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22章 欲与洪武试比高(二合一)

书名: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3

北河,东京城。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今年已经满五十六岁,在位三十五年,历史上未来还将超长待机十五年的后黎朝景兴大王黎维祧,都已经坐不住了。

这位著名的橡皮图章不但破天荒开了大朝会,还将后黎朝的近支宗室给召到了宫中。

后黎朝虽然自被莫登庸一刀斩为两段之后,大王就没有了哪怕一点点的权力,但影响力还是有的,道义法统嘛,也还有这么一点。

毕竟按照此时的安南‘正统’叙事法,黎利起兵赶走大明,乃是正义之举,后黎朝还是有几分王气的。

郑森站在黎维祧‘龙椅’的左下侧,两人一站一坐,莫名有种站皇帝和坐皇帝的喜感。

不过此时没有想到这些,因为全部殿中的大臣,都在卖力批驳我莫大王的极端错误言论。

这些天来,北河的文人,都快把莫子布的《仁德兴唐大王教北河士绅军民檄》每个词都拆开分析了一遍,郑森光是收到的批驳文章,就有两千多份。

不得不积极啊,这谁要敢不参与批驳,那就是心怀不轨,是北人的奸细。

郑森和黎维祧对望了一眼,两人都觉得,对方从未如此顺眼过。

“呜呜呜呜。”一个黎家的宗室竟然呜呜咽咽的哭了起来,表面上,他是在痛斥我莫大王的颠倒黑白。

但实际上,这老登是真的感到委屈,你这莫昭莫子布有病是不是,你搞郑森就搞郑森嘛,把我们黎家也一起搞臭干什么,你这他妈纯纯就是来掀桌子的。

黎维祧也心有戚戚焉,历来这后黎朝的规矩,就是下面一堆曹操、朱温打来打去,但表面上还是要遵从黎朝法统的,谁知道怎么突然就冒出来莫子布这么个混世魔王。

收到了两千多份批驳书,就相当于收到了两千多份效忠书,郑森心里更有底了。

能把批驳书交到他手里的,即便不是北河的京汉高门,衣冠士族,至少也是乡野之间一家有二三百亩地的地主。

这些人掌握着整个北河的舆论,只要他们愿意把莫子布批臭,那莫子布在北河乡野的形象,就一定是恶臭无比的。

“陛下,这批驳的重点,就放在莫贼乃是北人,丧家之犬反想鸠占鹊巢,把咱汉人都变成明人奴隶这两点上吧。”

郑森第一次以商量的语气跟黎维祧说着话,当郑主实力受损的时候,就到了他们往左站,利用后黎朝朝廷的法理稳住形势的时候了。

“可。”黎维祧笑着点了点头,“一切就由大元帅定夺。”

“陛下,总国政。既然要让全天下都来批驳,不如把三十六年的科举试题,就定为批驳莫贼吧。

只要批驳的鞭辟入里,使莫贼愧而不敢对天下人者,都可酌情授予官职甚至高中。”

后黎朝到了此时,除了一个小小的专门服务于黎维祧的宫监以外,连朝廷的建制都已经没有了。

是以连幕府参从阮儼这样的郑主大臣都不需要兼任黎朝的官位,直接就以参从的身份在大朝会中发言了。

而阮儼口中的三十六年,就是指黎维祧的景兴三十六年,即明年1775年。

这后黎朝的科举也是三年一届,明年景兴三十六年正是大比之年,所以阮儼才这么提议。

“陛下,参从之言有理啊!三十三年的大比录取各地才学之士甚少,不过二甲两人,三甲十二人而已,明年可以考虑多录取一些。”

郑森接着参从阮儼的话就说了起来,这北河的盘子不大,总共不过五百多万人,所以科举的规模自然不能跟北面比,要是录取的人多了,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蛋糕可以切。

所以北河的科举,历来就不会出现把三鼎甲、一甲进士,二甲同进士,三甲赐同进士等都录取满的情况。

而是会按照考生的实力,考官觉得你有庭元(状元)实力,就会把你点为状元,有一甲进士的能力,你就是一甲进士。

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假如朝廷拿出来分的蛋糕太少,就会发生一届大比就录取七八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情况。

景兴三十三年的大比(1772),就属于这种比较惨的一年。

而郑森现在让阮儼放出话来,要把批驳莫子布当做明年科举的试题,又要扩大进士的规模,实际上就是在向下面让好处。

只要北河的京汉高门,衣冠世家愿意跟着郑森走,那就大家都有官帽子。

“如此甚好,如今全天下士人都在批驳莫贼,当然要多多擢拔忠义之士,如此明年大比之后,朝廷一定会众正盈朝的。”

黎维祧还是笑呵呵的答应了,演橡皮图章这位爷已经演了几十年了,属于得心应手的那种。

反正他后黎朝除了这座王宫,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利益了,要给下面人让利,那让的也只能是郑家的利益,他犯不着阻拦。

郑森大为高兴,他的官帽子可不会白给,好处给了下面的京汉高门,那这些高门大族就要出丁出粮,帮助他去对付莫子布了。

而郑森在启动舆论机器要把莫子布批烂批臭的时候,莫子布自然不能一点也不反抗。

他只是想把北河有自立倾向的人找出来处死,并不是要把所有北河京汉高门都干掉。

所以莫子布也必须要出来抢夺舆论阵地,至少要将其中愿意归一的,挑选出来作为基本盘。

于是,我莫大王把自己关到了会安的行宫中,开始不断复盘这几百年来安南的历史,以图找出其中能站住脚的大道理。

不得不说,我莫大王作为一个P社战犯,自初中起就喜欢在作业本上地图开疆的历史文化爱好者,基本的历史逻辑,他还是非常明白,甚至可以说有些精通的。

就在他面壁的这段日子,莫子布逐渐理清了整个历史的脉络。

这历史上自静海军节度使吴权自立开始,对于狭义上的安南,也就是北河来说,最大的威胁,其实不是北面的朝廷,而是南面的占城国。

自东汉区连杀官造反之后,这一地方就开始变成国外了。

此后虽然刘宋、隋朝都有重新收复,但当地内核属于南亚系的占城文化已经完全压倒了汉文化,形势无法扭转了。

是以自吴权自立开始,安南汉人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南亚系占城文化的不断冲击。

而当时,经过南诏占领安南都护府后的大屠杀,原本生活在安南的数十万汉人只剩下了十来万。

而他们面对的占城人则数以百万计,单靠自己,根本无法对抗。

于是,这些安南汉人找到了九真郡,也就是清化、乂安地区生活的大量芒人作为同盟。

芒人是一系列非常复杂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晚期的部落统称,他们有土生余于当地的人,但大部分是骆越人南迁形成的。

以今天中国的眼光来看,他们可以被看成百越的一员,主体的民族应该是以各种苗人和壮侗族人为主。

在静海军自立前后这段时间,芒人经过两汉的融合,已经相当汉化。

他们从长相到生活习惯都与安南汉人相似,迥然不同于黑面、卷发带有明显东南亚矮黑人特征的占城人。

因此两个族群,具有天然亲近的可能。

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同盟与合作,芒人需要安南汉人的文化和先进耕种养殖技术,甚至是文字。

安南汉人需要数量多达几十万的芒人一起对抗长相、肤色、人种和文化都不同的占城人。

于是,此后几百年中,除了偶尔面对中原王朝的试图收复以外,安南的主旋律,就是安南汉人与芒人合作对抗占城人。

这情况一直持续了几百年到现在,安南汉人先败后胜,一步步将占城人基本打的亡国灭种。

而在这种不断的融合与冲突中,越来越多的芒人下山进入了红河平原与安南汉人杂居,他们不是汉人胜似汉人,迫切需要一个身份认同。

而安南的汉人也一样,他们也需要赶紧将自己和北面的汉人区分开来,不然朝廷就总有收复的他们的欲望。

这些人跟占城人打了几百年,靠着自己打拼辛辛苦苦才有现在的家当,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当然不肯回归。

于是,他们等到了一个天赐良机。

那就是北方的蒙元起自草原,几十年间竟然打下了一个世界帝国。

他们最大的功绩,不是西征打的欧洲人鬼哭狼嚎,彼时东欧一贫如洗,打下来了也不算什么。

他们最大的功绩,其实是灭掉了南宋。

作为罗马帝国覆灭后,以南宋为代表的汉文明,几乎可以称得上全世界绝对的文明灯塔,是人类的至高地。

南宋的灭亡,也是汉文明第一次彻底遭遇倾覆的重大挫折,它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特别是在东方,南宋的灭亡,神州的陆沉,极大冲击了东方人的精神世界,让所有人都不知道未来的文明会何去何从。

历史上甚至发生过倭国儒生因为南宋的灭亡而觉得天地倾覆,最后选择自杀的事情发生。

而恰恰在这时候,统治越南陈朝出了兴道王陈国俊这么一个人物,此人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中的异数。

因为在此之前,除开中国以外的高丽、倭国和安南,从来就没出现过这么牛逼的人物。

其雄才大略,治军严谨,爱护士卒,善待百姓,从不因私废公,掌握国家大权一不篡位,二不贪腐,简直就是武将楷模的化身。

此人的军事能力肯定低于韩白卫霍、李靖李勣、徐达蓝玉常遇春、岳武穆、戚爷爷这种天生神将,但在国家民族的道德上却几乎是个完人。

加上他只是低于神将,但比起其他著名军事家,还是不遑多让的,所以这个福建移民子孙得以两次击败蒙元,保住了安南的江山。

战胜蒙古人后,整个安南之地民族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陈国峻甚至放言说神州陆沉,名教唯存南国,把自己当成了儒家文化的最后守护者。

在这种言论的影响下,安南汉人与汉化的芒人迅速走到了一起。

他们因大多居住在以京城升龙,也就是河内周围,开始自称京人华民或天南汉家,大力推进汉喃字改革和传播,这就是越南京族的起源。

而既然开始形成统一的族群认识,那么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语言了。

京人从上下层都说交趾汉话开始不断下沉,逐渐变成只有上层高门能精通汉语,而下层则开始通用带有古百越口音的俚语土话。

同时,大量的京汉高门发现,把握住汉语这门技术不往下面传,可以非常利于他们垄断知识,加固小圈子,固化阶级让下面的牛马极难冲上来。

于是,这些狗东西开始集体玩上车就焊死门的操作,他们严格把持汉语的教育权,别说推广,就是你想学,他们还不教呢。

就这样,安南的京汉高门终于走向了学阀世家这条路,他们从中攫取了大量的好处,下面盘剥底层,上面架空大王,成了安南的真正统治者。

面对这种情况,陈朝从陈艺宗所在的1370年左右开始,疯狂推动本土化,企图通过全员越化,来打破京汉高门对于上下的把控。

陈艺宗下令,国中人衣冠、制度、言语、文字皆不从北国,而不从北国,就是要抛弃汉文化。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陈艺宗甚至下达了‘诸军民不得服北人(中国人)衣样,及效占(占婆)、牢(老挝)诸国语、服饰等’这种极为疯狂的命令。

在这种疯狂的决定中,安南迎来了惊天骇浪,陈朝风雨飘摇中,陈艺宗宠信重用表弟胡季犛,把他当做刘瑾、魏忠贤那么用。

陈艺宗企图用自己的亲表弟来完成他化汉为越,打破京汉高门对国家垄断的政治决策。

胡季犛手段高超、心狠手辣,果然如愿压制了京汉高门,极大摧毁了安南的汉文化,但他最后也把陈朝连带着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中。

此进程中,不肯越化的京汉高门开始了绝地反击,他们抓住胡季犛篡位陈朝这个罪状,不断到北面的大明去告状,请明成祖朱棣制止这一行为。

所以实际上,明成祖的征安南之役,并不是表面上看被胡季犛打了脸之后的一怒兴师,而是一次汉文化的拨乱反正。

是以明军打下河内,擒拿胡季犛之后,就有‘耆老千一百二十余人诣军门,言安南本中国地,乞仍入职方,同内郡。’

这并不是明朝的自吹,或者搞出来的面子工程,而是被陈艺宗和胡季犛丧心病狂吓坏的安南汉人真正心愿。

同时,明军在安南一地,客军,也就是从国内调来的军队仅仅一万余人,其余驻军,都是在安南编户齐民后,本地人组成的卫所军。

而明成祖朱棣策略也很简单,明军占领安南之后,虽然安南人的反抗一直存在,但都成不了主流,我大明富有四海,有的是钱跟你耗。

老子就在安南跟你们这些越人化的京人打治安战,打个三几十年,花个一两千万两白银,把你们这些有反骨的家伙都耗死之后,安南就稳了。

所以,当时黎利虽然起兵了,却一直被逼到安南和老挝的边境打游击,如同丧家之犬一般四处流浪,根本不是主流。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来朱棣固执的五征漠北耗费了大量的钱财,使得朝廷上下对不断在安南砸钱颇有微词。

二来朱棣没想到他逝世的这么突然,什么都没安排好,就突然病逝。

此后勉强有点眼光的洪熙皇帝又突然病逝,帝国落到了猫奴皇帝明宣宗这傻子手中。

这位顶着好圣孙的名头,心里崇拜却不是他奉天靖难的爷爷,而是曾祖父洪武大帝,把他妈朱元璋的一切,当成金科玉律。

这个眼光短浅的傻子,根本没意识到他爷爷永乐大帝在安南进行的这一切,对于整个汉民族的重要意义。

咱们可以说,洪武大帝确实伟大,但也吃了出身低见识少没文化的亏,他的眼光,其实是远不如他儿子朱棣朱老四的。

明宣宗朱瞻基崇拜曾祖父,心里一直记着安南是朱元璋定的不征之国,如今徒耗钱粮不划算。

同时,不肯在安南继续砸钱,甚至是不同意继续保持国家对外征战模式,一门心思想要限制皇权、勋臣军权,企图关起门来过小日子的以三杨为首的儒家士绅,也不断在朱瞻基的耳边只说困难不说好处。

于是,朱瞻基有了放弃安南的念头,他希望能通过建立一个亲近明朝外藩政权,让明朝从安南抽身,不用每年砸一二百万两的军费。

结果,明朝在安南的治安战,正打到最胶着的时候,下面的将士还在奋勇杀敌,上面的皇帝却想退,把他们的根给断了。

这个消息传到安南,直接就让所有人炸锅了,这可去尼玛的吧,你皇帝都不打了,我们这些牛马还跟你混个毛!

于是,大量人心开始倾向黎利,硬生生把他从一个只有几百千把人的山大王,抬成了南国京汉的希望,再也无法剿灭。

然而即便如此,黎利之后也还花了十几年时间,在安南杀的人头滚滚,才使得所有人放弃归国,又开始自成一体。

此后,后黎朝就开始不断继续推行越化政策,从汉时就在交趾通行的交趾汉语,终于在后黎朝变成了只存在于书本知识上的死语言,连安南上层京汉,也开始说越人语了。

再之后,越南汉文化在阮褔映依靠明香人复国后稍微恢复过一段时间,但汉语完全成了死语言无法改易。

随后更是整个越南落入了法国人手中,在被殖民的百多年中,安南话又吸纳了大量的法语词汇,连文字都改变了。

于是,到了后世,越南语这种明明有大量汉语借词,与汉语同属孤立语,采用主谓宾结构,仅仅修饰语前置后置有差别的语言,神奇的变成了所谓的南亚语系,仿佛跟汉语完全没关系一样。

我莫大王回忆完整个安南从一统到自立,再到在表面几乎完全割裂的过程,手中的毛笔也开始在洁白宣纸上,沙沙写下了长篇大论。

但凡一个政权,要立稳跟脚,最重要的就是其理论指导,莫子布看到了洪武大帝在这方面的缺陷,自然就要尽力来避免。

于是莫子布在纸上,重重写下了两个题目。

其一为《西学东渐-罗马帝崩溃后泰西诸国重建之路》,它从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写起,一直到现在欧洲人四处殖民,在军事、经济上已经开始压倒东方的时刻。

莫子布在书中,列举了老牌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与印度的现状,详细列举了东西方的拉大的差距。

甚至表示,以英法为代表的泰西诸国,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并创造性提出生产力这个概念。

莫子布预言东方世界如果不继续奋起,不但会继续陷入现在的黑暗中,未来更可能被继续强大起来的泰西诸国侵略,落到土耳其甚至印度的惨状。

其二个题目为《两亡天下后的华夷之辩》,这本书上,莫子布从最开始的夏君夷民谈起,再论华夏文华与承载其主体的儒家文化,以及两亡天下之后,该如何革命奋进和看待满清对中国统治的问题。

莫子布在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东方文明的概念,将满清包裹在这个文明概念中,称满清旗人集团为文明中产生的恶疾。

它有其出现的道理,因为旧的儒家文化已经不能解决天下人的问题走入了歧途,所以必生恶疾,两亡天下就是这个的具象化表现。

同时捎带着,莫子布把安南的陈艺宗、胡季犛、黎利算成了一脉相承的南国汉人中的恶疾旗人集团。

莫子布还将儒家,分为了先汉的祖儒,汉唐的雄儒,宋明的阉儒,以及满清治下的犬儒。

认为先汉祖儒为奠基者,汉唐雄儒为奋进者,是以国富民强,拓地万里,教化四方。

及至宋明,儒家自我阉割,封闭自守,不敢承担为华夏发展生产力,解释天地大道的责任,反而各个在故纸堆里说罗圈话,只讲心性,袖手空谈,党同伐异,与民争利,是以会两亡天下。

至于犬儒,那就更好理解了,现今所有在满清治下屈膝的,都不是儒,而是摇尾乞食的狗。

最后,莫大王提出了‘再兴名教,重整山河,拓土均田,天下大同。’十六字方针。

放言要改革毒害华夏千年的宋明之阉儒,消灭满清之犬儒,重整旧日山河,拓南洋万里土均给天下穷苦百姓,最后恢复华夏,建立耕者有其田的天下大同世界。

可以说,把自己关在会安行宫中十天,完全不理外面事情,苦思冥想出来的十六字方针,未来就会成为莫子布做一切事的理论基础了。

再兴名教,可以吸引满清治下被排挤的绝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群。

南洋均田,可以吸引大量沿海大族来他这下注,也能让最底层苦苦挣扎的百姓看到希望。

按照莫大王的理论,大陆人多田少,如果能让三分之一的人在南洋获得土地,那么就足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虽然这个理论在知识分子中,是经不起推敲,也基本不能完全实现的。

但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再小的希望,也比没有希望好,何况这个希望,还不那么小,所以他们一定会向往的。

有了这两部分人的支持,重整山河,天下大同,也就不远了。

可以说,在这次面壁之后,莫子布完成了整个人的蜕变,从原有的军事和西学优势中,他总结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优势和制高点。

从这一刻起,莫子布不是一个普通的封建帝王,而是一个为未来华夏文明发展指出方向的导师。

你不管他的理论有多少不合理的地方,但只要大方向没错,一步步走下去,就会有无数优秀的人才被吸引过来,所有人一起来完善这个理论,并让它可以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

而就在郑森于东京城开始不断收揽各种大族人心,并通过在朝廷官位上让利,以换取大族们提供壮丁和粮食的时候。

莫子布面壁十日,提出改天换地理论的时候。

黄廷宝带着阮文惠,也早就到达了清化和乂安。

与郑森在北河大肆挑动舆论不同,作为北河的武德基础清化和乂安的大族,不太吃这一套。

他们只需要知道,上面的郑主愿意给多少好处,让他们当多大的官就行。

武文勇说黄廷宝在北河招揽了十万人,到也并不是夸张。

在如今的清化和乂安,你拉出一百人就能当该队,拉出五百人,就能当该奇,拉出三千人就能直接当掌营。

只要你有人,粮草、骡马、武器都大把大把的赏赐给你,你立刻就是三府军了。

在这种疯狂的扩张下,本就属于安南武德高地的清化和乂安开始了大爆兵模式。

十万人有点夸张,但六到八万有一定战斗力的军队,以及十数万丁壮民夫还是有的。

郑森这是决定和莫子布拼了。

只是他永远不会明白,这一次,他遇到的我兴唐继汉复山河仁德莫大王,是个什么古往今来从没有出现过的怪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08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