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00章 满清汉官的上限与下限

书名: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0:13

有清一代,太监一直过的非常苦逼,在明代有批红权的他们,到了满清,脑袋上竟然还多了个内务府。

这是因为在明朝,已经彻底拉胯的外戚和勋臣无法与文官进行对抗,皇帝需要宦官作为爪牙。

而到了满清,天下的官帽子满人自己就占了七八成,自然也就不需要宦官了。

这些人从皇帝的大内秘书班子,急速坠落成了真正的奴仆,好多有官身的内侍,到了晚年都甚至不能保证衣食,底层的就更惨了。

但,也不是没有例外,内侍终归还是有些人常年跟在皇帝身边的,只要脑子活,权钱都不是事。

副总管奏事太监高云从,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胆子更是大的出奇。

他最重要的职责,是负责保管乾隆最机密的道府记载。

所谓道府记载,是从雍正开始的一种内廷记载,皇帝将知府以上,也包括个别很有能力的六七品官员,都记载到这个小本本上。

内容包括他干了什么,有什么功绩,派出各地的明暗探子,类似制造局这种对此人的评价,以及皇帝本人综合信息,召来凑对后对此人形成的印象,全部记录在案。

这玩意可是非常重要,日后哪里出缺了,官员举荐谁了,谁被控告了,需要紧急事务谁去处理等等。

皇帝都可以拿着这个小本本,与大臣奏上来的人和事件一一对应,从而判断该官是否可以提拔,是否有被诬陷的可能。

这就很厉害了,属于机密中的机密。

可以说,谁要掌握了这个小本本,谁就掌握了皇帝的心思,在官场上,完全可以无往而不利。

而掌握如此重要的机密,同时还是皇帝的心腹,事没少干,力没少出,所得却只不过一年百十两银子的俸禄,高云从极为不满。

更有种掌握着宝山,却只能两手空空的失落感。

另外,从出身上来说。高云从也有强烈的财富需求。

此人是河间府肃宁县人,家境贫苦,但从小就非常聪明,对读书写字有着异常高的天赋。

别人是私塾有人教都学不明白,他则是跟着几个半吊子老太监学,竟然是一点就明,还能触类旁通。

当时在河间府,进宫当太监,是当地很多穷人家小孩的一条通天大道。

有许多在宫中当差的老太监被赶出皇宫后,往往也会回到家乡抱团取暖。

然后这些老太监又会在当地挑选合适的小孩,教他们读书认字、宫内规矩,并找路子帮他们进宫,甚至提前阉割好,以此牟利。

这越小阉割,受的苦就越少嘛。

高云从这么聪慧,自然会被挑中,他在十岁阉割后,就进入了宫中。

因为能学肯干,为人聪慧,又提早知道宫内规矩,没几年就开始一路飙升,直到成为了乾隆身边的心腹。

这要是在明代,高云从高低得是个司礼监大佬之一,混个三、四、五千岁,老祖宗,甚至九千岁,那都是有可能的。

而在清朝,皇帝有内务府大批旗人奴才在,路子早就被堵死了,根本没人把他这样的太监,当什么大人物。

于是心态失衡的高云从,就开始想搞一笔大的,没有权,来点钱也行。

他把乾隆核心机密道府记载,泄露给了以于敏中为首的满汉官员,主要是汉人文官。

以换取这些人帮他们家买地置业,乃至带上他的兄弟作为长随,到各处捞金。

而这次,他又捞到了一个绝大的机密。

嗯,也许不是什么大机密,但绝对是个来钱的路子。

。。。。

对于汉人文官来说,越到高位,就能越看清满清是个怎么回事。

就如同宗教高层,反而大多不会相信什么神迹、神启一个道理。

五十六岁的于敏中就是这样,作为乾隆的亲密臣子,汉人宠臣之首,他反而更加看清了乾隆。

当官嘛,把皇帝哄好了,事情多多少少干一些就行,最重要的,自然是捞钱咯。

这位爷,那可是什么钱都敢拿的。

大名鼎鼎的甘肃冒赈案,就是他当的保护伞。历史上被乾隆密令服毒自尽后,留下了五六百万两银子的身家。

他比同时期的汉人宠臣刘统勋,可没下限多了。

看着高云从传来,乾隆准备命满洲镶红旗人温福就任闽浙总督,并且派人混入河仙做内应的秘密消息。

于敏中冷笑一声,“皇上还是这么天真,真以为靠着百来万旗人,就能拿捏天下?

二十天一报,你知道福州到南洋有多远吗?

两个月能传递一次消息就不错了,真要二十天一报,这内线肯定会暴露。

就算温福就任闽浙总督,您以为福州满城中,还能拉得出来舍得下南洋当莠民,还能混入河仙中层以上,顺利传回消息的旗人?

有这样的旗人,早就提拔起来当官了,剩下的不过是酒囊饭袋,如何能成事?”

“天真!”于敏中狠狠在心里鄙夷了乾隆一顿。

按他对满人大员,特别是温福的了解,不谈温福有没有那个能力安排好下南洋的人选。

就算安排好了,也不可能二十天传回一次消息。

那么为了应付皇帝,温福每发回的三次秘折中,最多能有一次真的。

其余都是在闽浙总督衙门里,自己拍脑袋发个‘近日福州天气晴朗,陛下龙体康健否’这种看似问候,实则表示平安无事的请安折。

想到这,于敏中把侄子于时和叫了进来,让他把上面的内容背熟之后,对他说道:

“你这几天找个借口回一趟金坛老家,然后把这个消息,传递给河仙在松江府的人。

还有另一个消息,告诉河仙的人,内务府如意馆行走汉军旗人李文照,最近要外放为粤海关监督。

高云从高公公的四弟高云惠,会给李文照做长随。

莫家所求的十三行之事,成败就在这其中了。”

于时和一一记下,还是有些不放心的问道:“咱就这么把消息传过去?这对河仙莫家来说,可是救他们性命的大恩。”

于时和这话不是说别的,而是怕我莫大王不识趣,得了这么大的秘密消息,结果却三瓜两枣的就当报答了。

于敏中淡淡一笑,“你放心吧,那河仙莫子布粘上毛比猴都精,他不可能这点道理都不懂。”

不过,于敏中又像是想起什么似的,还是多提了一嘴。

“听说河仙王从缅人阿难陀寺中起出了五卷贝叶经,乃是几百年前天竺高僧从那烂陀寺带过去,是无上佛宝。”

想着自己要拿人家的无上佛宝,于敏中觉得可能有些太贪了,于是又补了一句。

“依本官来看,温福到了福州以后,能依靠的人只有一个,礼部尚书兼管兵部事的蔡新。

蔡次明是漳浦人,家族在闽南乃是豪族,漳浦人也多下南洋,要弄几个人去河仙轻而易举,也容易控制。

让河仙多注意漳浦姓蔡的,或者与蔡家有渊源纠葛者吧。”

。。。。

南洋,洛坤。

莫子布摸了摸头上的冷汗,他倒不是被乾隆吓着了,乾隆要是这点心思都没有,那他就连十全武功都没资格凑。

可不小要看这个,开玩笑归开玩笑,好多皇帝一辈子三全武功都凑不齐。

而让莫子布抹冷汗的,恰恰是于敏中这个人,真是太他妈厉害了!

他作为乾隆最信任的汉臣,说把乾隆玩弄于股掌之间肯定过了,但绝对是把乾隆包裹在了一定信息茧房中了的。

想到这些年,于敏中推荐者,每次都能用到乾隆心坎里,然后他上边得了皇帝的器重,觉得两人心意相通,下面又拿了被推荐者的大好处,两头通吃。

莫子布情不禁打了个寒颤,妈的,哪个皇帝身边有这么一号人,他都得背后凉丝丝的。

而且此人的能力,那还真不是盖的,他不但能传递出消息,还能几乎百分百准确摸到温福这种满人所有的动作,真是可怕!

莫子布立刻把仙游海盗出身,他的‘锦衣卫指挥使’陈旭找了过来,说了一下基本情况后。

“你现在安排两艘船去黄山马峙,把何白浮的家眷全部带到河仙来安置。

告诉何白浮,他想要的敦沙镇守使的职位我给他,但是事情要办好。”

莫子布能怎么办呢,自然是先给下马威咯,直接让黄山马峙,也就是太平岛上的大海盗何白浮动手。

此时下南洋的航线是固定的,船也就是那些,非常容易拿捏。

至于神出鬼没到处藏,那是海盗的专利,下南洋的百姓可没有。

莫子布准备把这个月从漳浦乃至整个闽南下南洋的,都筛查一遍。

把抓到的漳浦蔡家及其相关人员,都给扔到纳土纳岛上去,或者让何白浮直接关在黄山马峙。

而何白浮在几个月前,就派人带了礼物来拜会莫子布,希望能前来投靠。

只是他希望能上岸到洛坤府的敦沙县做镇守使,也就是一个大号知县,而莫子布希望他在水师中效命,双方因此没谈拢。

但现在,要用人了,自然就不讲究那些。

安排完了何白浮去拦截,莫子布又把宋城主吴让,吉达主叶丰昌找了过来,两人正好在洛坤。

前者是漳州云霄人,在漳浦南边,后者是泉州厦门人,在漳浦北边,都属于闽南系。

而现在,闽南人在南洋,有了吴让和叶丰昌的榜样,除了爪哇岛和婆罗洲的以外,都是跟莫子布混,认莫子布为主的。

甚至莫子布麾下,就有漳浦的人。

有了这些闽南地头蛇,莫子布相信,很快就可以把这些内奸给挖出来。

毕竟蔡新他们家在漳浦是一等一的豪门,不会舍得亲自下南洋当莠民。

他们一定得找漳浦蔡家远支或者姻亲中的人。

又因为当间谍,还要混到中层以上才能拿到第一手消息,所以不可能是普通人玩的转的,排查的范围,就小了很多。

吴让和叶丰昌当然满口答应,他们现在跟莫子布有共同的利益,看到莫子布蒸蒸日上,又得了大好处,自然愿意效命。

当然,满清也不是拉不过去他们。

只要乾隆愿意册封吴让为宋城知府,叶丰昌为吉达知府,或者干脆给个宣慰使土司,他们肯定会舍弃莫子布跟满清走。

只可惜,满清政府的属性,就注定了他们不会这么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0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