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539章 德川将军,大的要来力

书名: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3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政治体制,都有一种专属于他的极度堕落模板,或者叫终究保守形态。

比如在中国流行了数千年,以儒家为表象的中央文官制度,在北宋中期失去所有进取动力之后,立刻开始变得保守和内卷。

这种保守不是指社会风气的保守,而是态度的保守。

主要表现在期望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弱化阶层乃至国家的其他方面,从均衡发展变得只注重一个方面,而这一个方面,最利于这个团体永久掌握权力。

这些文官们上架空君王,下把百姓当农奴用,对外能忍就忍,对内谁敢动他们利益,就立刻下死手。

其标榜正人君子,为天下苍生代言,实则只顾自己小团体利益。

国家财政花一分钱他们就要哭嚎打滚,自己穷奢极欲视而不见,偶有两个他们中出来的异类,就会群起而攻之。

所以到了民国反思时期,有人骂清代文人士大夫为散发腐臭的败犬,鲁迅说他们吃人。

而此时的德川幕府,与大陆上的文官集团比起来,不说好多少,那也是一时瑜亮。

倭国的幕府制度走到德川家的时候,同样是这么一副操行。

上架空权力,下把同胞当农奴疯狂压榨,以一副保守的姿态把自己封闭起来,希望就这样享受权力永远到老。

不过,中华和倭国虽然同时到了这样一种极端的保守形态,但双方的日子,还是过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中华来说,在这种形态下,日子还是能过的下去的,毕竟地大物博可不是开玩笑的。

而在倭国,在这个没有现代化育种和现代化肥的时代,这地就是一块真正的荒僻之地。

哪怕就是听起来很富庶的关东平原,实际上也是一块年均气温低,夏季平均二十四五度,冬季平均零度左右,并不怎么适应农作物生长的地方。

加上关东平原这狗地方还容易发大水,海拔低海水又容易倒灌,然后土壤呈高度酸性,要素集齐了简直。

历史上德川家为了治理这里,那是费老鼻子劲,估计死的民夫尸体都能在东京湾筑一条海堤了。

这有点像什么地方呢,有点像早期的德意志北部那片恐怖的近海低温沼泽,像德国西南符腾堡一带的恐怖黑森林。

而地理环境这么恶劣了,首先面临的就是吃不饱饭的问题,所以历史上的倭国才一直人口不多,日子难过,大多数时候还不如半岛上的朝鲜。

至少朝鲜还有清川江、大同江、汉江、洛东江四条河冲出来的,气候适宜的近海三角洲呢。

而且你说生产力和土壤差就算了,德川幕府还爱折腾。

德川幕府的开幕老祖老乌龟德川家康,这位爷,那是真的把乌龟的特性,把苟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

他不像以前,试图用武力压制其他大名,而是选择苟在江户,用经济搞穷其他大名。

他弄出来的参勤交代等一系列制度,成功把全日本所有大名的财政都弄崩溃了。

然后德川家又为了维持江户的地位和排场,以及在京都的奢靡,把自己的财政也弄崩溃了。

到了此时,倭国上下全部是一群可悲的穷光蛋,一个比一个穷。

“魏君,首座正在殿内等候,请注意自己的仪态,千万不要失礼。”

江户城,德川将军居住的本丸御殿中。

听到身边小姓的提醒,已经一副日本人打扮,除了发髻还是中国式的魏永和,颇为郑重的点头答应。

但实际上,他心里颇为不屑,小小倭国,矮小的人和矮小的宫殿,派头却比中华中土还大。

魏永和是唐人,但却是祖上四代都出生在长崎的唐人。

原来他们魏家,本是福建永清人,一百多年前大明天崩,特别是郑芝龙降清之后。

魏永和的六世祖魏之琰不愿剃发易服,加上他一直在从事日本到安南,确切的说是长崎到会安的贸易。

于是干脆带上家人,变卖祖产,离开故乡直接驾船跑到了日本。

此后,魏之琰和他的子孙,继续从事这条贸易线,并且得到了德川幕府长崎奉行的支持,是少数能从日本出海进行贸易的海商之一。

魏之琰甚至亲自到会安居住了数年,娶了一个在安南的潮州女子为妾,在会安也留下了一支人。

这样的家族,天然就是我莫皇帝的同路人。

魏之琰留在会安的后人魏永清,在莫子布起事的时候,就派了两百会安倭人充做士兵,其后又不断下注。

虽然此后,魏永清判断有所失误,没来得及下重注搏一个勋臣身份,但也还算混的可以。

这会安的小支魏家起来了,长崎嫡脉络的魏家,自然也要跟进。

穿过几间矮小的房屋,便来到了本丸御殿白书院的帝鉴之间,这里算是德川将军在江户城御殿的重要场所了。

之所以叫帝鉴之间,是因为这个规模还算比较大的殿,在各个日式榻榻米房间的隔断,也就是那种可以用推拉来关闭的纸门上,绘了许多唐朝皇帝的御绘像,以及他们出游、出猎的图画。

嗯,要是莫子布看到,又得骂一句狼子野心了。

因为这些唐朝皇帝的御绘像和游猎图,是在甲申之后加上去的,其意图嘛,自然不言而喻。

在没有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上层文化再怎么挣扎,也逃不过中华的华夷之辩,哪怕他们后世放弃华夷之辩搞的脱亚入欧,实际上也是失败了的。

所以,在这帝鉴之间的推拉门,日本人称之为障子的上面,画满唐朝皇帝,以及倭国在这前后,又开始陡然兴起的唐风,还有德川将军看似非常大度的收留了许多明之遗民。

其道理,就跟李氏朝鲜坚持用崇祯年号,越南阮惠想做陈国峻再做赵佗甚至做陈霸先,道理都是一样的。

都是在用华夷之辩,认为满清以夷治夏,中土华夷颠倒,不是狄夷入华夏而华夏之,而是华被夷给灭了。

而他们这些,承接了中华文明的所谓半岛小中华,天南小中华,东瀛唐土等等,就承接了华的道统,以夷变华了。

这次召见魏永和的,乃是征夷大将军德川家治的老中田沼意次。

所谓老中,可以理解为德川幕府的幕僚长,当然,原本幕府老中之上,还有一个大老,这才是真正的幕僚长。

不过由于大老这个职位权势太大,有资格担任的人也威望太高,有些喧宾夺主之嫌,所以在日本正德四年(1714)当时的大老井伊直该退隐后,就没有再任命。

田沼意次看了一眼跪坐在他面前的魏永和,露出一贯倭人的招牌假笑,带着一丝倨傲的点了点头。

“中土大虞皇帝重拾山河的事迹,本首座早已闻名,如雷贯耳,确是一代人杰。”

这田沼意次出身并不高,但很得将军德川家治的宠信,因此可以在将军的白书院中,召见一个在此时日本地位并不高的商人。

而这家伙,也很有意思,在一贯重农抑商的日本,他为了解决幕府的财政问题,竟然反其道而行之,来了个重商主义。

搞出了一系列铜座专卖制和一系列刺激商品经济的制度。

比如加大力度开发矿山,加大对外贸易出口裱物,也就是日本传统的干海参、干鲍、鱼翅这老三样等等的猛药政策。

嗯,怎么说呢,短时间确实解决了一些幕府的财政问题。

至少将军德川家治的吃穿用度档次上去了,赏赐下面的侧用人、奏者番、小姓等身边人大方了许多。

甲贺百人铁炮组的铁炮终于用上了新的,偶尔也舍得让他们开火听个响了。

但留下的问题,那就太严重了,就日本这生产力和土地质量,以及更重要的幕府制度和官吏素质,搞重商,鼓励商品流通,跟直接抢劫没什么区别。

于是,田沼意次在上面收钱,下面跟幕府关系好的大豪商,就到处囤积居奇,低买高卖,甚至欺行霸市,垄断市场。

幕府将军是拿到钱了,可下面从最底层的百姓到几百石甚至几千石的武士阶层,那就遭了老罪了。

这很有一种穿越者跑到古代,发现国家混乱割据严重,朝廷经济濒临崩溃,然后不顾生产力玩商品经济,大大收商税的美。

也有一种米莱在阿根廷玩无形大手的哈耶克之美。

不过这一切,跟魏永和无关,阿不,跟他有关,他希望倭国越乱越好,那么他这样有后强力后盾的人,才有更多的浑水可以摸鱼。

不过虽然双方关系是互相需要的,但老中田沼意次的话,魏永和没有接口,而是很奇怪的看了这个只有一米五左右,还跪坐在榻榻米上,看起来跟一只穿了衣袍猕猴一样的家伙一眼。

你什么身份,什么档次,哪来的勇气以边荒小国臣子的身份,品评中土皇帝,你配吗?

田沼意次见魏永和奇怪的看着他,也知道自己失言了,于是立刻用一把日式团扇挡住自己脸,然后饮了一口热茶,把这尴尬给遮掩过去了。

“今年我日出之国与中土上国的贸易量又增加了不少,相国十分满意,希望魏君能通报复兴商社,把明年的贸易金额也定下来,如此幕府才能知道如何规划。”

此时日本对外交往,特别是与中国交往的时候,是不会称呼德川将军为征夷大将军的。

因为按照法理,你倭国就是夷,哪有夷人还要征夷的?而且德川将军这种僭主,说出去并不好听。

所以与中原朝廷交往的时候,幕府往往用倭国朝廷内,名义上由天皇封的官职。

所谓的相国就是指这一代的幕府将军德川家治,来源于他在朝廷中任职正二位内大臣,倭国唐名称为内相国。

魏永和知道为什么田沼意次这么着急,因为这几年不知道怎么的,天气越来越干旱,冬天还冷,粮食产量常年走低。

而且田沼意次还突发奇想,他想把江户附近的印蟠沼和手贺沼的水放干,开发成农田的神操作,又遭遇了重大失败。

这两沼泽位于后世千叶县我孙子市附近,不过此时的面积非常大,可不是后世那两小湖泊。

田沼意次为了把这两大泽开发出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持续了快二十年,但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让幕府背上了极重的财政负担。

而此时的日本,虽然有各种金小判、银判作为货币,但主要的税收和等价物还是稻米。

所以田沼意次在与复兴公司的贸易中获得好处之后,就起了小心思。

他想利用日本国内米贱银高的特点,反向通过贸易从大虞获得白银,再把这些白银折算成米,用来填补财政上的巨大空缺。

这真是倒反天罡了,历来日本都是将银矿出口,用来换取中国货物,以至于出口多了自己都不够用的,还真没听过反向引入白银的。

嗯,也不是不想,而是日本几乎所有的物产,都要用来换中土产的各种急需品,他们没资格反向引入白银。

但在莫子布这,那是相当可以的。

“当然没问题,不过商社大佬,皇帝近臣郑公锦水,托在下带了个话,郑公建议首座阁下直接用大虞的银元。”说着,魏永和递上了六七枚大虞银元。

田沼意次接过来一看,果然制作精良,花纹十分精美,还有十两银元、五两银元、一两银元、五钱、一钱等等面额,用起来也应该很方便。

不过,好像不太足称。

“当然,大虞的银元是按照库平七钱三分来造的,对于泰西夷人,皇帝陛下自然是按照一两银强行兑换。

不过日出之国的文华源自中华,咱们算是自己人,皇帝陛下愿意就首座阁下兑换的银元,按照八钱三分来算,中土只收大相国一成七的锻造、损耗和运输费用。”

田沼意次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一来,又能多出一成七的收入。

不过他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学着汉人的样子,朝右上方拱了拱手。

“中土皇帝仁德,外邦感激不尽,不过小邦穷苦困顿,还请魏君与郑公言语几句,请他奏明光中陛下,请再让一点吧。”

魏永和一听,这是讨价还价啊,那生意就是成了。

他见田沼意次态度没有那么高高在上了,于是故作沉吟,显得很是为难的说道:

“此事事关重大,哪怕就是让一分,也是天大的利润,空口白牙,小人也不好去分说。”

“你有什么要求,但说无妨。”田沼意次抬了抬手,示意魏永和直说。

魏永和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稍微把头靠近了田沼意次一点!

“光中皇帝确实仁德,但也离不开复兴商社大老郑公的进言,如今他要开发台湾岛,颇缺粮食,还请首座继续行点方便。”

田沼意次脸上听完,脸上阴晴不定,因为他有些搞不清楚,这位天子近臣,复兴商社的大老郑锦水,是要干什么?

这两年多来,复兴商社一直在溢价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收购日本的铜、硫磺、硝土、裱物、生丝、中药材等。

这些玩意,除了铜以外,中土都不少,用得着到倭国高价收购吗?

收购了,他又卖得出去吗,就算卖出去了,还能有利润吗?

按说,能做皇帝近臣的,应该不是傻子,可他们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呢?

或许,就是为了让大虞的银元进入日出之国,来赚这一成七的铸币钱?

田沼意次确实是不理解,不过,有钱不赚王八蛋,这些年中土的高价收购,让幕府和一些跟幕府关系密切的大豪商,都赚的盆满钵满。

现在光是田沼意次知道的,下面幕府辖地和各藩都把大量稻田改成了桑田、药材田。

大量沿海农夫把地都荒废了出海去弄裱物,但仍然不能满足中华的胃口。

钱太好赚了,每个人都喜笑颜开。

难道他们是想以此拿捏日出之国臣服,要是不听话,就不跟我们做生意了。

这.这不就是朝贡的加强版吗?

这是日出之国求之不得的好事啊!

当然,也有人提醒田沼意次,这样下去,日本自己的粮食会不够吃的。

但是,田沼意次在财政上的窟窿太大了,他根本不敢放弃这个重大财源。

粮食不够吃,不过出点乱子,要是财政窟窿堵不住,搞不好哪天某个旗本,就会把他捅死在这白书院的松之廊下了。

要知道,赤穗事件中,赤穗藩藩主浅野内匠头在这在刀捅吉良义央大腿的事,但现在还被人津津乐道呢。

这江户城,到处是有资格带刀的武士和旗本,杀个人不要太轻松。

再说了,江户幕府的首任大将军家康公就说过,‘使农夫半生不如死,是一种政治的奥妙。’

没粮食吃好办,反正日出之国的人太多了,饿死一些就能解决粮食问题了。

嗯,确实没毛病,但是田沼意次很快就会明白,在日本历史上,天明这个年号的含义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39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