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12章 很好说话的光中皇帝

书名: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3

任何的政治制度,都必须要与当前的政治环境和生产关系相适配。

莫子布搞出的这个中外朝制度,其实很早就出现了。

其起自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武帝要集中全国力量打击匈奴,于是就设计了这种用中朝集中大权到皇帝身边的政治制度。

汉武帝设立以后,这制度就一直纠缠在两汉的政体中,它的好处明显,坏处也很明显。

这种制度呢,其实只适用于雄主短时期用,因为它将决策权给了中朝,外朝完全就是工具人,时间一长的话,就没什么中外朝,只有中朝了。

毕竟政治可以妥协,但权力决不能妥协。

梁国治看着莫子布,老狐狸自然知道这玩意的危险性,他看着莫子布说道:

“陛下,自先汉武帝开中外朝制度之后,虽然使得汉武帝得以动用举国之力打击匈奴,但在其驾崩之后,却形成了中朝大臣权力的过分扩大。

霍光以一臣子,能废立皇帝,就是其最大害处的体现。

及至后汉中后期,中外朝制度与皇权纠缠到一起,又形成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主政。

他们权力进一步扩大,外朝毫无抵抗能力,皇帝也彻底成为了两边晃的木偶。

此种种弊端,还请陛下明察啊!”

“朕知道,所以我可以做出一定的让步,譬如侍从文官司的官员,可以直接从翰林学士中挑选,在朕身边锻炼好之后,再外放。”

莫子布呵呵一笑,他的本意就不是要完全仿建汉武帝的这种中外朝,这玩意跟梁国治说的一样,确实是有很大的弊端。

所以莫子布有很多补丁可以打,但那就要看这些江南的士绅,值不值得他来打补丁了。

梁国治有些复杂的看了莫子布胸口一眼,这位光中陛下,他是真的看不透了,“老臣愚钝,还请陛下明示。”

“如今的世界,已经不比昔日,第二次战国时代已经到来,关起门来只会越来越惨,必须要向外拓展,去拓展生存空间,为子孙后代占据更大的地盘。

而这一切,需要数不清的火铳、火炮、战舰才行。

是以,未来将是煤与铁的天下,谁的煤铁多,谁就是主宰,只可惜朝中大部分官员,似乎还没有明白这一点。”

梁国治有些明白了,这位还真是打了跟汉武帝一样的心思。

不同的是,汉武帝是要抓权力全力打匈奴,莫光中是要抓权力打破旧有模式,开启整个民族的大拓殖时代。

要干这样的大事,自然要集中权力,谁支持皇帝,谁就可以得到最大的程度的宠信和放权。

梁国治突然想到,难怪皇帝要任命他的义兄兼姐夫银川侯当首辅。

一是为了双方可以默契配合,二是为了用李献文的地位,来保证外朝在中朝设立以后,还能拥有相当的权力。

看来银川侯要在首辅的位置上呆好多年了,梁国治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寒颤。

这可不是一个好干的差事,搞不好就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了。

而他也只比银川侯好上一点点,因为执行这些政策的时候,肯定有很多损害其他士绅利益的地方。

别的人来当鸾台左枢机,肯定会因为各方牵绊不会真的下手解决问题,也只有他梁国治这种行将就木还有污点的老头,为了子孙后代的富贵,才愿意使劲。

梁国治想了想,还想继续说点什么,内侍来报,钱大昕、钱大昭两兄弟求见。

钱氏兄弟进来拜见后,钱大昕犹豫了一下,还是对莫子布说道:“陛下,臣请暂缓关于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的讨论。”

注意,这不是实行,而是讨论都要暂缓。

莫子布当然知道原因,这官绅一体纳粮当差,其实满清依靠屠刀,已经把前半段,也就是一体纳粮给完成了。

现在的满清,丁口银被摊到了田亩中,无论官绅早就要纳粮了,无非是在上中下田的认定中做点手脚,隐瞒一些实际田亩数而已。

现在剩下的,就只有一体当差没实现。

但这玩意可不好碰,与后世人完全对徭役没印象不同,此时的政府工程可不是一门赚钱的生意,反而极为可怕,每年个人需要缴纳的免役银,也不在少数。

当年雍正让田文镜在河南试行了一段时间,闹出了天大的风波,连雍正的都扛不住。

究其原因,它又跟满清的官员回避制度有关。

中国历朝历代,都在执行官员回避制度,也就是官员不能在本地为官。

而到了清朝,出于压制汉人势力的目的,官员不但不能在本地为官,距离本籍五百里之内,哪怕跨省了也不行。

而且这个籍贯,不单是指目前的住址,连祖籍都要算。

这确实是极大削减了地方上互相勾结的情况,但弊端却更大。

但这种制度会让外地官员到任后,情况不知,风俗不同,语言不通,根本无法开展工作。

且两三年甚至一两年就要一换,当官的连自己的前途都未知,那他就会把当官当成一场敛财的机会。

治理?我治理个勾八,拿到属于我的那一份钱,拍拍屁股走人就是。

因此有清一代,地方官的治理能力,堪称空前绝后的差,大多数地方官,能修个桥就要算极大的政绩了。

而同时,这又导致了官员家庭在本地如果没有强大宗族保护的话,甚至会沦为地方上的大肥羊。

反正你家出个当官的,不到被革职或者退休,基本不会回来,我怕你个毛。

是以实行一体当差后,对于本地的胥吏来说,朝老百姓要数额巨大的免役银,哪有朝官员家庭要来的方便。

前者没什么油水,逼得卖儿卖女又影响太大,后者看起来光鲜,但只要不是本地顶尖豪强,根本没多少抵抗能力,完全属于大肥羊。

这就是这政策完全推行不下去的原因,官员们哪怕被刀架在脖子上,也绝不肯答应,谁一旦要弄这些,必然是全天下反对。

钱大昕也是这么为莫子布分析的,说的那是情真意切,他确实是怕莫子布因为起自南洋,不知道这一体当差的凶猛。

莫子布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如此,这完全就是鞑子欺压我汉人的又一罪证!”

罪证?钱大昕眨了眨有些干涩的眼睛,这是什么罪证?它压根就没正式施行过,到乾隆继位就直接取消了啊!

“想来诸位寒窗苦读几十年,始得一官员,却不知此一就任,父母不得相见,妻儿不得团圆,除非辞官或者身死再也不能返回家乡,怎么能如此呢!”

原来你是说这个啊,那我们可就不困了啊!

刚刚还有些莫名其妙的钱大昕,脸上露出了点点光芒,只要是做官的,就没有不想解除眼前这个严苛异地为官制度的。

“陛下的意思是?”事关重大,钱大昕也不矜持了,颇有些期待的问道。

“朕,有意废除此项制度!”莫子布非常坚定的说到。

钱大昕人都傻了,连梁国治这样的老狐狸也无法保持淡定。

但他们没上来说什么话,因为这对官员来说,利好太大了,这让他们一时间不能确定,莫子布是不是来钓鱼的。

这还真不是钓鱼,因为对于莫子布来说,他要推行近代工业,总不可能一个人来干这个事,需要一大批基层官员来配合他。

这破逼制度不废除,你让一群云贵川的读书人到江南来当官,江南的去陕甘,陕甘的去广东,广东的去山东。

那还推动个屁的工业化啊,他们连语言都不通,就算有心跟着朝廷政策走,但出了县衙就两眼一抹黑,什么事都办不成。

至于说官员距离家乡太近,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勾结,以至于形成割据的世家豪门这个危害,你以为异地为官就不勾结了吗?

一点也不,反而是方便了地方胥吏和当地豪族勾结,危害更大。

这个政策,其实最能防止的,还是官员在本地形成势力,继而围绕这个官员,形成控制当地的大型具有独立倾向的势力。

比如魏晋时期的世家豪门,不但垄断土地,还垄断官位。

但到莫子布这就不一样了,马上就是新时代了,民族主义的大旗打起来了,经济活动联系会更加紧密了。

民族主义决定了在主体民族占绝对优势的国家,本民族内部闹独立的可能,大大降低。

经济活动超出一乡一县乃至一府的紧密联系,又使得单纯靠土地,把这片封闭起来在当地成为坐地虎的可能和威胁性,也大大降低。

“朕简单走访了一下,摊丁入亩之后,百姓负担有所减轻,但也就是有所而已,各县衙、府衙征收的各种杂税,依然还是摊牌到了百姓头上。

衙门中,胥吏和当地大户互相勾结,朝廷的官员根本无能为力,使得仁政,依然在各地害人。

朕思来想去,只有废除旧制,只限制本地官员在本县任职,其余全部放开。”

在此时来说,基层衙门要维持,各位老爷要分润分润,肯定是要加收大量杂税的,正税跟它们比起来,完全不值一提。

而这部分高于正税三四倍,甚至五六倍的规费,就基本被本地胥吏勾结大户给吞了,县官都只能拿点零头,朝廷零头都拿不到。

钱大昕与梁国治对望了一眼,明白皇帝的意思了。

一体当差要搞,但是平摊到每个人身上的金额会大幅下降,至少对于官户来说,不痛不痒,没什么好反抗的。

同时,衙门胥吏和当地土豪勾结,以朝廷名义压榨本地百姓的这部分收入,会变成正当收入并入地丁银中。

到时候朝廷拿大头,给官员胥吏们小头,本地大户滚蛋。

最后,田亩肯定是要清查的,谁也别想隐瞒。

“其实细细纠起来,这对于你们这些江南士绅,是有好处的。”莫子布开始了讲道理。

“因为任由胥吏和豪强把这部分钱给私吞了,就会导致百姓承担了极大的赋税,朝廷却没得到好处。

而且这不是江南在搞,其他省份也是一样,朝廷对于他们没有江南这么重视,掌控这么严密,他们所贪墨的朝廷税款,只会更多。

如此一来,朝廷税收不足,就只能继续压榨江南,一如大明中晚期一样,江南承担了极大的钱粮压力,大明却依然无法维持。

而要是江南士绅能支持朕把这个事给办了,那么其他省缴纳的赋税肯定会提上来,那朝廷就有足够的钱了,不会进一步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江南士绅身上。

而且,朕给的好处,是看得见的,你们要是不想子孙辛苦中了进士之后,一辈子都不能回乡,那就多支持朕。”

这也是莫子布现在半壁都没有,就要动江南士绅的原因。

因为很明显,江南在科举的优势如此之大,未来的大虞,也一定是江浙沪皖赣籍贯的官员多。

想要把这笔钱收上来,就只能先搞定他们,让江南士绅站到莫子布这边,未来就可以用江南士绅去搞定全国其他地方。

形成用官员打官员,士绅去对付士绅的局面。

“陛下想把地丁银提高到多少?”梁国治低声问道。

“两成五!”莫子布的心还是很黑的,两成五都特么是四税一了,而满清明面上的正税,不过才平均百分之七上下。

“太高了!”梁国治摇了摇头,地丁银提高到两成五,百姓其实无所谓,因为他们不交衙门杂税之后,负担反而要更轻一些,但官员接受不了,这太高了。

“那就召集群臣和江南士绅讨论吧,按照朕在南洋共和议会的模式来。”

莫子布的底线,是最少要拿到百分之十,最好是百分之十五,这样他才有足够的财政来支持未来的发展。

“一切都可以商量,但商量好了,大家就要遵守。

朕这个皇帝,还是很愿意和臣下商量着来的,只要你们不坏规矩,朕就不会坏规矩。”

莫子布笑呵呵的说道:“此外,朕废除了广州十三行,未来的外贸活动中,松江、宁波都会开埠,到时候谁能从朕这里拿到外贸特许朱印证,也会纳入考虑的。”

虽然莫子布放开了贸易,但肯定不可能完全搞哈耶克模式,所以这也是个可以引诱江南士绅的地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05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