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05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

书名: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3

莫子布和郑信撤退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因为要是把白象王彻底惹怒了,他派个一万多精兵来追,那就麻烦了。

事实上郑信就特别担心缅军追来。

但莫子布不担心,因为目前已经是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的正月底了,白象王现在根本没心思来管他们两。

现在这个时间,那个胆大包天的云贵总督杨应琚,应该已经被逮拿进京,满清排名前三的悍将明瑞,已经在奔赴云贵总督的路上了。

白象王必须趁着这个好时机攻破阿瑜陀耶城,要是等满清大兵到来,那就失去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了。

当然,这些事,莫子布不会对郑信说。

一是他无法说清消息来源。

二是莫子布也只是模模糊糊有个印象,知道满清要发动第三次大规模征讨,但具体的情况他一点也不知道。

所以还是谨慎一点好。

而跟着郑信从后世芭提雅一路向南,莫子布才真正感受到了声望的好处。

当他们两次大破缅军的消息传开的时候。

呃,实际上在暹罗人眼中,是郑信两次大破缅军,莫子布嘛,直接被暹罗人给无视了。

他们自芭提雅向南,只走了二十余里就来了八波人。

全是当地的村老、乡官甚至市镇的坤(约等于子爵),他们带着丁壮,牵着牲畜,抬着米、果、鱼肉等前来加入郑信的阵营。

等走到梭桃邑,原本郑信加莫子布只有两千多人的队伍,直接膨胀到了超过五千人。

随后莫子布把梭桃邑交给了郑信,让郑信得以在这里竖立大旗,招兵买马。

但有个实际问题是,梭桃邑还是太小了,一个只有一百多人的渔村而已,势必不能作为抗击缅人的后勤基地的。

呆在这里,不说别的,连莫子布这一两千人都摆不开,更别郑信现在这一大摊子人了,肯定需要找一个更好的基地。

那么东边四十五公里左右,还开炮轰击过莫子布的罗勇城,就是最好的地盘了。

郑信拖着疲惫的身躯,再一次处理完了政事。

他不敢掉以轻心,于是在从芭提雅到梭桃邑的路上,布置了大量的明哨和暗哨,这样即便缅军来袭,也能迅速得到消息。

而处理完了政务,郑信没有回到自己的屋子,而是直接走到莫子布那边去了。

还未进屋,他便夸张的大叫一声,“子布,快把粿条端上来!”

嗯,我莫大龙头擅长制作潮州粿条这事,已经传遍了军中,但除了郑信,好像也没人能半开玩笑的让莫子布出来做美食了。

其实莫子布做粿条也没什么特别的手艺,只不过潮州粿条中,一般都要放油炸桧,也就是油条。

要做油条,就必要用到面粉,这玩意一般在东南亚,只有缅北的某些山区和安南北部的某些山区有种植。

既然来源如此稀少,市面上的面粉就更少了,郑信等人刚从阿瑜陀耶狼狈奔出,肯定是带不了这种稀罕玩意的。

加上南洋少面粉,那么和面、发酵等技术,一般人也不会。

只有莫子布这个常年在非洲呆着,被逼练就一身好厨艺的人,才会钻研这些东西,毕竟在尼日利亚吃到一顿肉包子,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莫子布也知道郑信要来,毫不客气的说,现在的莫子布对郑信不单是有雪中送炭的功劳,还有救命的恩情。

而莫子布付出了这么多,他并未提半点要求。这对于郑信这种人来说,他是非常难受的,所以他一定会来询问莫子布想要什么

果然,两人唏哩呼噜的吃完一大海碗粿条,郑信擦干净嘴,走到了窗边,带着缅怀的语气说道:

“我自幼失怙,是养父节悉把我教养长大。

他最爱的,就是这粿条。我记得他去世的那一晚,还让厨娘煮了一大碗,他边吃边看着我,跟我说;

‘阿信,我走之后,一定还会有王要想着把这个位置,从咱们潮州人手里拿走,能不能守住它,就要靠你了。’”

莫子布知道郑信口中的这个位置是什么意思,那就是阿瑜陀耶王朝已经被华人掌控了一百年的财政大臣这个职位。

“不过事与愿违,我为了能守住这个华人最后的底线,努力学习当好一个商人,一个好的财政官,税官。

但是到了最后,使我走上国家高位的,却是靠行军打仗的能力。”

莫子布走到郑信身边,和他一起看着窗外梭桃邑的海景。

“但殊途同归,世叔虽然没有做上财政大臣,但这个职务,也没有被外人拿去。”

郑信点了点头,却突然做出一副沉痛无比的表情,“财政大臣是属于华人,但是暹罗国却要没了,我断定阿瑜陀耶城撑不过三个月了。”

说完,郑信看着莫子布,倒是毫不掩饰他的欲望。

“阿瑜陀耶城历三十五王,共四百一十六年,按我中华上国来算,立国超三百年的,唯有两周、两汉、两宋而已,连大唐和大明都未超过三百年。

至于夏商,所言神鬼莫测,不可揣度。

其中两周平王东迁之后,形同傀儡。

赵宋得国不正,始终未能一统,高宗南渡偏居一隅,更称臣于胡虏,算不得大朝。

唯有两汉,光武皇帝天纵英才,赖祖宗神灵保佑方得延续。

由此得见,世上就难有三百年不灭之王。

阿瑜陀耶城虽得佛祖庇护,多得了一百年之气运,但如今也气数已尽。子布,我若想做这暹罗王,你看有机会吗?”

不说别的,郑信这种推心置腹,不说假话的坦诚,相处起来还是真挺让人舒服的。

莫子布点了点头,回应道:“自我辈华人祖先元末下南洋以来,迄今已过五百年之数。

其间多少先人曝霜露、斩荆棘,风里来,浪里去。若无我等华人,南洋何以兴盛?

我思昔日,大明时旧港、三宝垄等地华人豪杰今安在哉?

究其原因,乃是始终把自己当做异乡之人。并未发觉这南洋,多少良田、良港、大矿都是我华人开垦的,我们也当是本地人。

家父莫士麟便是有鉴于此,又思神州陆沉,遂把持高棉王之称号,欲给南洋华人建一太平乐土。

但我家是明之遗民,同胞对我等稍有疑虑,高棉国小力弱,又不足为凭。

反观世叔之暹罗,乃是南洋有数大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若能王之,必能庇护全南洋的华人。

世叔若是愿将暹罗建成南洋所有华人的乐土,小侄定当鼎力相助!”

郑信眼中升起了希望的火苗,他轻抚两下胸口,似乎在平复激动的心情,半晌才看着莫子布说道:

“有子布助我,大事可成矣。若是愿意屈就,事成之后,愿裂洛坤以南之土以谢。”

莫子布大为意外,郑信这话的意思肯定不是让他独立建国,但是愿意把洛坤以南,就是现在莫子布算是名义上控制的洛坤、宋卡、高头廊、北大年等府。

也就是后世泰国在马来半岛领土的八成以上封给莫子布,让他做暹罗国内最大的藩臣。

看到莫子布露出了震惊的神情,郑信却知道这是值得的。

从芭提雅一战他是看出来了,莫子布麾下这一千多人战斗力非常强悍,甚至在缅人精锐之上。

估计就算白象王亲临,昆仑山堂也可以跟缅军一换一。

这份战力,与郑信最开始的两千精兵相当。

但郑信的两千精兵已经在阿瑜陀耶之战时,被白象王调动禁军消耗大半了。

他若是想收复阿瑜陀耶,一要等北面大清出手,二肯定要借重莫子布的精兵。

更重要的是,莫子布能在一年多就建立一支如此精锐,证明他是有将才、帅才的。

所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给个大号藩臣不算什么,能拉拢到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莫子布震惊之后,迅速就冷静下来了。

因为郑信没有对他提出的建设全南洋华人乐土给与回应,反而单纯的封官许愿。

这是,唉!

这其实怕他莫子布有更大的企图,抢先用一个超级大,但又不是非常损伤核心的蛋糕砸给莫子布,让他在以后,不能再提出其他要求。

莫子布明白,郑信之所以装聋作哑,是因为他背后的潮州系先一步对郑信进行了巨额投资,郑信本人更是暹罗潮州党的一员。

经过一百多年的把持,暹罗已经是他们潮州人的禁脔。

洛坤以南,已经是郑信能拿出来的最大块蛋糕。

自己要是还有要求,一定会被郑信怀疑动机,毕竟两人的关系,实际上才开始建立,并没有那么牢固。

想明白了这些,在郑信将要怀疑的电光火石间,莫子布拱手做谢。

“还是世叔知我啊!小侄不欲骨肉相残唯有学重耳外奔,能得洛坤以南落脚,自当可为暹罗永世藩臣。”

郑信也大喜,他认为自己终于明白了莫子布的需求了。

这位莫五公子若是不想回河仙行那玄武门之变,出走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莫子布心里,则开始明白,还是他原本的计划好用,必须得成为郑信的女婿,才能用自己人的身份,打入潮州人内部。

现在他们是南洋最大的势力,不争取到相当潮州人的支持,整合南洋华人,就是一句空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28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