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541章 征服东瀛的关键

书名: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3

‘嘿哈,嘿哈!’激昂的训练声,从位于岛津藩鹿儿岛鹤丸城中心位置的造士馆响起,不过声音虽然大,但却没什么人注意。

因为能到岛津藩主的内城鹤丸城来的,大多都是岛津家的武士,而岛津家的武士,基本都会在造士馆进行学习,早就见怪不怪了。

这也是萨摩藩区别于其他藩的一大特色,萨摩的武士从八岁开始,就会进入造士馆等学馆入学,有时候会学习到二十多岁才毕业。

只不过,萨摩藩虽然在穷鬼一堆的德川幕府各大名中,还算是有钱的。

但让藩中的武士这么脱产学习,别说在日本了,就是在中华和英法,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因为在这个生产力相当一般的时代,这种全阶段教育的花费,实在是太高了,而且不见得有什么用,甚至还可以说很危险。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把一个人教育十几年,让他可以拔刀砍人又读书明理、开阔视野之后,总不能让他去乡下种地,或者去城里挑大粪吧。

教育这玩意确实好,是人类发展的最大助推器,但这并不是说你只管教育就就好,而是你把人教出来了,要给他一条路子。

一个对得起他十几年早八晚九辛苦,能让他发挥自身所学的平台。

而萨摩藩,看它这穷逼样就知道,它是肯定没法给造士馆深造出来的武士们,都给一个施展本领平台的。

所以,这鹿儿岛外城和内城鹤丸城能出现这么多造士馆,演武馆、明时馆、医学馆。

完全是因为岛津家第二十五代家主,萨摩藩第八代藩主岛津重豪,纯纯就是个神经病。

这位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兰学大名,所谓的兰学,就是指由荷兰人传入日本的西方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

岛津重豪有相当重的兰学癖,以至于到了一天不研究心里就难受,真正成瘾的那种。

天知道这家伙是怎么回事,难道还真有染上了学习的瘾这么一说?

渐渐的,岛津重豪不满足于自己学,他还让身边人都学,然后他才能找到足够的同好进行交流辩论。

同时,他也是真的觉得,兰学是非常好的学问,想要分享给萨摩藩的上上下下。

于是,在这种真的叫做读书瘾的驱使下,岛津重豪在鹿儿岛城和鹤丸城,开办了大量关于兰学的文武馆,请了大量名师教导,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岛津重豪为了办学,甚至不顾藩主的尊严,亲自到市井中向商人借高利贷。

而同时,被称为朱子学,在日本也叫水户藩学,由明之遗民朱之瑜带来的儒学,也开始飞速在萨摩藩武士阶层传播。

朱之瑜,就是大名鼎鼎的朱舜水。

此人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可以说,他才是真正把儒学传播到日本的人。

1659年,朱舜水从安南求援失败,归来参与了国姓成功的南京之战,战败后,整个明郑集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和挫折。

朱舜水因为会说日语,于是被国姓成功派遣,前往日本向德川将军请援。

只可惜德川幕府这种政体,最怕就是武士阶层往外跑,开了眼界再也不肯安稳受穷,所以他们根本不会支持国姓成功。

甚至朱舜水作为使者到了长崎以后,除了国姓成功的弟弟郑二官田川七左卫门等华人以外,压根没人搭理。

紧接着,就在朱舜水无头苍蝇一般到处求援的时候,传来了国姓成功病故的消息。

这下,别说幕府将军支援,就是长崎的华人,也开始心灰意冷不再积极支持。

朱舜水也几乎绝望,并只能在日本安顿了下来。

同时期,与他一起呆在日本的,还有大量明朝官员和学者,这些人在当时特别是文化上还很落后的日本,简直如同明星,纷纷被各藩大名招募延请。

而朱舜水作为最著名的这个,得到了老乌龟德川家康的孙子,第二代水户藩主德川光圀的推崇和敬爱。

朱舜水于是开始在水户藩讲学,形成了著名的水户藩学。

而朱舜水带来的儒学思想,立刻让文化思想始终处于一片混沌又驳杂的日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当时支持他的水户藩主德川光圀在听了朱舜水对儒学的注解之后,非常自豪的说道:

“日出之国从未被异族统治,天皇万世一系永享荣光,岂非真正的中华之国!”

其中得到朱舜水亲自授课,后来又反对朱舜水之儒学思想,提出自我见解的日本大思想家山鹿素行,最为夸张。

此人反对朱舜水代表的程朱理学,转而推崇汉唐儒学,自创儒学古学派。

这狂生认为,中土大陆的真儒学,自宋开始就已经灭亡,后来皆是假儒,包括他的老师朱舜水也是假儒,提倡日本人学儒,应该直接学孔子。

这.这真是个异数和命数啊!

一个前半生没怎么接触过儒学的日本人,竟然一眼就看出了中土儒学自宋开始,就走向了保守、内卷、瘸腿的小路。

随后,在山鹿素行的推崇下,日本全国兴起了学古儒的狂潮,然后,他们把尊王攘夷的思想,给挖了出来。

你特么的,还真去考古啊,大爷的!

而尊王攘夷的思想,与德川幕府维护统治的要求,又相当契合。

于是,幕府又开始主动赞助山鹿素行,让他把尊王攘夷解释为,(德川家)尊崇天皇(就任征夷大将军,替天皇)攘除外夷,安定国家,实乃武者栋梁,国不可缺。

而得到支持的山鹿素行进一步完整学说,他把士农工商四等级的士,从士大夫理解为捍卫国家、捍卫人伦道德的卫士。

而这些卫士,正是武士阶层。

当农工商有害国家,有悖人伦的时候,武士阶层就必须履行职责,进行惩罚,甚至天诛国贼。

而要确保武士阶层有处罚的能力,武士就要文武并重,能以德服人的时候,就以德服人,如果以德不能服人,那就要以(武)德服人。

山鹿素行认为,不能挟武士之刃,居合服人的,就不配称为武士。

看见了吧,后世所见的日本武士精神,实际上历史很短。

到了朱舜水引路,山鹿素行完成理论建设,德川家以政权在物质上支持后,才形成咱们后世认识的所谓武士道精神。

同时,山鹿素行还认为,中土沦陷,华夷颠倒,日本接受儒学之后,那么中华之华,自然就转移到了日本。

自此在日本,形成了影响后世非常大的日本中华论和日本中心论。

这一套理论怎么说呢,不够完美,有点偏狭,但是挺好用,跟后世起点书友认为的儒学,非常相似。

不过这一套理论搞了几十年,就被把它捧起来的德川幕府,狠狠给打压了。

原因在于,德川幕府逐渐安稳之后,无法为下级武士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平台。

这些武士们学了拔刀砍人和以德服人的本领,最后还是只能做一个穷鬼,这让自认为是统治阶层的他们非常不满。

渐渐地,尊王攘夷被解释为:(武士们)尊崇天皇,(替天皇)攘除(僭主窃权)的(征)夷(大将军)。

好家伙,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儒学了,必须要出重拳,甲贺组,杀给给!

于是,在德川幕府的打击下,这一派的尊王攘夷思想只能往西走,来到了幕府控制力最弱的萨摩、长州等藩。

然后,火星撞地球了。

萨摩藩正在岛津重豪的支持下搞兰学,这两股学问一碰撞,产生了一个新的流派,被称为近思录派。

近思录派名字的来源,就是近思录这本书。

此书乃是朱熹与吕祖谦合著而成,理论严密,立意宏大。

其中饱含朱、吕二人对宋朝南迁或者叫北宋灭亡的痛苦反思,将张横渠喊出的横渠四句,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其中朱熹在痛苦反思宋朝南渡,或者叫北宋灭亡后,又对面对北方苦苦支撑,很可能随时支撑不下去的南宋,提出了总结建议。

这其实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儒学反思和集大成之作,朱熹甚至在与吕祖谦谈论时,隐晦表达了对南宋王朝未来,以及其代表的汉人前途之悲观。

而这本书,到了明代,儒家文人们看到朱洪武的势不可挡之后,并未真正去领会意思,反而束之高阁,继续开始沿袭并发扬两宋儒家的究极保守形态。

但这本书,在不断遭受荷兰、英国、法国挑衅甚至意图进攻的萨摩藩,起到了极大作用。

深深忧虑的萨摩藩士,把这当成了救命的稻草,在两股力量冲刷下,诞生了融合修齐治平和横渠四句的忧国忧民西南倒幕武士阶层。

至此,真正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武士道精神,方才形成。

最终,他们在西方世界制霸全球的背景下,奇迹般挽救了日本。

这真是命数,汉人自己痛苦的总结,与明之遗民的反思,加上汉唐先秦古儒的思想碰撞,竟然被一群日本人吸收并发扬了。

当然,倭人有一种特性,那就是他们能很熟练的把好的东西,统统玩成极端的,能要了自己命的玩意。

当明治维新的豪杰们大多逝去之后,倭人立刻就把武士道精神,玩成了瞎几把愚忠,玩成了喊着天牢黑卡就上去玩命的愚蠢怪胎,最后成功把自己玩死了

郑锦水就正徜徉在鹤丸城的大街上,并大摇大摆的进入了人声鼎沸的造士馆,

今年三十岁的郑锦水,从来胆子都是这么大。

十四岁时,父亲为了保护郑锦水在洛坤被当地乱民杀害,他跟了前来营救的皇帝。

从此之后,郑锦水就一直被皇帝带在身边,当做自己儿子来教养。

关系之亲密,就连如今被闽粤勋臣戏称为大佬森的皇长子阿森,都是直接称呼他为兄长的。

关系这么亲密,还相当于半个宗室,郑锦水自然知道倭国对于皇帝和帝国的重要性。

收服了倭国,至少增加五百万可以当牛做马扔到南洋的农奴,这对于现阶段南洋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

有了稳定的牛马来源,华人贵族富豪们,才会不断往南洋砸钱去拓殖。

同时,锦衣卫光是今年一年,就抓了三十多个企图从印度把黑阿三偷运到南洋的蛇头组织。

可以预想的未来,因为利润可观,这股风潮会愈演愈烈,光靠堵,是堵不住的,必须要有一个代替品。

那么最好的来源,就是可以当成半农奴使用的高丽和倭国人。

同时,有了这些人,也能让汉儿不为奴的律令得到更好的执行,避免华人把自己同胞当奴隶用。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倭国就在黑潮的边上,从倭国去北美,远比从中土大陆去好省时省力的多,可以作为完美的前哨站。

甚至中华要去北美,那倭国是一定要拿下的。

最后就是消除隐患了,倭国多山,交通不便,看着小,但战略纵深实际上是有的。

而倭国又是人口三千万的大国,还有一定民族意识,如果中华不能收服,一旦被敌人扶持掌控,那就是中华最大的腹心之患。

随时面临一个祸起肘腋之间的隐忧,如果不能降服甚至融合,那唯一的选项,就只剩下了打。

但是一个地形复杂,不与中土接壤,有民族意识,人口三千万,还有外援,可以称为大国的国家,要打,嗯,这得二十年还是三十年?

所以,郑锦水要深入虎穴,来到皇帝秘密嘱托的,最能代表倭国未来的萨摩藩,看看这些小矮子,到底有什么特别的?

在亲眼所见后,甚至与他们交流后,郑锦水才能写出具有针对性的奏章供皇帝参考,以便最重要的文化这方面,完善东瀛列岛的计划。

这章肯定会被说在科普历史了,不喜欢的书友忍忍吧,不把这段历史说清楚,后面文化收揽倭人,就讲不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95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