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183 新型农庄(下)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邓玉函见天启允许他们有条件传教。继而说到治水的事,心情大好之下说:“尊敬的皇帝陛下,在下这几年来见识了大明的地域广大物产丰富,但恕我直言,大明之人似乎并不会用水。大明的南方多水所以容易引起水灾,北方缺水所以时常发生旱灾,南北方的治水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

天启想了想说:“你的看法很独到,最好用纸写下来,现在我们不提南方只提北方,因为南方不缺水所以我们要抓关键。现在你们都说说这新型的农庄里该怎么用水?先搞好一个村庄然后慢慢推广。朕知道你们想传教,不过就算朕答应你们的要求没有地方官的配合也难以行得通。今天朕当着这么多人答应你们,只要你们满足朕几个条件,朕就允许你们在推广新型农庄的同时在村里建教堂。每推广一个村子,朕就允许你们在这个村子里建一个教堂。”

听天启这么一说,几个外国人都站了起来,一个个神色激动的样子,有的当场就左右上下地在胸前画起了十字。邓玉函等几个都是欧洲耶酥会的人,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来东方传教,要让大明的臣民都成为耶酥的信徒。为了不被明朝君臣视为异端,他们先是苦学中国文字,然后准备用一些新知识和新奇器物打动明朝官吏,以免被驱逐。就这样低眉顺眼地样子都还数次被明朝官员苛责。

本来他们以为拿几本书和几样新鲜事物就能敲开明朝的门户,让明朝君臣都敞开大门任其在全国传教,谁知道没几个被他们的东西晃花眼。在明朝君臣的眼中耶酥跟如来佛祖、玉皇大帝等没什么区别,并没有批给耶酥特权,这些传教士也被人们都称其为外国和尚。这就有些不好办了,因为耶酥不喜欢跟如来佛祖和玉皇大帝和平相处,在这方面可以说耶酥是很孤僻很排外的神。耶酥会的人自然不会满意,想要证明耶酥比其他神能耐大,最后还真找到了证据。

耶酥会的人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明朝的人还不知道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更不用说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事,于是判定明朝官员在历法上不如他们先进。经过几次对月食和日食的准确判定,耶酥会的人终于折服了明朝钦天监的官吏,获得了修改历法的差使。他们一边订历法一边苦想怎么打动明朝皇帝,现在听天启说只要他们满足几个条件就给予支持,一个个都激动不已,有几个人已经欣喜若狂不停向天启行礼。

天启示意他们坐然后问徐光启:“徐大人,这几个人都叫什么名字?不会都是些女人名字吧?”

徐光启笑了一下说:“臣给皇上介绍一下,这几位叫龙华民、金尼阁、罗雅谷、汤若望、傅泛际,他们都来自遥远的泰西。”

天启点了点头说:“你叫他们别激动,朕不会相信他们那个耶酥的,只不过想利用他们学点泰西的知识。其实互相学习知识就好没必要传什么教,当然真信了也没关系,毕竟这个教跟佛教差不多都是教人向善的,就怕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宗教蛊惑人心作乱。”

徐光启说:“这个臣知道,臣会仔细看好他们,于情于理臣都不会让别有用心之徒钻空子。”

天启点头说:“那就不多说了,介绍一下新型农庄吧。”

徐光启点了点头指着图说:“皇上请看,臣等经过认真商讨,认为把所有沟渠都收为县管,根据历史记载或百姓口口相传的回忆来确定大致的水流量,再根据这个流量来确定沟渠的深度和宽度。为了避免水灾和方便疏导河道,所有沟渠都设定为双沟。”

天启不解地问道:“双沟?这双沟是怎么一个双法?”

徐光启说:“比如说有甲乙丙三个村,甲村和乙村之间用小河隔开,乙村和丙村之间也用小河隔开,这两条小河对乙村来说就是双沟。当河道有堵塞现象时就关闭一条沟进行疏导,而另一条沟可以保证在疏导时不影响正常用水。”

天启想了想说:“徐大人的意思朕明白了,就是说由县管的河流只能绕村而过不能穿村而过,每条河同时供两个村用水,保证每个村都有两条河可以取水是不是?”

徐光启说:“皇上圣明,这样做不但方便疏通河道还能避免争水。臣的意思是由县管的河流必须在宽度和深度上作规范,避免发大水时形成水灾。河流两旁修路,一是加宽河堤二是方便交通,每个村子挨着大路在本村的土地上还要修建池塘蓄水,保证池塘里的水够全村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缺水期尽量让池塘灌满保证村子不缺水避免争水,雨季等发水期尽量让路旁的池塘保持半塘水状态避免水灾。”

天启点头说:“这样做相当于把池塘作为保险手段了,而且还可以分塘满足百姓饮用、洗衣、饮牲畜等不同需要,这方法不错,就是占田了。”

徐光启说:“为了保证不缺水不受水灾,占点田是应该的。不过可以在池塘里养鱼虾栽莲藕,鱼、虾、藕可以吃,莲叶可以防止太阳把池塘里的水晒干,这样算来也不亏。在每个村头都建一个水车,邓玉函他们正准备设计一个水动水车,把水堵高后用水冲动水车自己提水灌塘,可以省很多人力。水塘满了还可以建水磨用水磨米磨面,这些都可以在建造过程中不断增添。”

天启想了想问:“那田呢?你们是如何平整田的?还有人住什么地方?”

徐光启说:“皇上请看,我们把一个村子看作一个‘口’字,这四边就是绕村的河流和路,挨着路的是池塘,池塘后面就是人的住房,池塘间和住房后面广栽竹、木,既固土又遮阴。住房之后就是田,田与田之间用水沟接通蓄水的池塘保证灌溉。原来的地肯定是什么形状的都有,不过可以根据需要重新规整,尽量保证足够多的田能够浇到水。实在因为地形的原因成不了水田,也可以做成旱田种玉米、土豆、甘薯等耐旱作物。”

天启说:“两条沟之间一村,这沟与沟之间有宽有窄,是不是要重新挖沟?”

徐光启摇头说:“因地制宜就好,沟与沟间隔宽的就建成大村,间隔窄的就建成小村。当然太宽了就需要重新挖沟,太窄了就要合并。这样一来也控制了一个村的人数,小村三到五百人,大村不超过一千人,以最后平整出来的田亩数为准,每人三亩左右为宜不低于两亩。”

天启想了想说:“如果增添了人口又怎么办?把多余的人强行迁走?”

徐光启说:“真多了的话可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去开荒,到时候允许开荒户几年不交税粮就行。”

天启说:“既然如此就再多想一下看还有什么缺漏,没有的话就立即写个奏表,朕到时候知会政务院,让信王命当地官府配合。这次朕要以公司的名义来搞这个新型农庄,听说你这最近来了不少人,替朕问问有没有人愿意到朕的公司里做事的。”

徐光启听了面露难色道:“来的都是原来国子监的学生,觉得科举没什么指望了就想来博学院中学点新东西,再加上听说皇上每月要投入三万两,所以来的人才显得有些多。不过他们对农活不怎么熟悉,估计也不会愿意去做。”

天启笑了笑说:“徐大人误会了,朕不需要干农活的人,需要的是能理解你们这个规划的人。赵率教那里有两万人,修房挖沟那是拿手好戏,耕田种地等事更是不在话下。他们连家属可能有好几万,几年后说不准能发到十万,朕准备把他们分一半出来沿着运河两岸安置,就按你们设想的这个新型农庄营造定型。一旦有效果且比老模式好,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徐光启想了想说:“原来是动嘴啊,那要问一问,估计想要多的人也很难,因为他们迟早都是要去参加科举做官的,没名没份的恐怕没人愿意。就算现在皇上强行要他们去,但也相当于绝了他们的仕途,想得通的应该不多。”

听徐光启这样一说天启觉得这是个问提,大明现在读书人的出路好像只有当官这一条,不当官就没待遇,要想解决好这问题估计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办好的,因为学而优则仕这一观点已经深深刻在人心里。

天启想了想说:“徐大人可以这样跟他们说,就说推广新型农庄是为国为民的大事,同时也是在为朕做事。愿意参加进来的监生朕给他报酬不说还给他们时间读书,并允许他们几年后参加科考,一旦考上了在任用上朕会优先推荐。做这事的人既是忠君也是爱国爱民,无论是任免官员的都察院还是使用官员的政务院,都会考虑这一点的。”

徐光启听了说:“既然如此,那肯定有人愿意去,这相当于一边读书就一边挣俸禄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77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