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67章 乾隆的嫌弃

书名: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3

而就在莫子布基本消灭西山军,并将北郑打成大残后的几个月后。

满清在木果木,也迎来了一次损失极为惨重的失败。

而导致这场惨败的罪魁祸首,便是本来乾隆原本准备用来监控莫子布的温福。

其实温福并不是一个无能的将领,相反昔日他追随兆惠平定大小和卓时,非常英勇善战。

著名的黑水营之战中,温福守前营,多次挫败大小和卓的优势兵力,还展开了数次反冲杀,打出了威名赫赫。

他在战场上被火铳击中颧骨,血流满面,仍然死战不退,屡次先登城寨,绝对是一员虎将。

但此人的缺点跟他优点一样明显,温福打仗虽然勇敢,但在战场上喜欢蛮干,自大轻敌的同时又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这样的人,只适合主帅带在身边作为冲锋陷阵的猛将,当年兆惠就是这么用温福的。

莫子布把陈光祖、王无楚留在身边不让他们出去掌军,也是这个道理。

但乾隆偏偏不。

他觉得温福是兆惠以下有数的大将,他按照自己的感觉,任用了温福为主帅。

这就是大领导没在一线呆过的弊端。

乾隆已经是个十分聪慧的人了,但在没有实地了解过战斗的情况下,他仍然会做出莫子布这种主公,绝不会做出的错误任命。

1772年5月,乾隆任命温福为主帅并统领中路主力大军,原本的主帅桂林则被撤职。

乾隆令升任阿桂为副帅,哈国兴为参赞大臣,于左右协助温福进攻大金川。

温福升任主帅之后,立刻就改变桂林原本重点进攻,直捣黄龙的策略。

他将自己中军分为七路,分头并进,一路慢慢啃碉堡,用远超大小金川一千倍的体量,来围住并慢慢磨死大小金川的头人索诺木和僧格桑。

这策略确实没什么错误的地方,甚至比桂林有些冒险的直捣黄龙,看着还要靠谱一些。

但温福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小金川是在川西的高原上,不是在河南的平原中。

满清虽然体量千倍于大小金川,但受限于自然地理和道路条件,并不能把所有的力量,都投射到这个地方。

因此温福能动用的只有三万左右的战兵,火铳、火炮要多出大小金川土司很多,但也到不了碾压的数量和质量。

甚至这三万人,也只有一半多点,大约一万七千人能到第一线。

人要是再多一些,补给就要跟不上了,就是吃水都会不够。

当初桂林用这点人搞两处大军直捣黄龙尚且应付不过来,温福分中军七路并进,简直就在找死。

但温福沉浸在大象踩蚂蚁的幻想中,没怎么想到这些。

而且他运气不错,甫一部署完毕,大军突然分成七路,又有火炮优势,立刻打了大小金川土司一个措手不及。

温福攻破多处土司碉楼,擒获小金川土司僧格桑的父亲泽旺,送至北京斩首。

但很快,等大小金川土司缓过神来,立刻就发现了温福这套齐头并进战术的巨大破绽。

即受限于补给和地形,温福的各处军队之间联系非常不紧密,这就给了本地作战的大小金川土司,集中优势兵力穿插包抄的机会。

而在此时,被前期攻势打晕头而被迫投降满清的头人七图甲噶尔思甲布,也看到了清军的弱点,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于是七图甲噶尔思甲布立刻与索诺木和僧格桑取得联系,约定里应外合攻破清军大营。

1773年六月初一,金川土司兵穿插绕到清军背后的喇嘛寺和底木达一带,攻击清军的后勤补给站。

此时由于温福处处出击,位于后路的重庆镇总兵董天弼手中仅有二百兵丁。

等金川土司兵到达,先前投靠的七图甲噶尔思甲布等千余人立刻出来里应外合,打开了寨门。

董天弼手中根本没多少兵,只能集合侍卫死守,苦战两个时辰后,他本人与二百余兵丁全部战死。

随后大小金川土司集中优势兵力,趁着清军猝不及防的时刻,沿途攻陷清军设在身后的数个兵站、粮站。

身处外围的阿桂虽然立刻调兵增援,但已经来不及了。

六月初九,土司兵攻占木果木大营东北的小寨,驱赶正好运粮到此没走脱的四千余民夫冲击清军木果木大营。

温福惊慌失措,一不能接纳这些民夫,二又未及时下令驱散,结果导致大营木栅栏竟然被民夫冲破,土司兵趁机掩杀进来,清军大溃。

温福此时才让大营精兵退守后营木寨,想要据险而守。

而土司兵打杀清军甚多,一时间顺风战打疯了,如有神助般,一接战就把温福给乱枪打死了。

这,才开始战斗,主帅就战死,仗肯定是打不下去了,清军至此完全崩溃,只有海兰察等骑兵见势不妙杀出重围。

事后统计,木果木一战,清军统帅温福战死,还战死了副都统二人,董天弼等有提督衔的总兵三人,其余记名总兵、御前侍卫、副将、知府等文官武将合计战死超百人。

木果木营清军总共一万三千人,光是战死就接近三千,其余被俘、失踪者还有两三千,能逃脱的也几乎人人带伤。

物资方面,光是火药就损失了七万五千斤左右,是莫大将军两个兵工厂大半年的产量,其余林林总总,损失最少在四十万两朝上。

可以说,这一惨败,也就比莫大将军把傅恒等坑死在缅甸的最后一战轻一点。

。。。。

农历七月的北京城,已经开始热起来,刘统勋坐在狭仄的官轿中被热的满头大汗。

而这,还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待遇呢,也只有已经七十三岁的刘统勋这种老臣,能得到紫禁城乘轿的优待。

东转转西转转,刘统勋都有些头晕眼花的时候,终于看到隆宗门的匾额了。

刘大枢臣如蒙大赦,没要人扶就赶紧下车了,再摇两下,他准得吐在轿子里面。

只不过脚刚沾到地上的时候,刘统勋突然头晕眼花了一下,差点没摔倒在地上了。

尽力稳住之后,他看了看周围的黄瓦朱墙,忍不住叹了口气。

五年前刘统勋就开始上书乾隆,要求辞官回老家去养老。

这还真不是刘统勋矫情,而是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扛不住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了,但这些请辞奏疏都被乾隆给驳了回来。

我十全就是这样,谁好用,谁能干事,他就要用到死。

想着自己的头眩症越来越严重了,刘统勋再次叹了口气,有些自嘲的嘟囔了一声,“吾迟早死于此地啊!”

叹息完毕,刘统勋迈步走进军机处的大门。

一进门他就感觉到了不对劲,因为许多御前侍卫和乾隆身边的贴身太监已经到了。

“万岁爷已经到了,正在等大人呢。”果然,管事太监看到刘统勋来了,立刻上前通报。

刘统勋顿时心里一惊,皇帝来的如此着急,难道是大小金川出事了?

“大学士不必多礼,还是先过来看战报吧。”

果然,刘统勋进去之后,就看见乾隆拉长了一个马脸,脸上黑的都能滴出水来了。

屋内除了老熟人于敏中外,还有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高晋。

刑、礼二部侍郎、军机大臣袁守侗。

文渊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刘纶,以及九门提督英廉等人。

刘统勋快速浏览了一遍,败报触目惊心,伤亡之惨重堪比征缅。

但刘统勋看完的第一句话却不是讨论实际情况,而是长叹一声。

“万岁爷圣明啊!数月之前与老臣讨论时就说过,温福分兵过甚,恐被人钻了空子。

老臣彼时被擒获泽旺的喜报冲昏了头,未能体会到圣上运筹万里之外的圣明,以至终酿大祸,是臣这等枢臣失职!”

乾隆初听到万岁爷圣明几个字的时候还颇为不解,等到刘统勋把话说完,脸上神色立刻就平和了许多。

这次木果木大败严重吗?确实很严重,要是莫子布这样的小基业,立刻就得倾覆了。

但是对于目前没多少内忧外患的满清来说,不能说洒洒水,但确实没到伤筋动骨的阶段。

不就战死四百多八旗兵,数千汉军绿营,损失四十来万两银子嘛,还真不算啥。

这主要影响是什么呢,主要是面子上不好看。

大小金川加起来百姓也就七八万人,青壮也就三万来人,结果却把清军主力给打崩。

要是算上之前的损失,相当于至少每两个大小金川人,就杀了我大清精兵一人。

这多丢人!

更丢人的是,这场大败还是乾隆固执,以为温福是猛将,非要用他导致的大败。

所以,对于乾隆来说,木果木大败不算什么,主要是面子上挂不住。

现在刘统勋这么一说,责任立刻就不在皇帝这了。

而且前几个月召开军议的时候,乾隆确实说了温福分兵过甚,有被敌人钻空子的危险。

一看刘统勋两句话就把乾隆黑着的脸说开了,其余群臣也开始纷纷自责。

一时间,导致大败的主要罪魁祸首除了温福以外,又多了他们这些在皇帝身边出谋划策的枢臣。

至于皇帝,自然是英明神武的。

面子保住了,我乾隆的思路也就打开了,他竟然也还破天荒的自责了一小下下。

朕也是有责任的,一时不察,用错了将,尔等也不必自责了,且看看接下来该怎么办?”

我艹!还能这么玩?

很少参加这种高级会议的九门提督英廉都被惊呆了,这话说的,一下就把皇帝给哄的龙颜大悦,有本事啊!

“英廉,你是步军统领,你来说说。”

这位爷正在感慨,却突然听到了皇帝点名。

所谓步军统领,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后世一般喜欢称九门提督。

这职位算是跟领兵能沾上一点边,这也是乾隆把英廉叫来开军机会议的原因。

现在乾隆朝打仗打的太频繁了,真正知兵的机会都在外面打仗,以至于英廉这样的九门提督都要算知兵的了。

不过英廉虽然是文人出身,但还真有点眼界,他也不畏惧,直接对乾隆说道:

“臣虽然没有亲冒矢石,但也看得出来此次大金川贼首索诺木,是强弩之末了。

他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还偷袭成功,也不过破了温福这一路。

且以大金川那险峻的道路,还不能做到堵住败军歼灭,只能衔尾追杀,显然是兵力不足,无法包抄堵截。

是以依臣看来,自十二年(1747)莎罗奔起事以来,断断续续二十余年,朝廷不是发兵征讨就是围困限制。

大小金川弹丸之地,米粮茶糖盐布等皆要蜀地供应,如今也该耗的差不多了,等这些东西彻底断绝,就是索诺木和僧格桑的死期了。”

乾隆点了点头,显然对这发言很满意,于是又看向了于敏中,“你们文臣也来说说意见。”

于敏中施礼后轻声说道:“皇上,臣不懂军事,但臣知道。

自大小金川向南,乃是川西重镇打箭炉,亦可通滇北。

向东则是成都。

向西则是进藏之要道,影响极广。

朝廷不征讨则罢,无非是就是施恩厚赏让其安分守己,但只要开打了,就绝无妥协余地。

不然彼辈以为朝廷奈何不得他,倚仗交通日日索要,欲壑难填谁能供给?

就算能供给,其余诸地土司有样学样,不提西南不靖,若是藏地有事,那就是大患了!”

“是这个理!”乾隆非常满意于敏中的回答,因为这正是他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剿灭大小金川土司的原因。

只有把这个出头的家伙彻底毁灭,才能震慑整个川滇西北的土司,使他们认同国家,知道朝廷的厉害。

“那就调兵,内外火器营、健锐营与关外八旗各出两千兵。朕一定要看到索诺木和僧格桑的脑袋!”

乾隆露出了他性格中务必求全的一面,不在乎代价,但一定要把想干的事给干了。

听到皇帝下令,一众枢臣、大学士又开始合计兵马钱粮了。

这时,负责礼部的高晋才抽空出来说道:“圣上,礼部收到了两份南洋来的奏疏。

两广总督李侍尧接安南王黎维祧上书,控告河仙莫氏进攻安南,篡逆造反,已经占领了顺化,请上国做主。

又有闽浙总督钟音接河仙莫氏上书,控告安南权臣郑氏挑起刀兵,侵入广南之地。

杀广南宗室、大臣、百姓数十万计,违背大清圣祖皇帝调停双方罢兵休战之诏,恳请大皇帝为广南阮氏做主。”

乾隆拿过来迅速看了一眼,立刻厌恶的扔到一边,“这是郑氏、阮氏又起了争端啊。

此二家皆是僭主犯上之徒,不好好保境安民,反倒犯上害下,见之令人生厌。

着李侍尧派人去河仙,钟音派人去北河,查清情况。

若就是双方互相攻伐,那就勒令双方停兵止戈,不得擅自交战,各自保境安民。”

这奏疏也太不巧了,我乾隆正在木果木大败的气头上,忙着要收拾大小金川呢,谁耐烦这时候管你们的破事。

于敏中则非常隐蔽的看了高晋一眼,这奏疏早不上晚不上,偏偏在这个皇帝气头的时候上。

怎么看着有种刻意安排的味道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97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