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 分类:历史 | 字数:0

162 裁判参赛

书名:天启风云 作者:孤舟六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2

大明现在虽然是人才辈出但却内外交困。主要是没有做到人尽其才,必须要重新布置安排一番,尽量做到每个位置上的人都是最合适的人。在天启的布置中,武将守卫边疆维护稳定,文臣制定秩序避免内耗,商人经营流通促进发展。只要他们各司其职且尽职尽责,相信大明不但能转危为安还会逐步繁荣富强。

以往那种放羊式管理肯定是不行的,没出事就自认是太平盛世,出了事就手忙脚乱还怨天尤人。现在要改变以往那种得过且过的观点,要把事情考虑在前头,这样就算出了事心里也有底不会慌。正是因为这个考虑天启才在政务院中设立了预政处,让他们从各个县令的各地现状报告中了解各地的静态状况,再让他们从各地的粮库番库中得到各地的税收状况,从税收了解当地百姓的实际收入,进而得到一种动态的状况。

预政处根据动态和静态的信息反馈,制定合适且合理的计划,逐步调整把人和物用在恰当的地方,逐步提高百姓和朝廷的收入,实现国富民强的最终目的。在这个从百姓中获取信息然后制定计划,最后又实施到百姓身上的过程中,偏重实践的成份很多,天启认为应该让理论总结介入进来。成熟的理论能够给实践活动以指导,有了理论才能让人们少犯同样的错误,有了理论才能让人们少走同样的弯路。

这个理论总结天启放在圣学院中进行,因为圣学院中都是些有着丰富经验的老臣,让他们凭意愿和兴趣干这种事算是人尽其才的一种类型。

但是,圣学院中得到的理论也不能说就全部都正确,因为毕竟是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前的经验,这里面就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过去正确有效果的现在不一定能用,南方用起来顺手的经验到了北方说不准就会适得其反。正是因为有这种顾忌,天启还需要一个机构对圣学院中得出来的理论进行选择,这个机构从明面上说是都察院,实际上就是东林党。

都察院什么都管,只要他认为不对的他就会出来插一脚,就像人们说的:“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用他们来筛选圣学院的理论从组织程序上来说是合适的。东林党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组织,让他们对圣学院的理论进行甄别既是对他们的信任,也是给他们找点具体的事做免得他们闲得慌乱来。当然天启没有明说自己其实只是让他们粗选,最后还得自己过过细。不是说自己比他们聪明,而是因为自己是皇帝成败都得自己承担责任。就好比打麻将自己输了想得通,别人帮忙打输了心里就难受。

有了圣学院中的理论,再让政务院根据理论制定各种规定,在具体经营上就可以让商人在两成封顶的限制下,根据各自的长处和各自的兴趣进行均衡货物的活动顺便赚点钱。商人赚钱的同时也让全国的物品得到流通,使百姓们的生活变得简单方便,这是其他人无法做到的。官员做事成不成都要朝廷给钱,而且一点都不主动需要不断推动催促,差一点儿就要人天天请。商人做事不要钱不说还要上税而且风险自担,两相一比较自然是商人要可爱一些。

当然商人也不是专做好事不留名的人,他们是受到利益的驱使才趋之若鹜地寻找利益的。这一点天启也知道,但他之所以要求商人的利润限制在两成,只不过是不想他们人为地提高差价为了自身收益侵害百姓利益。

前一阵有几位官员认为天启用人不公,杨涟、左光斗等人后来居上让论资排辈的老臣心有不服。天启想这些加塞的人都是东林党的人,让东林党站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跟那几个失意的人辩论,无论是辩论人数还是辩论技术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圣学院中的老臣虽然退休了,但站出来任何一个都要威慑住一大批人,因此就让圣学院中人来主持辩论。大明万般不好但尊师重道这一点还是不错的,很多人是现在朝中之人的老师,少有学生敢欺师灭祖跟老师呲牙。

天启觉得在这场辩论中东林党是御用选手,圣学院是拉偏架的裁判,自己就稳坐钓鱼台当一个观众就好。看人帮自己吵架肯定比挽起袖子亲自跟人干仗要好得多,让天启没有料到的是这圣学院跟都察院都冲自己来了,就好比一个观众正准备看一场决斗表演时,突然发现选手和裁判都怒气冲冲地突然向自己冲了过来,其中的惊诧那是不用说的了。

天启仔细看了看刘宗周、高攀龙等人的奏章,上面充满了对商人的不屑和对天启抬高商人地位的不满。说什么农民出劳力工匠用智力,商人只会投机取巧是寄生虫,让他们容身已经是格外开恩,现在给他们商户地位他们应该偷笑。至于说钱庄和路商局的股份问题,让商人参与进来是权宜之计也是商人应该对朝廷做的贡献,时机一到就应该退还银钱回收股份,避免这些寄生虫子子孙孙都吸大明的血。

看完了这些人的奏章天启才知道自己犯了个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利益均沾这问题。其他人先不说,就说军人、商人和官员这三个群体的比较。军人平常时期非常清闲,最多玩刀枪玩累了骑着马到处游荡闲逛,像诗中说的那样“年年金河复玉关,朝朝马革与刀环。”拿着国家的补贴每天骑着马握着刀免费旅游,多惬意的生活!一旦有战事还能立功封爵,这样的好事读书人是羡慕不来的。

商人本来是老鼠一样的存在,以前不允许坐轿子不允许穿绸缎衣服,没有正当的商户户口,没有人看得起他们。现在突然变了天,商人有了数不清的银子,还在朝廷开的钱庄中占有股份,而且皇帝还要给他们世袭罔替的待遇,这让人的心理未免太有失落感了。

再看读书人,千辛万苦读书,磨穿铁砚才能金榜题名谋得一官半职。既不像军人那样清闲还有获得爵位的机会,也不像商人那样能捞到切实的好处,唯一能捞的油水如火耗、孝敬、以及灰色收入都被皇帝堵死了路。不管你有什么捞钱的手段,一招经济审察就要了命,直接把身上捞来的油水去除得干干净净。

官员们都是读圣贤书的,不能捞银子那就做个安贫乐道的好人吧,至少能有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好名声。给军人提高待遇官员们想得通,毕竟别人是拿命换来的,现在给商人提高地位,还要给他们世袭罔替的待遇,这就让官员们无法淡然面对了。在官员们的眼里商人永远只能生活在社会最下层,跟他们相提并论都是委屈了自己,现在竟然有要爬到自己头上的趋势,这如何不让一贯清高自傲的官员气爆了胸膛气炸了肺?

想到这些,天启明白了自己应该及时改正错误,利益均沾才是长久之计。于是立即让谈敬宣高攀龙和刘宗周到养心殿来,自己要跟他们好好说一说。

当刘宗周和高攀龙来到养心殿时,天启对他们非常客气,因为他知道这些人都是些成了精的人,就算再有不满也要在谈笑风生中表达出来,自己如果一上来就疾言厉色责问,不但不能让他们信服反而先就落了下乘,心平气和以理服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870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