当时就身败名裂。

既然大家都不喜欢张居正那样伤人伤己式的改革,就应该想办法在问题积累得足够大之前完全解决掉,按天启的说法治国就是治吏和治事,民选官这一简单的行为就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朝廷运用官吏制度治理国家时本身像是正常运转,当出现了某些问题的时候老百姓最先感受其害,就是人们常说得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官员能不能及时体察到民间疾苦,能不能及时拿出方案解决问题,这就是这个官员能力的体现,可以说民选官既能及时发现问题也能考验出官员的能力。

当然徐光启最后也说了民选官是件新生事物,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很可能有反复甚至出现错误,只有认清方向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才能最终取得成功。他指出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选出的官员不一定能胜任,或者说选出的官员其能力不符合朝廷的需要,大明真正需要的官员是既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又能得到朝廷的认可,需要在不断试验中找到正确的方法。

天启看了徐光启的稿子后觉得心里有些不舒服,这篇稿子跟前一阵呈上来的那篇大同小异,徐老头怎么就不知道改一点呢?自己通过很多途径想了很多办法才明确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这观点也让包括高攀龙、刘宗周在内的东林党人的赞同,就是一切观点一切方案在实施宣扬之前都必须强调对朝廷对君主的忠诚。徐光启是搞实际运用实践的人,没想到这些可以理解,但高攀龙把徐光启这篇排第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天启摇了摇头又开始看第二篇,这一篇是东南军区监军袁化中写的,原本是写给军务院的提议,但是因为其思想有点新意所以也被高攀龙选了上来。袁化中在上书中说东南各地民族多信奉的神灵也多,福建一带的人除了信佛信道还有很多人信妈祖,广东一带还有很多外国人聚集,信天主的信真主的什么都有,长此下去不是什么好事。

袁化中说这些人经常在外面举行各种仪式,对没有多少是非识别能力的百姓进行诱骗,很多家庭倾家荡产去捐献,实在是大明一大祸害。其中甚至有神汉趁机诱拐良家妇女,最后做出逼良为娼之事,趁机谋夺他人钱财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现在天启下旨所有宗教人士和异族之民,要举行仪式和其它独有活动,必须在自己家里或者在庙里观里教堂里等特定场所,东南军区配合地方抓捕了不少不听圣旨的人。

对这些人地方官府准备先劝戒,不听劝戒的就罚款直到判刑充军,袁化中觉得这样不足以惩罚并断绝这些事件发生,他认为可以结合收复台湾一事一起处理。袁化中认为那些私下诱骗人入教的人,还有就是私自在外举行宗教仪式壮大声势的人,都属于吃饱了撑得慌的人,一个成天为生计发愁的人不可能信神信鬼信得那么入迷,他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神佛仙鬼对自己的看法。

台湾孤悬海外被红毛洋人占据了这么些年而没法收复,不是大明的军队打不过而是因为隔了一条四百里左右的海沟,假如没有海沟红毛鬼会跟现在大明内地那些泰西人一样老实。袁化中的意思是闽地多山能种粮食的不多,假如把这些山全部填到台湾海沟里去,高山变成了平地海岛也变成了半岛,大明凭空就会增加几百万亩的土地。

现在东南军区已经在考虑广征民工移山填海,那些吃穿都难以解决的人是东南军区首先考虑的人,对这些人不但要提供粮食衣服还要给他们工钱,当然还有一些人只管吃住不管工钱,这些人就是吃饱了撑得慌信这个教那个教的人。袁化中说他知道朝廷允许宗教信仰自由,但是对那些信仰宗教信得太过妨碍了普通人正常生活的人,就是东南军区重点关注的人,这些信教信得走火入魔的人让他们参加填海劳动,也许会充实他们空虚的灵魂。

天启看了这篇稿子以后不禁有些好笑,台湾海峡最深处有几百丈深,整个台湾岛的长度有几百里,假如真要把福建的山都搬去把台湾海峡填满,估计没个几百年是做不好的。不过能用这事去改造那些信奉其他神的百姓,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手段,那些信奉了其它神灵的人其对朝廷的忠诚肯定要打折扣,甚至可以说他们对朝廷的忠诚已经剩不下多少,通过劳动让他们转过心来也是件有意义的事,而且妙在这事要做几百年正是一个改造人的好去处。

天启略为停顿了一下接着又看第三篇,这篇是南京军区监军文震孟写的,文震孟写的是他们的构想和对朝廷一些政策上的询问,主要说赵率教谋划着如何改编运河帮。运河帮就是在运河上南来北往运送粮食货物的人,他们跟官府有业务往来但是不受官府直接管辖,时间一久就自己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文震孟说现在运河上的这些帮会门派林立还没有整合成一个大帮会,正是逐个改编的大好时机,赵率教跟这些大小帮派谈了一年多了,有一些眉目但需要政策。

大明的北方产粮少必须从南方运粮到北方来,所需的船只众多而且不可能全部是朝廷的官船,以前朝廷钱少没有办法只有把运送业务外包给民间团体,这些民间团体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帮会人们称其为运河帮。现在朝廷有钱了要解散运河帮,准备让大铁公司统管运河上的运输业务,赵率教的任务就是逐步改编运河帮并把这些人安置好避免出问题。

运河帮的帮众有好几十万其中什么人都有,有靠出卖劳力挣钱的苦力也有在其中出主意吃智力饭的读书人,有年轻力壮的人也有迟暮之年的老者,这些人怎么解决是个大问题。高攀龙把文震孟的这一封文书拿给天启想来也有他自己的意思,因为前面袁化中说了东南军区需要人去移山填海,现在文震孟又说运河帮有很多人将来改编后可能没有事做,其中味道非常明显,就是想改编成功后把原运河帮中的一些人拉到东南军区去填海。

天启明白高攀龙的苦衷,因为袁化中和文震孟都代表的是东南和南京两大军区,军务院把这两封文书转给政务院是要他们拿主意,高攀龙把这两封摆一起作为稿子呈上来,其中意思就是天启能同意就这样办不同意就让大家出主意。袁化中和文震孟是东林党人但徐光启不是,两人说的都有些可取之处但都不是那么令天启满意,天启看完后摇了摇头又看了看其他人的稿子,结果刚好看到了两篇满意的,这两篇是政务院襄助政务的周延儒和温体仁写的。

周延儒是万历年间的状元现年三十七岁,温体仁要大周延儒二十岁也是智谋深厚之人,前两年听人点评过他们,说周延儒做事谨慎但不敢担事,温体人深谋远虑但成天只想如何升官不想踏实做事。天启经过了解发现周延儒是状元温体仁是清官,就这两点就值得人肯定,因为这是很多人不具备的长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84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