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666章 红利太大了

书名: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3

西元1790年,9月15日。中华大虞光中十五年,原满清乾隆五十五年,农历八月初七。

贡榜王朝政变,妄图对抗朝廷的貌温被汉川总督陈秋泽击败并斩杀,缅王孟云则已经启程来朝见的消息,传到了神洲大陆。

南京城内,人群欢呼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太、中学的学生们都放了一天战胜假,城内的商户也借机打折促销。

平日里再是抠门的,也拿上一块银元去割点肉,整一只烤鸭,再不济五个大汤包加一碗鸭血粉丝汤,还是要吃的,欢乐的气氛到处荡漾,

之所以这么高兴,可不单纯是因为民族情绪,而是因为这事跟他们息息相关。

汉川省富庶天下皆知,特别是这些年朝廷不停在伊洛水入海口兴修水利,把大量的沿海水沼地变得相对容易就能开发成稻田。

同时,入海口的防止海水倒灌的堤坝等也修建完成,遏制住了盐碱化的趋势,省去了很大一部分洗地的麻烦。

所以这些年,从汉川省,特别是从伊洛水下游大平原回来的人都说,汉川省已经有了几分江南的样子。

唯一的问题,就是骠人这个威胁还没解除。

他们五倍于汉人,真要拼死一搏,击败朝廷军队不可能,但拓殖去的小门小户一旦遇上,那就危险了,毕竟汉人也不是人人都能跨刀持枪杀人,老实本分的数量也不少。

但现在,骠人的威胁,终于消失了。

汉人将和二十万骠人贵族一起,统治四百万骠人和一百万没抓住机会汉化的孟、克伦人农奴。

所以,这其实不是什么鱼米之乡,因为它比起鱼米之乡还要好,至少江南现在人工越来越贵,没地方找这五百来万农奴去。

而随着情况逐步传回,百姓们对这个新鲜出炉的南洋江南,了解的更清楚了。

随后又传来爆炸性小道消息,据说皇帝陛下已经打算在汉川省大封爵位,朝廷只留下大光方圆四百里面积直辖,其余都会论功行赏封出去。

消息传来,震动之大,以至于南京的婚姻市场选择标准都变了。

以前平民百姓是看家境,看人才,但现在是看什么呢,现在你要走大街上喊一声我有血亲在汉川省当庄园主,那媒婆能把你家门都踏平。

千万不要小看这种诱惑,别说在这个百姓吃饱穿暖就算盛世的时代,就是在后世,有这样的机会,去的人也是趋之若鹜。

石头城外的吴阿何家就是如此,他早上刚打开门,看着外面欢呼的人群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就见上元县的主簿老爷带着几个衙役,急匆匆的跑了过来。

吴阿何家祖辈都是长江边打鱼的,老父亲为人孤僻,脾气古怪,人缘很不好,因此城内热闹了三天,他们一家竟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主簿带着衙役们打着县太爷的旗牌,敲锣打鼓非常热闹直奔而来,吴阿何听到空中飘来的汉川两个字,只觉得心头一紧,人差点晕倒在地上了。

因为他的大哥正在汉川省,据说做了通州伯陈爵爷的藩士,去年还托人带回来了十块银元孝敬爹娘。

吴阿何的内心深处觉得,一定是兄长出了什么事情,主簿老爷才会带着人急匆匆的赶来。

吴阿何还算好的,只是心里一紧,而他的老娘,已经被吓得软软靠在门框上,眼泪都飚出来了。

“大喜,大喜,大喜事啊!”

还是主簿经验丰富,他一看就知道,吴家人可能是误会了,于是立刻高喊了起来。

而主簿这一喊,周围的乡邻都围了过来,主簿把手一挥,一个衙门的快手立刻就将一面红底金日月旗帜给亮了出来。

不过与代表陆军和偶尔也象征皇帝亲临的红底金日月大旗不同,这面旗帜后面拖着三绺流苏,也就是一般说的旗尾。

“嚯,吴家阿大立功了,吴家阿大立功了!”

有识货的,立刻就认出这是什么旗帜了,大虞朝专门准许平民功臣之家在房屋上插的功臣旗。

果然,一个矮胖老头在高壮的主簿身后若隐若现,乃是本坊的坊长。

“吴老鼋,吴老鼋,你他妈是真命好啊!”坊长满脸嫉妒的大叫了起来。

“快快,都帮忙把桌子抬出来,香炉檀香也找点,阿四把你卖的果品,陆老娘把你卖的糕点拿最好的来,摆上,都摆上。”

听到坊长吩咐,街坊们都赶紧动了起来,不一会香案和果品、糕点都摆好了。

吴老鼋就是吴老爹,因为他水性好,长得黑不溜秋,性格又古怪,所以被街坊们叫做老鼋,逐渐就成了他的真名。

老鼋脾气古怪了一辈子,寻常人跟他讲话,三两句说不好就要挨他的呛,但现在也给吓坏了,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直到坊长带着街坊把他像是犯人一样架了过来,然后给摁在香案后面跪下,才如梦初醒。

好像,不出意外的话,是他吴老鼋的大儿子出息了。

“兹有江南行省应天府上元县男吴达,于阿瓦城一役,作战勇敢,有先登之功,斩首三十一级,功为上等,真乃国之勇士,朕心甚喜。

着有司论赏为镇抚使,又福泽高堂,赐日月功臣旗一面,命所在署衙,纳入慰问之家,四时八节必有赐礼!”

“啊呀!”吴老鼋被这惊喜瞬间把人都冲傻了,他大叫一声,眼泪从黑乎乎的脸上哗哗的流,连磕头谢恩都忘了。

也还亏得坊长就跪在他旁边,摁着他脑袋磕头,还替他说了谢恩。

“嚯哟,斩首三十一级,还是先登,这得杀了五六十人才能凑齐吧。”刚才那个有见识的街坊又惊讶上了。

“吴阿大这孩子,小时候蔫蔫的,老子一声吼能吓得他尿裤子,没想到竟然还是个杀神!”

“起来吧,老鼋,你的好日子可是到了,以后也是吃皇粮,拿陛下赏赐的有功之臣了。”

坊长带着几分羡慕说道,周围的街坊更是投来了羡慕嫉妒的目光。

好些个还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半大小子,搞得这些小家伙们在向往的同时,还颇有些心惊胆颤的。

这日月功臣旗和功臣之家的搞法,一看就知道是莫子布从后世抄袭来的。

这里面隐含了两个福利,一是功臣之家长者,比如吴老鼋,以后就可以见官不拜了,外人看见这面大旗,那也要尊敬他几分。

二是四时八节时,会得到一份皇帝从内帑自己出钱赏赐的年节礼物。

东西不多,就是皇庄里面出产的各种农作物,或者皇帝自己产业中生产的小首饰和布匹等等。

总价值,每年大约就是接近两银元,换算到后世,大约等于一年有个千把块钱,跟共和国给老人每月给的那一百块钱差不多,也就是个意思。

呃,不对!

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是远远不如后世的。

这时候的每年两块银元,在大虞进一步统一度量衡之后,差不多能买三石,也就是三百斤(一斤五百克)大米。

算下来一天七八两,如果不从事重劳动,把这米熬粥喝,加上点自己种的小菜,是可以维持生命的。

所以坊长才会羡慕的说吴老鼋也吃上皇粮了,这老两口就凭这三石大米,基本就能吊着命了。

当然,最让人羡慕的,还是那个镇守使的官位,这相当于吴家在汉川有了根基。

日后吴家人去汉川,到地方就有人教放铳使刀,管理农奴什么的,三两年不拿下一个占地二三千亩,有农奴七八户的庄园,都算是混得差的。

可以说,只要不运气太差死在过番的海上,扛过最开始三个月的水土不服气,这富贵就到手了。

有人还在感慨,但已经有人已经行动了,街尾的杨大哥一个箭步冲过来,狠狠捏住了吴阿何的肩膀,有些激动的低声说道:

“你二哥跟着你爹上船了,三哥在城内纺织厂上工,五弟还小,能去汉川的只有你,是不是?”

吴阿何点了点头,随着圣旨来的还有哥哥吴达的家书,确实提了让他去汉川,兄弟齐心,做大做强。

“阿何,带我去汉川,你跟我妹子的事,我同意了,马上成亲!”

吴阿何猛地一抖,杨大哥此前一直拒绝把妹子嫁给吴阿何,就是嫌弃他们家穷,不然吴阿何也不至于二十一岁了,还是光棍一条。

“好,杨大哥,一言为定,我带你去汉川,你把妹子嫁给我。”想到朝思暮想的美娇娘马上就属于他了,吴阿何美的鼻涕都要冒泡了。

而杨大哥看了看吴阿何这傻乎乎的样子,心里长长叹了口气。

‘妹妹啊,你就辛苦一下吧,哥哥我实在不想进厂去打铁或者缫丝,等到了汉川立住脚哥一定好好的补偿你。’

玄武湖,东洋镇藩聚集的东人巷。

会津顺义王的府邸中,正在开宴席,今天是第一代会津顺义王(松)平容住的成年礼。

由于上一代会津藩主松平容颂,死的还算忠义,最后也向中华表示了尊敬,所以莫子布待遇会津藩,可是规格很高的。

不但把会津藩晋封为镇藩中最高等级的顺义王爵,第一代顺义王(松)平容住还是养在宫中的。

这不,(松)平容住的十二岁成年礼,皇帝还专门派内侍送来了生日贺礼。

正座上的(松)平容住小脸绷的紧紧的,看起来十分稚嫩,因为按照日本惯例,本来应该十五岁才元服表示成年。中华则是二十岁冠礼。

但由于(松)平容住身份特殊,为了方便管理会津镇藩,主要是为了方便莫子布调动会津藩兵出东洋作战,所以他特批(松)平容住,十二岁就可以行冠礼表示成年。

既然是皇帝特许,那么凡是在南京的镇藩之主,也都到场祝贺。

宴席上,汉川省的消息传来,这些原本的日本大名们,也纷纷议论了起来。

作为主人的(松)平容住满脸崇拜,他端起酒杯,向着皇宫的方向遥祝。

“听说汉川省起码有三千万石高,与旧日本几乎相当了,果然只有在陛下这等人间真圣主的领导下,才能如此开疆拓土。”

(松)平容住五岁起就跟在皇帝身边,且是由无亲生儿子的皇后郑诗诗抚养,对皇帝的崇拜,简直都快溢出来了,完全就是拿皇帝当父亲的。

他说话之后,其余各藩主和东洋学士们,也纷纷赞同,连往常一些暗含不服的东洋儒生都心悦诚服了。

比如著名的汉学家柴野栗山,他虽然崇拜汉学,也是汉学大家,但是并不赞同被中华兼并。

他还到处宣扬,说我崇拜一个人,愿意做他的学生,对他顶礼膜拜,但不一定非要去当那个人的儿子。

不过自从去泰平省(暹罗)游学,见识到望阁(曼谷)、碧城(碧武里)等地的富饶之后,态度就改变了很多。

现在听到朝廷根本不出兵,就拿下汉川,缅王也要来南京到寓公之后,那是彻底臣服了。

不用出手,就相当于得到了一个日本,中华帝国再次给他的臣民和追随者们,展示什么叫做实力。

“开发这样的鱼米之乡,不能没有我们东洋人参与,我们应该上书陛下,表示愿意自己投钱,去汉川建设。”

柴野栗山大声说道,此时的日本,经过快十年的恢复,人口又渐渐多了起来,东亚人真的就是好生养,稍微环境合适点,就不用担心人力。

譬如在日本,现在最底层的农夫,也就是各种豆子混着玉米面再加点红薯能吃饱,逢年过节能整点饭团和刚刚传入的拉面。

但就是这样的环境,竟然是千年来日本农夫最好过的时代。

因此这些家伙嗷嗷生,十年间又多了四百多万人,生育率远超神洲大陆的江南等经济较好地区。

“不错,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开发汉川,各藩都动员起来吧,只等陛下征召。”

此时的日本人,得到位于日本之外的土地一般有两条路。

第一是把最下面的农夫当合同长工卖出去,这些日本人到了当地,下苦力十几年,等到孩子长大,也可以得到自己的土地。

第二就是各藩组织藩兵,参与中华的对外征伐,战后论功行赏得到土地。

这种藩兵,一般朝廷只负责给一杆燧发枪和两床被子,其他都基本都是自带,且军饷很低,只有京营军的五分之一,还要干最苦最累的活。

不过好处就是可以得到土地,各藩从藩主到家老以及下面的武士,都可以借着赏赐土地,把自己不能继承家业的儿子送出去开枝散叶。

或许是心有灵犀,没过多久,就有内侍来传召,皇帝陛下向东阳镇藩征兵两万,用作西征。

柴野栗山算了一下,对身边的儿子说道:“本来西征军中已经有东洋藩兵六千五百人了,这次还要征召两万,看来陛下是准备灭掉河中三汗国了。

那是我们昭武九姓的故地,当年被大食人侵占,国家一直没能收回来,今日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我儿,我要回东洋去,去宣扬大皇帝陛下神威,你跟我一起回去,想办法组织数百精锐武士,我想,河中的富庶之地,朝廷一定也缺人镇守。”

“哈依,终于等到这个机会了,我将为大皇帝陛下和中华帝国,献上炽热的忠心。”

柴野栗山本来跟他父亲一样,不是很赞同被合并,但四处游历后,也被掰了过来。

没办法,红利太大了,哪怕倭人只是跟着喝口汤,也比他们几千年来获得的收益都大。

在农业时代,日本真不是什么好地方,随便打下一块地,也都是不输于日本的好地方。

在会津藩不远处的光州顺治王,小将胡全换的府邸上,动员令早就下达了,听着外面倭人的欢呼,胡全换、洪万达等人带着几分优越感点了点头。

新罗镇藩与日本的镇藩不同,这里朝廷直辖的地方多,镇藩之主不是胡全换这样的完全就是汉人,就是洪万达这样完全被朝廷扶持起来的。

因此快十年下来,几乎跟神洲大陆没多少区别了。

“胡大哥,这次我们一起出五千火铳手吧,大哥您辛苦走一趟,等功成归来,南洋的赐地经营费用,我们这些人给你出了。”

洪万达满脸的恳求,胡全换只考虑了一下,也就答应了,他就是闲不住,当了镇藩又觉得处处要用钱不宽裕。

重要的是,高丽火铳手是真好用,这次西征,带上五千人,说不好就能立大功,从镇藩变成亲藩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16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