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667章 天下,不再是读书人一家的了

书名: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3

与民间的欣喜若狂不同,朝堂上对于此事的反应,却很有些耐人寻味。

阁臣们最开始以为这事是皇帝默许的,毕竟出身皇帝家仆的前首辅大学士,现任内廷枢机大臣林通,都出面按下了缅王的奏章。

这要是在大明,林通就相当于首辅大学士卸任之后自宫去当了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样的人出面,你说没有皇帝的默许,谁信啊!

结果就是,皇帝还真不知道。

这可就把阁臣们给害惨了,他们间接成了帮凶。

而且,如今的大虞朝,外朝虽然还掌握着行政权,可是在税收、国防、藩臣等等方面,还是被皇帝控制的内廷挖去了好大一块权力。

现在,连属于外朝的封疆督抚都走内廷的路子,那这外朝还存在干什么,不如直接大家都去当内廷任职算了。

真是反了天了!

所以这些天,阁臣们忙着入宫请罪的时候,也在酝酿着要给陈秋泽好看,哪怕现在你有大功动不了你,后面也要好好收拾。

甚至有阁臣放言,外朝的文官,不能再让有爵位者担任,然后就被首辅罗芳柏给赶了出去。

因为罗芳柏他本人,就因拿下嘉庆省的功劳,爵封坤甸伯,他是丞相,也是勋臣。

不过这事,确实对大虞朝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莫子布特意召见罗芳柏,很明确的对他说道:

“如今之势,外朝如果继续只着眼于神洲大陆,但肯定是会逐渐跟不上时代的。

长此以往,那么神洲大陆之外的事情,朕就不得不成立另外的衙门全部接手了。

到时候大虞可能就会变成两个衙门,甚至是三个衙门来行政,朝廷的威望,恐怕要大大降低。

虽然从短期来看,此事对朕有利,因为我可以控制三个朝廷,轻易调配天下间所有人力物力。

但是从长远来看,于国家有大害,甚至会造成国家的分裂。

此举如同大明朝昔年把藩王圈起来养一样贻害无穷,朕绝不取。

所以阁臣要做的,就是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让外朝的朝廷,真正成为大虞的朝廷。”

坐在小凳子上的罗芳柏,算是彻底摸清皇帝的脉络了,原来让他这个曾在南洋开疆拓土的人来担任丞相,还有这么一重意思。

罗芳柏回头想了想,现在大虞朝也确实存在这种问题,朝廷中枢对于东北、西北、东洋、南洋四个使司确实没多少控制权。

这三地,实际上更像是皇帝的私人封地。

西北和东北就算了,要集中力量作战,就必须要在当地有一个说一不二的权臣直接听命于皇帝,这样才能把事情干好。

东洋也因为有太上皇坐镇,且全是镇藩,朝廷少插手也没啥大问题。

但是南洋,如今基本体系已经形成,也不需要像太上皇和宁夏郡王李献文这样的强力人物坐镇,确实到了收回中央朝廷手中的时候了。

这次陈秋泽事件,一部分原因就是外朝不太了解南洋的实际情况,因此无法判断汉川具体情况。

又因为反正是皇帝在掌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处理显得有些消极,结果导致陈秋泽选择投机取巧。

“臣明白了,回去一定好好总结,五日后拿出一个基本方案来请陛下过目。”

罗芳柏点了点头说道,对他来说,知道皇帝的意思,那一切就都好办了。

“南洋共和议会大势已成,未来神洲大陆也会照此例,丞相可召集阁臣与各部尚书讨论,一味拒绝面对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外,既然要将南洋纳入朝廷施政范围,那么朝廷官员就要正常去南洋任职。

内阁要做好宣传,不要让下面治理地方的官员,觉得去南洋就等同于流放,以至于消极怠工。

官员的选拔也要更加仔细,南洋可不比神洲,把治理神洲的经验照搬到南洋,是肯定要出问题的,要充分尊重当地现状。”

罗芳柏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一一记下,但正准备离开的时候,莫子布又叫住了他。

还是担心啊!

莫子布真有点怕了这些文官了,主要他们两次把天下治亡的经历,给了莫子布极大的心理阴影。

“还是分两步走吧,朝廷先将日南、嘉定、泰平三省纳入,下一步再考虑其他省份。”

现在大虞朝廷在南洋,除了广南省被划入岭南范围,从而与神洲大陆无二外,其余地方外朝的力量,都还很弱。

基本上知府以下的官员,都没经过朝廷任命,全是莫子布直接授意当地督抚安排,然后把名字报给吏部造册的。

甚至就是南洋各省的督抚,也不是朝廷任命,而是皇帝任命了,再扔给吏部办一道手续而已。

鉴于这种情况,其他南洋省份也还处于拓殖关键时期免得搞出乱子,还是先只把已经安稳的日南、嘉定、泰平三省划过去吧。

。。。。。

从武英殿出来,罗芳柏回到阁臣办公的文楼,刘墉、钱大昕、郑锦水等阁臣和尚书们早就在此等待了。

罗芳柏把皇帝的要求简单说了说,钱大昕就露出了苦笑。

“陈秋泽是动不了了,陛下要鼓励这种对外扩张,隐含着还有点责怪咱们不上心拓殖的意思。”

“确实有点。”郑锦水听完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虽然他基本上可以说是被皇帝安插进内阁的,但既然进入了内阁,那就不可能只做皇帝的应声虫,还是要稍微有点自己的见解。

“看来共和议会是不可避免的了,丞相,诸位阁僚,我还是建议在矛盾没激化前,尽早让一步,咱们把这共和议会当成都察院就得了。

只不过共和议会这个都察院不再是东华门外唱名者独享,而是会与其他人共享。”

兵部尚书陈韶昶是广南人,曾经去过欧洲游学,是以对外面的局势很了解,他听了郑锦水的话后,也跟着说道:

“如今看来,让农工商三个阶层参政议政,已经是大势所趋,且大虞朝的官员,权力之大,风气之宽松,已经是历朝罕见,现在受一点监察,也不是什么大事。

看看欧罗巴的法兰西吧,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帝国就不可能由一个阶层一家独大。

如今的局面,其实就是读书人已经不可能独自来推动这个国家前进了,其他阶层出了力,自然有资格要求权力。”

作为广南大儒,陈韶昶还是很有见解的,共和议会能出现,就是因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已经不全是从科举出身。

农工商三个阶层,都出现大量出色人才在推动社会进步,那就不可能不给他们权力。

这底层逻辑,其实跟法兰西大革命是一样的。

只不过中华帝国由于盘子大,能分好处的地方多,政体和社会阶层也远没有法兰西那么僵硬和黑暗。

所以不会爆发大革命,甚至很难有激烈冲突出现,而只是进行一些制度上的修正。

“是的,科举之路不能满足天下英雄的进步之路,共和议会作为替补也不错,至少可以缓和矛盾。

至于被监督,就如郑阁老所说,当成民间都察院就是了,身正不怕影子斜。”谨身殿大学士钱大昕也赞同。

他当然会赞同,自从皇帝为了给他敬重、怜惜的十六岁殉国英雄夏完淳延续香火,把跟夏完淳有一定血脉关系的钱大昕定为夏完淳后人之后,钱家在江南的地位就突飞猛进了。

至今,钱大昕兄弟这一脉,已经是松江府的大豪商之一了,下面的子孙不想进学,进不了学的一大堆。

如果真要开共和议会,钱大昕或许会权力受损一下,但他那些子孙可就都有免死金牌了。

剩余几个人,比如次辅文华殿大学士刘墉,华盖殿大学士王杰等,他们是北人,就算开共和议会也暂时不会开到他们那里去。

他们巴不得让南方先开,然后他们去参考一下,观摩一下,等到共和议会开到北方了,让子弟们抢先卡位,是以也没有意见。

事情,很快就获得通过,只不过在后世人看来,未来的共和议会依然是大豪商、权二代的游乐场。

但以莫子布所处的时代,也就只能做到这样了。

这样的大时代,底层承担一些做牛做马的苦,总还是能分到一些红利。

没有让英法那种底层工人平均寿命五年的恐怖在中华发生,莫子布就已经费了很大劲了。

。。。。

农历八月十三,汉川省彻底拿下的余波还没有散尽,莫子布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

先是内廷枢机大臣林通因病告退,皇帝挽留后准许,命他在家休息三个月后,南下广州担任三忠祠太学的山长。

这就是妥妥的贬斥了。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皇帝在惩罚林通隐瞒奏章之罪,也算是给朝廷高层一个交待。

日后谁再敢做陈秋泽那样的事,你就得想想,是不是有个林通这种级别的大人物,用前途给你担保。

但真正的明眼人还知道,林通这是在激流勇退。

这位恩平侯内外朝都当过一把手,年富力强,岭南勋臣把他当成了在朝中的代言人,甚至很多皇妃都在找路子巴结林通。

据说枢密使武文勇知道此事后,都忍不住佩服的竖起了大拇指。

因为林通如果不在此时激流勇退,那么过不了几年就会变成胡惟庸,甚至比胡惟庸影响更大。

真到了那时候,全家上菜市口不过是早晚的事。

而林通现在能控制住人性对权力的渴望,就是在救全家的性命,而且以后也未必就没有起复的时候。

林通去职之后,莫子布提拔原广南巡抚、香茶伯陈盛嘉为内廷枢机大臣。

此人出身顺化京汉高门,是原次辅香茶伯陈太理的儿子。

陈太理三年前去世,陈盛嘉承袭了爵位,此后一直在父亲墓前结庐守孝,如今三年之期已满,正好召来做事。

且陈盛嘉已经五十七岁了,为人忠厚,虽然能力不算太高,但胜在听话,嘴巴严,当莫子布的传声筒,那还是合格的。

至于闹出事,但又立了功的陈秋泽,莫子布给他加了一个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衔,荫长子为锦衣卫指挥使,次子为亲藩男爵。

这看似赏赐并不低,但考虑到陈秋泽解决了缅王孟云,是以,这样的赏赐,显然并不能酬功。

要知道,此战中,上元县的吴达斩首三十一级,就给了只比男爵小一点的镇守使。

作为主帅,陈秋泽之功,若是正常情况下,是可以给一个亲藩方伯,甚至是内勋伯爵的,考虑到他已经是内勋伯爵,那至少要给个君侯。

如今这么来,算是小小的警告吧。

同时,莫子布又命南洋总理大臣郑淼赶回朝廷,不过不是训斥,而是温言抚慰。

上次董金凤事件后,莫子布在文华殿飞踹郑淼,可能确实把他吓着了。

这可不行,莫子布目前没有合适的南洋总理大臣人选,还是要郑淼继续顶一段时间,这位置位高权重,不能让他继续摆烂,叫回来鼓励一番,叫他继续卖命。

然后就是内阁又多了一条规矩,今后凡是涉及军情、藩臣、外交的,无论大小事,必须立刻呈报皇帝。

最后,莫子布同意了陈秋泽的奏疏,改阿瓦城为归德城,将其作为上川省的省城。

上川和汉川两省,也以阿瓦为分界线,阿瓦向南四十公里为汉川省,其余包括缅北为上川省。

就在这一片欢乐又带着点古怪的气氛中,莫公泽终于到达了松江府嘉定县。

本来莫公泽是从上川去云南,然后准备入湖广顺着长江直接到南京的。

结果到了昆明后,他想了想,已经回了国,不过粤西祖宗祠堂去看一眼,确实说不过去。

于是他又从云南去了广东,到粤西雷州海康县祭拜完毕,随后才乘船走海路北上。

在广州的时候,由于路程和时间紧张,他没有在广州城多停留,自然也没到佛山和广南下龙这样的煤铁基地看过。

是以此时,他到了嘉定县后,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

此时的嘉定,五金闻名天下,枪炮生产也名列全国前茅,是一座真正的工业之城。

莫公泽在这里,看到了完全不同于布鲁塞尔,甚至是不同于巴黎的场景。

整座城市,仿佛泛着一层黑色的光芒,一点也不像江南水乡,码头上,大量的运煤、运铁车来回穿梭,每个人都是急匆匆的。

搬运的工人在中秋节的冷风中,仅仅身着短衣、短褂,扛起跟他们人差不多重的重物走的还挺快,看起来非常健壮。

一声铜钟敲响,好像是放学时间到了,大量身穿白色或者青色,看起来像是小号军服,头上带着黑色大帽的中学生,从学校里面猛地涌出,瞬间就占据了整个街区。

莫公泽甚至看到,这些十几岁学生的手里,基本都拿着木制的假枪,腰间还悬着不知道真假的刀剑。

“果然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果然是人间天堂,中学就进行军事化教育,这在神罗可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受。”

莫公泽情不自禁的说道,这些学生只要在学校进行一定的军事化教育,到了十五六岁拉上战场,那就是最好的兵源。

甚至是他刚才看见的那些工人,发把枪稍微训练,也是不错的雇佣兵。

而这样的素质的兵源在欧洲,那是非常珍贵的,但在这嘉定城,却显得如此平常。

学生们在大街两边乱哄哄的打闹,忽然有人抬头看见了莫公泽的马队,以及马队打着的白底红日月皇命旗。

霎那间,根本没人指挥,但是正在打闹的学生们飞速集合,很快就按照班级为单位,组成了一个个整齐的方阵。

速度之快,已经和正规军差不多了,显然是长时间训练的结果。

“为了陛下,为了帝国!”

“重拾河山,再造汉家!”

“向拓殖的英雄,致敬!”

清亮的声音响起,仿佛空气都变炽热了,在几个从学校里跑出来的军事教官带领下,十二三岁的小朋友齐声高喊。

喊的同时,学生们还做了一个叉手礼,不过是把双手高举到下巴位置的,这在目前的大虞,算是一种军礼。

莫公泽浑身一麻,他没有说话,也只是在马上行了一个叉手礼。

路边的人越集越多,很多成年人也一样,带着几分激动的在不停喊叫,眼中全是对开疆拓殖,为子孙占领大片土地勇士的崇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717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