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266 反复无常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奢崇明原来是永宁的世袭土司,他本是彝人想建立一个彝族自己的国家,其志向不可谓不大,但太大的野心跟太小的实力不匹配就容易坏事.依当时大明的乱势和他能动员的兵力来看,如果他早点联合云、贵等地的土司挥师向南占据云南,据守险关广结外援像大理国那样建国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他心太大还想单干要一举攻下全川,在天启初年杀官造反,那就超出他的能力范围了。

不过奢崇明也不是没有脑子的人,天启初年他假借出兵增援辽东的名义在重庆杀了重庆巡抚等官员,然后和自己的儿子、女婿率领部下攻下了合江、泸州、遵义,并建了伪大梁国,见周围的土司势力纷纷响应他一时自我膨胀得厉害,紧接着又派兵包围了成都,企图攻下全四川后学习刘备守住剑阁等出川的出口,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成就一番事业。

四川军民团结一心守城得法,久攻成都不下就成了拼消耗他又拼不起,在各路援军到来后他只得溃退永宁老窝,后来连永宁都没有守住一直败退到水西安邦彦处存身,他的伪朝廷中的官员包括他没逃脱的亲属全被砍了,算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安邦彦虽说跟他好得就像亲兄弟,对他没有二话可说但他自认为毕竟是客居他乡,住久了自然就会有猜疑会产生矛盾,所以他一直想打回老家去。

安邦彦对奢崇明的想法也表示赞同,虽说两人关系铁但也怕时间的考验,他也怕奢崇明鸠占鹊巢时刻也防备着三分。最开始两人都在明军手里吃了败仗,就像受了伤的猫犬一样躲起来养伤口,后来眼看着自己兵强马壮了就渐渐有了雄心和信心,两人对进攻永宁的计划一拍即合,立即将反攻永宁立为议事日程。

前几天安邦彦派去贵阳探听虚实的亲兵卫队在山中跟巡查探路的明军相遇,在自己人数占多的情况下还没能讨到便宜,这让安邦彦和奢崇明一致认定这些人是明军的精兵。他们还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明军的精兵在东边,只要守住乌江明军肯定无法过江,自己可以趁明军北边和南边空虚一举攻克永宁,这可谓是天赐良机不容错过。

安邦彦和奢崇明两人没有迟疑调集拢所有军队只留下一部分守在江边,其他人日夜兼程来到赤水河边,在毕节附近的回弯浅滩处架浮桥过河,然后直逼永宁而来。路上遇到几支小股明军被叛军捉的捉杀的杀,沿途的明军多是些十几人或者几十人的巡逻部队,最多是后来遇到的打探和确认消息的百人以上部队,所以一直到离永宁不足一百里才让明军发现。

秦良玉得到确切消息后没有慌张,她认为凭现在手中不足万人的部队跟数万叛军硬拼不明智,但仓惶逃跑既不是她的风格也容易让叛军一路追杀,不利于及时调兵遣将把守要道遏制敌人。她先是派人在通往永宁的必经山口处坚守并进进出出施展疑兵之计,趁敌人疑虑按兵不动时调兵遣将沿途设防,最后步步后退诱敌深入。她一边缠住敌人一边向贵阳行营报告,看高第等人是个什么打算。

高第此时也不轻松,自己刚刚定好要南北夹击然后趁机由东向西推进,谁知道敌人像预先知道一样先打了自己一个措手不及,率先派部队渡过赤水河进犯永宁。假如真只是进犯永宁并不算什么,但现在乌撒的安效良来了一封信,其中的口气很不客气,质问明军为什么要由南向北进发,是不是要消灭他还是对他不信任。高第见秦良玉告急安效良发难,心想这两面夹击变成了两面受敌,于是叫人通知贵阳的文臣武将前来议事。

这天一早众人就来到高经略的行营,互相草草施礼后就团团坐下听高第的安排,高第轻咳了一声说道:“时间紧迫我们直接入正题,据四川总兵秦良玉报告,安邦彦和奢崇明叛军现已经渡过赤水河向永宁进犯,初步估计敌人约有五万以上。秦总兵先是收缩原来防守于各处的永宁守军一万余人坚守要道,后来又从泸州等地调来援兵约两万,正在步步后退缠住敌人,秦总兵问是我们从贵阳派人去包围敌人就地歼灭还是她从重庆等地调川军来增援。”

高第的话说完后按惯例武将们都两眼木然地望着总督、监军等文官等待他们发言,高第不快地说道:“除了安邦彦和奢崇明叛军犯永宁外,乌撒的安效良可能已经发现我云南部队沿牛拦江北上,向我质问是不是要围歼他。昨晚我已经跟两位总督和几位监军商议过现在就看你们的意见,一是永宁救是不救?二是云南方面是否完成合围任务?三是猫跳河沿线部队是否按计划西进?请你们从军事角度来说说。”

见回避不了,贵州总兵许成名说:“我们只会按诸位大人的意图办事,要我们出主意那是赶鸭子上架,依我看还是诸位大人先说个大致想法,我们有不同意见再补充完善才是正理,高大人你看如何?”

张静安跟赵率教谈过话后也深知人缘的重要性,这文官都好个面子,你尊敬着他们总是没错,否则的话保不定哪一天在关键时刻说你个傲慢骄横,你出生入死挣下的功劳轻则打折重则化为乌有,于是也跟着许成名说道:“是啊,这各人有各人的职责,诸位大人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我们万万不及,我们的长处在于跟下面的士兵打交道的时间多些,大家互相取长补短才是最合适的。”

在以前的大明官场讲究的是绝对的以文制武,武将的地位再高遇到文官也会矮三分,因为皇帝和大臣都明白从小接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圣贤书教育的文官,其忠诚度比从小舞枪弄棒信奉武力的武将高。历朝历代造反的都是安禄山、朱温等手握重兵的武将,而周公、霍光、诸葛亮、张居正等文官就算掌握绝对权力也能显示其忠诚。文官除了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压制武将,还可以用欠饷、断粮、缺兵器要手段要挟武将,武将们一般只能忍气吞声。

后来天启感觉到这样有问题,从宋朝沿用下来的以文制武政策确实能保证内部没人出乱子,但是遇到外敌入侵或者蛮夷造反时武将因为习惯事事听从文官的安排也会失去战机。文官本身身上的血性也要少些,那些像刘禅、孟昶之流手握数十万大军反而要向几万人投降的人,只会出现在安乐很久的二世祖身上,就算不投降的像南唐李煜那样被敌人几句恫吓之语就吓得赶紧送钱送地的也不在少数,像开国之祖那样几十个人就敢上山打游击的勇气早就不复存在了。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天启下令文武平等,当然为了照顾惯例规定武将跟文官相遇时以低一品相较,比如说许成名、张静安等二品总兵跟高第、蔡复一等二品文官相比虽然品级一样,但真较起真来还是要稍微低一些。现在张静安和许成名自觉把自己的身份放得很低,让高第、朱燮元还有蔡复一等人都非常满意,也愿意好好商议和谐融洽。人在官场不就是互相吹捧给面子落得个大家舒服吗?非要随时疾言厉色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不是小人得志就是愚蠢到家。

高第说:“我们的意思是云南方面暂时退回来,免得激起安效良再起叛心,到时候两面受敌反而不美。永宁方面秦良玉秦总兵加上泸州方面的援军只有三万人,且多是守城部队不惯野战,不如把贵阳周边的军队抽调过去一举解决敌人,如此一来或许贵州之乱可定。不过这只是我们的想法,你们不要盲目听从还是要以自己的经验出发,说一说你们的真知灼见。”

张静安问道:“请问高大人,贵阳方面部队抽走了西进乌江计划还执行不?”

高第说:“我们作过估算,假如把许总兵的人抽走去永宁围歼灭敌人,能打仗的就只剩下张总兵手中的五万人,在贵阳到遵义一线专门防守还勉强可以,但真要集中起来向西推进万一有个闪失贵阳可就是空城了。这安邦彦和奢崇明的主力虽说去了永宁,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虚晃一枪打的是声东击西的算盘呢?真要让他们攻下贵阳毁掉粮草并切断贵州跟湖广、广西、云南等地的通道,沐天波可就危险,到时候我们几个肯定要被治罪不说这平叛也更艰难。”

张静安说:“我的想法是不去救永宁,让秦总兵且战且退吸引住敌人,就算万不得已放弃永宁退守泸州就是,不必要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我贵阳方面的军队不必要再搞什么步步为营,直接西进到乌江边守住三岔河跟鸭池河等渡口,我们不好过去敌人也不好过来,只要我们在乌江边站稳脚跟平叛就算完成了一半。这样做也算是侧面支援秦总兵,假如叛军还在永宁不退我们就派军过河毁其老窝迁出里面的百姓,看安邦彦和奢崇明没了老窝还能蹦到几时。”

朱燮元这时问道:“张总兵这样说确实比较稳妥,不过秦总兵那边会不会有危险?是否让她调重庆方面援军南下?”

张静安说:“秦总兵惯于用兵,再说她三万人对五万余人应该没有危险,就算敌人是十万人倾巢出动进攻永宁,秦总兵慢慢坚守缓缓后退拖住敌人应该没问题,只是要告诉她保存自己实力为重可以作计划退向泸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67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