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503章 陕甘乱起

书名: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3

事实证明,乾隆也不是那么的英明,他真要英明,那就不会把自己儿子坑的这么惨。

西安城中,多罗仪郡王,陕甘总督,乾隆第八子永璇光光的大额头上,正在不断落下豆大的汗珠。

之所以说乾隆坑了他,是因为乾隆竟然简单的认为天方教既然是从西而来,亦是由大食人所创。

那么越往西,越是高鼻深目的,自然在天方教徒看来就越正宗,地位越高。

当然,乾隆有这个认识,还少不了历史上被查包衣吹成绝世美人的香妃功劳。

这个被霍占集休弃的女人,在乾隆这里大肆吹嘘自己祖先是圣裔,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乾隆这种刻板印象。

但实际上,陕甘的茴茴跟西域的缠茴,基本尿不到一个壶里,甚至还互相敌视。

以至于陕甘的茴茴到了西域,还要跟汉人一起抱团对抗缠茴。

而陕甘茴茴的传教者,也不会单是从西域来的这么简单。

或者说,在大明朝时期,是有大量从西域来的僧侣传教,但是到了现在,这些茴茴是自己跑到西亚去学习,然后回来传教的。

这些传教者,被称为门宦,地位如同昔日汉人的高门门阀一样,他们从上到下严密控制教徒,私底下发展自己的乡间武装,一遇有事,不问对错,只问教门。

比如破坏力最大的,号称四大门宦之一的哲合忍耶,他们崇尚舍希德,也就是搞神战,搞殉教那一套,最为激进。

这个哲合忍耶的创始人马明心,就是跟随叔父到麦加朝圣,两人失散流落也门,被也门大伊玛目伊本.载尼收为弟子,最后回到陕甘,创立汉地哲合忍耶门派,开始传教的。

也就是说,永璇到了陕甘后,满怀希望顶着的香妃那个名头,根本没多少用处。

陕甘茴茴最多把他当成了信教者,并不怎么亲近,反而还害得陕甘汉民对永璇心存疑虑。

所以从去年起,永璇就不再标榜自己是天方教徒,天方教堂也不怎么去了。

“八郡王,都查清楚了,王亶望他们公然虚报旱灾,然后将监生名额标价售卖钱粮,说是用此钱算作赈灾,内里却是上下私吞一空。”

随着陕西按察使王廷赞的回报,永璇那个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这王亶望,他好大的胆子,这种事也干的出来,本王要狠狠的治他!”

一想到自己被王亶望耍的团团转,永璇的火从心起,恨不得现在过去亲手斩了他。

“恐怕不止是虚报旱灾吧,若只是如此,事情当不至于让臬台大人亲自走一趟。”

被乾隆安排来辅佐永璇,清代第一个陕西状元,对清代陕西儒学有极大推进作用的陕西巡抚,提督陕西军务王杰开口问道。

“抚台果然明辨。”王廷赞拱手赞道:“旱灾其实不是虚报,甘肃全省过去两年确实灾害多发,有水灾,也有旱灾。

但王亶望他们截留了监生上缴的监粮,却并未用来赈灾。

此事已经激起受灾最重几府教徒的极度不满,整个甘肃,似有不稳。”

听到王廷赞这么说,和珅和大人的便宜外祖父西安将军伍弥泰,就惊呼一声。

如果只有教徒不满而不是全部百姓不满的话,那么除了没有赈灾以外,就还会伴随另一个大问题-民间冲突。

怎么说呢,陕甘的官员,不管是旗人还是汉人出身,在教徒和汉人中间,他们肯定是偏袒汉人的。

不是因为汉人让他们觉得亲近,而是汉人在陕甘早就没了严密的大家族传统,都是小家族。

因此汉人聚拢也就那么些人,彼此之间还会因为籍贯和姓氏的不同,互相有所龃龉,很难合在一起密谋闹事。

但教徒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以血缘,无关籍贯,只要你是在我这天方教寺里面祷告,那就是自己人。

所以他们很容易团结起来,往往一个阿洪就能号召数百人闹事,是以官府对教徒非常警惕,没事都要打压三分,更别提真有事了。

所以受了旱灾,汉人或许还能得到三瓜俩枣,但教徒是一文钱也别想得到的。

但恰恰就是这种社会氛围,造成了大量教徒心怀怨恨,觉得自己被欺辱,被歧视,在陕甘当的是二等民、三等民,时常怨天尤人,一点点不对付就会上纲上线纠结教徒闹事。

且平日里他们又不可能频繁跟官府打交道,能跟他们日常相处的,都是跟他们一样在最底层生活,好似得了包庇,得了天大好处的汉人。

天长日久,这不就恨上了嘛。

而等伍弥泰把道理说给了还不懂的永璇,立刻让这位八阿哥感觉天地都旋转起来了。

本来他到陕甘,就是以为教徒可以拉拢,希望天方教的力量,来对抗大虞。

但结果谁能想到,大虞慢腾腾的没打过来,倒是他这教徒和汉人之间的矛盾,要先爆开了。

“惺园先生,我该如何是好,万一甘肃的教徒先闹了起来,这关中,这陕甘还能守吗?”

永璇一脸希冀的看着王杰,希望他能出个什么妙计。

不过被永璇寄予厚望的王杰并未这么表态,只是表示事情还未到最后一步,他要先去查清事实了,再来禀告,随后就告退,好像确实急着去查证一般。

只是一出门,王杰的脸色就变了,他看着同族的咸宁知县王垣和跟着他出来的陕西按察使王廷赞,示意两人跟他往巡抚署衙走去。

甫一进屋,王杰就迫不及待的低声问道:“甘肃的形势怎么样,可还稳的住?”

王廷赞也赶紧回答道:“各府城,大部分县城还稳得住,有些地方就难了。

马明心这教匪习得大食蛊惑人心之法,将早就不满的人全部挑动了起来。

素来温和的老教门已经不为底层教徒所喜,那些闹着要搞舍希德的,才是其中的主流。”

“华州、华阴、渭南等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那些信了新教的教头,只要在某地传得一教,立住一门,立刻就有百十教徒供其驱使。

因此如痴如狂,他们不断鼓动,挑拨仇怨壮大自身。”

王垣也低声说道,他道出了陕甘传教之快的最大原因。

还是利益惹的,此时到关中的天方教与汉唐时期的佛教颇为相似,每到一地,先建庐舍,再聚僧兵,后置教田,形同坞堡。

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发展出教徒,得到百十人拥戴,基本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土地、有乡勇可驱使的乡间土豪。

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自然有人为了传教如痴如狂。

王杰听的脸色铁青,不身在此时的陕甘,就不明白此时的教徒和汉家矛盾有多大。

一个简单的事情可以说明,历史上杀人如麻,残暴不已,最后兵败身死的多隆阿,到了满清早已灭亡的解放前,还在被陕西人吹捧,称为多公,视为英雄。

而最终平定回乱,收复新疆,救了陕西几百万人性命的大功臣左文襄公,却一直被骂成左大阿訇,很不受待见。

做到左文襄这样,以当时湘军面对教徒那极低极低的军纪,还要被埋怨,可见双方积怨有多深。

“再加把火,就说陕西汉人要迎汉人的军队入陕甘,到时候.。”王杰阴沉着脸,话没有说完,但屋内两人都懂了。

“这是要剜却心尖肉,去医眼前疮啊!”王廷赞有些不忍,颤抖着呼喊了起来。

此时教徒已经占到陕甘的两成多,且远比汉人组织度高,一旦起事,最先吃亏的肯定是组织度低的汉人,说不定还要吃大亏。

王垣则把牙一咬,几句低沉的话语,仿佛是从牙齿缝里面喷出来的一样。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只要能医了眼前疮,心头肉也能补回来。我们人多,死上几十万也不会绝种!”

王廷赞浑身冰凉,看着屋内的几个陕西人,他不再说话,因为他是奉天人,又不是被乾隆安排来辅佐永璇的,随时可以脱身。

而这些陕西人,作为最后投向大虞的汉人,这场彻底埋葬未来麻烦的浩劫,就是他们的投名状。

为大虞解决了西北最麻烦的祸患,他们这些人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王杰这样的肯定会回到新朝做阁老,王垣这样的也有封疆大吏的前途。

。。。。

王杰等人回去署衙商议了,永璇等人还留在总督署衙,这些旗人互相间面面相觑。

他们不是傻子,自然也能感觉出来王杰等汉人的突然疏远。

“哈当阿,咱们还能回草原上去吗?”永璇问着身边的蒙古正黄旗人,陕北延绥镇总兵哈当阿。

哈当阿迟疑了一下,有些话他原本不会说,但现在他可以说,“八郡王,草原上回不去了。

咱们把草原上各部削弱的太狠了,能打的蒙古人基本都跟着满人走了。

就现在草原上那些骑射都不会,天天穿着僧衣念佛,去投靠他们还能有什么未来?

且奴才只能听过衣锦还乡的,没见过落魄了还要去投靠穷亲戚的,现在咱们背后跟着汉人的精兵往草原上跑,不是去遭人白眼嘛。”

永璇被噎的差点没背过气去,但就这还是哈当阿没往狠处说呢,真要这么跑到草原上去,大概率不是遭白眼,而是要被人给卖了。

永璇无奈,又把目光投向了身边的三等承恩公、散佚大臣、军机处行走傅玉。

傅玉可不是一般人,他是福康安的亲伯父,傅恒的亲哥哥,永璇最后才问傅玉,也是这个原因。

富察家在缅甸起就跟现在大虞的莫光中牵扯太深了,以至于现在西安的大部分玉石店,还是傅玉和他儿子明俊在经营。

傅玉也叹息了一声,“八郡王,你要我说,咱们就该投降,咱们本就是大明朝的子民,祖宗靠造反坐了一百年的江山,风光过了,福也享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听到傅玉这么说,永璇在心里骂的咬牙切齿的,而他身边几个绷不住的黄带子,更是直接朝着傅玉大骂。

“你们富察家倒好,别人死社稷,你还阴阳怪气,你们家投了莫光中,照样有官做,咱爷们要投了,还不得被莫光中整死啊!”

“那你们以为跑到草原上就不被整死了?跟着那些教徒混就不会被整死了?”

傅玉仗着辈分,一顿白眼输出,把几个黄带子怼的说不出话来。

“再说了,投降怎么会死呢,路都不指出来了嘛,去伊犁,去伊犁河谷,去巴勒喀什湖,去叶尔羌,去喀什噶尔,去和尔衮(江布尔),去阿里玛图(阿拉木图),哪里去不得。

中原当不了老爷了,就去西域给茴子们当老爷去,这不比被人跟撵狗一样到处撵好得多。”

哈当阿,塞冲阿、穆克登布等一票小字辈听完没有立刻反驳,而是有些迟疑了起来。

此时,乾隆狠狠整治驻京八旗的红利还没吃完,还是有一票十几二十岁的旗人有不错的战斗力。

比如这三位,都能做到上马飞驰,箭如雨下,下马斗格,刀如匹练,枪如龙的。

这骑术战力,打已经开始正规化的大虞骑兵不行,因为大虞也有晋北骑士和淮上骑士,人数还多,耗也把他们耗死了。

但是去打人数只有几十万,还失去了骑射能力,游牧民族竟然靠火绳枪混饭吃的畏兀儿、哈萨克、乌兹别克还是没问题的。

“本王不去,本王不想去,要是去了西域一定会死在那边的,要去你们富察家的去。”

永璇只思考了一秒钟,立刻大脑袋疯狂左摇右摆,他已经吃不了苦,不敢去西域了。

傅玉白了这毫无担当的蠢货一眼,“富察家的当然会去,我已经派人去给福康安去信了,还有我儿子福长安,明祥都会去。

只有咱们愿意去,留在内地的妻儿子女才有好日子过。

就跟成都和北京的其他旗人一样,祖宗犯了事的,都要被判刑,要想过正常好日子,得有亲人去边疆立功赎罪。”

莫子布对旗人的态度,西安旗人也是了解的,他们也知道去西域卫国戍边是旗人唯一的出路了。

但此去西域数万里,太艰难了,而且他们还必须获得汉人的武装和支持,不然光凭弓马娴熟去,还是找死。

讨论再一次卡住了,在陕甘,主要是在西安的旗人,原本有五万多人,后来各地逃来的还有三四万,现在一共有接近十万。

十万人中,能打的丁壮有五六千人。

现在的问题,就是这五六千人丁壮再加七八千健妇,凭什么为其他人牺牲,这需要一个外力,来促使他们做出相互的妥协。

嗯,外力很快就来了,永璇刚刚气呼呼离开大殿,半路就见有旗兵哭嚎着从外面跑了进来。

“八郡王,不好了,不好了,华阴县的新教徒抢夺了咱们发给老教团丁的铳炮,似乎是要闹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9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