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297 府县分工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接下来的几天卢县令带着杨涟、刘侨还有钱谦益一众人等在东湖县转,卢县令当然知道让杨涟高兴就是对自己官位的巩固,所以杨涟要去哪里他都立即去做安排.他们一行人都是穿的常服以免惹人注目,当然如果有人询问其身份他们也没有刻意掩饰,就说县令陪同几位京里来的官员来巡视,无论是谁听了也不会有不满。对有点背景的人需要直接说,但对一般人就说是出来游玩顺便看看田园风光。

几天转下来遇到几批人,有当地原来的普通百姓,也有些大户之家中人,还有从北方到南方的移民,大家都跟这些人有不同程度的交流,不过没有什么意外的收获。原来在此种田的百姓言谈间对官府中人没有什么好感,一开始见到杨涟等人也是保持警惕,知道问话的几个人是出来游玩的读书人才打开话头。他们对谁当官执行什么制度不是很关心,只是说到外来移民很团结,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惹出大风波。

前年北方各省都遭遇了大旱,北方各地的粮食都不够吃需要救济,南方路远加上路不好走救援起来很麻烦,后来朝廷决定分批次向南方移民,至少让救济点离粮食产地近一些。北方移民到南方后当地官府根据空闲地的分布,给他们集中修建了住房,还租借给这些移民田地,只是说这些地是官田不能出卖,需要他们从第二年开始每年交租。移民们能够安顿下来不愁吃住也很满意,但他们怕当地人随意欺负他们所以很团结,一家受了气周围的邻居都过来说话。

官府遇到这些事也很头疼,如果真是当地人联合起来要驱赶移民或者说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那么官府出面替他们出头也应该。问题是他们在一些小事上也很敏感,比如说谁家的瓜菜被偷摘或者哪家的狗被人打了两棒子,移民们都会上升到当地人排外的高度上去,有人甚至说出如果官府不管他们就要上京告御状,让当地官府哭笑不得。

杨涟等人并没有听信一面之词,特意又去找了家移民了解情况,移民们的意见也很统一,实行什么政策他们管不着也不想管,只需要做到跟当地人一样就可以。杨涟知道这些都属于互相了解不够的原因,相当于一家中女儿和儿媳妇的关系,当父母的骂女儿无论怎么骂骂过就算了,也没见谁家的人还会记恨。但是如果谁拿骂女儿的话去骂儿媳妇,那这个儿媳妇绝对想不通要记上好多年,脾气不好的说不准第二天就会叫上娘家人来讨说法。

移民们其实也在逐渐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有个老人就说他们一开始来南方吃不惯大米,觉得没有面食经饿也没有面食味道甜。后来大家也慢慢接受了大米的清香味,好多人还喜爱上了辣椒花椒等南方人才喜欢的调味料,尽管人们不清楚南方湿气重多吃辣椒花椒等东西可以除湿,但身体需要就决定人的口味终究会改变。也有人吃了大米还是离不开面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种米食面食结合着吃的人身体还特别好。

移民们也说了一件事引起了杨涟的主意,他们说北方天旱是减产的原因,但尽管天旱减产人们还是有收成能吃上饭,问题是旱灾过后经常伴随着来的是虫灾。旱灾如果不是特别凶达到颗粒无收的境地,那么百姓心中还有点盼头,但是成千上万的蝗虫遮天蔽日飞来,百姓就只有望着哭的份,蝗虫过后不但粮食没有了连秸秆都会被啃一半,也就是说大家不但没有吃还没法生火取暖,充分感受到什么叫住饥寒交迫。

蝗虫算是大虫灾,人们气急了也不是没有办法,有狠人看到铺天盖地的蝗虫吃自己的庄稼后就招呼人来捕虫并吃虫。虽然说味道有些苦没有猪羊肉那么香,但好歹也算是荤菜平常时期难得吃到,用水煮一煮去掉苦味加点盐就可以吃,吃久了还很香据说会吃上瘾。开始大家都怕吃蝗虫会生怪病,谁知道吃了几天蝗虫没多少吃蝗虫的人还活蹦乱跳的一点事没有,后来大家都知道吃掉蝗虫是对付虫灾的最好办法。

还有一种虫灾叫小虫灾,就是无论稻谷还是麦苗蔬菜都会生虫,眼睛看得见的小肉虫可以用手去捉,那些小菜籽一样的小虫就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从北方移民到南方的有心人发现,南方也有小虫啃吃庄稼蔬菜,但有几种草本身不会被虫吃不说它周边的作物虫子也不会去碰,说明虫子害怕这些草。他们问过当地上说这些草叫什么食虫草,说是本身有毒不说还能杀虫吃虫,他们就想能不能把这些草移栽到北方去治虫,就算不行可不可以拿些干叶子回去试。

杨涟知道这些移民很多人都不一定能回到北方去了,但他们还是把北方故乡看成家乡,想着能为家乡做点贡献。杨涟理解这种心情答应有机会找人去试验,看能不能把南方有用的作物推广到北方去。其实杨涟对这种事心中是不以为然的,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的道理南方的作物到了北方不一定能成活,在比较温暖的南方生活惯了到了北方不一定能吃得了那个苦,首先是气温就要它们的命,植物又不可能穿棉衣,因为气候北方的树木都比南方长得慢。

杨涟也知道京里博学院正在研究能不能把豆薯跟一般作物混合栽种,因为豆薯的种子有剧毒可以克制虫害避免虫灾,博学院中人也在想能不能通过嫁接等方式使豆薯适合在全国栽种。杨涟听了移民的话突然想到能不能只在一个产量最高的地方大量栽种豆薯,叶子种子之类的傻话就免了看能不能取些汁液用来喷洒,从而达到治虫的效果。想到这些杨涟没有动声色只是问大家还有什么要求,谁知道移民也好原住百姓也好都只关心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官府的事对他们来说跟天上和山中的神仙一样关系不大,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足矣。

一般百姓不管不表示其他人不管,有几家大户在接受了杨涟这帮人的询问后立即判断这些人是官家的人,因为在他们眼中除了真正的官府中人,还有那些读了两天圣人书就成天想着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傻读书人外,没有人会关心国家大事。大户们当然希望在取得一定的经济地位后还能在管理事务上说话,如何管理好国家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也没有必要去想,但当地的政策变化肯定会影响到自己还有自己家族的利益。

杨涟等人在东湖县转了几天后又到其它县去看了看,一路看过去也不断打听消息,所得到的消息和情况都大同小异,最后他们来到和州见和州知府。和州知府当然认识杨涟,一番客气见过礼后请杨涟等人上坐看茶,和州知府姓陆比钱谦益要小些大约是四十来岁,他早就听说治下来了一批人在到处打探情况。一开始陆知府也很慌乱怕有人在整自己的黑材料要对自己不利,后来京中的关系说跟他关系不大只要他配合就好,陆知府一颗乱跳的心才渐渐平静下来。

当陆知府问杨涟等人的来意时,杨涟也没有掩饰直接说了是因为两月前东湖县的事,因为朝廷在设立四级辅政制度时和州把东湖县立为试点县,现在东湖县出了事自然就代表和州都有问题。陆知府并没有因为这事有什么歉疚之意,反正事情早就解决了就算要再出事也是明年的事,还有大半年可以去慢慢琢磨也不急在这一时。当然陆知府不会把自己的心里话表露出来,而是做出一副心情沉重的样子表示自己也很担心。

杨涟问道:“我们一行人到和州几县都走了一圈,顺便跟当地的很多人做了一定的了解,朝廷一开始就认为需要在各县增加一些人代表百姓说话,同时也避免官员跟百姓沟通交流不到位出现事端。可是本官经过这么多天的走访,发现除了有些大户有这个需求外,普通百姓对此漠不关心,陆知府怎么看这问题?你是倾向于增加还是保持原状?”

陆知府想了想说:“杨大人,以前一个县一个主官几个从吏就能治理好,不过这样的治理多为像放牧牛羊一样的牧养式治理,这样官民少接触的方式确实能减少很多麻烦,一般不会出现以外但是一出现事端就是大事件,下官想皇上要实行新政恐怕也是看到这一点。下官平时也对皇上的新政进行过揣摩,发现增加辅政机构确实可以达到分工协作的目的,同时也能跟上面和下面多沟通交流,但现在这样做会不会太急了点?”

杨涟说:“你说太急了是根据什么说的?你又有什么好建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42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