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52章 莫氏归乡,粤西风动

书名: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3

雷州府,海康县,东岭村,莫氏祖祠。

这间小小的祖祠附近,汇聚了数万人之多,打着大大莫字的红底黑字旗高高飘扬,鞭炮声几里外都能听得到,光是舞狮、鼓乐的队伍,起码就有几十支。

一路上,全是运送猪羊鸡鸭的队伍,整个海康县的厨子,似乎都汇聚到了此处。

而听到莫氏要在东岭村摆酒,只要来祖祠前说句好话就能入席的消息传开,更多的人还在络绎不绝来的路上。

这一代的莫氏族长莫在德,他特意带了个大帽子把辫子盘在了帽子里面不让他露出来,不断来回走动掩饰心中的激动。

“沈塘镇的宗亲来了没有,他们是大宗,要是大侯爷到了他们还不来,可就要失礼数了。”

“来了,来了,沈塘镇九叔爷昨天就来了。”

“廉州、钦州的宗亲来了没?他们隔着安南近,咱以后要去安南当王族了,可要靠他们开道。”

“也来了,昨日晚些到的,来了足足九十人,不过一路风餐露宿太累,尚在补觉,我这就去叫。”

“琼岛的宗亲呢?特别是千户房的宗亲。”

“来了,正要来拜见叔祖呢。”

莫在德大喜,“好好好,赶紧让宗亲们的长辈都进来,我们好安排接见。”

说罢,莫在德好像想起来什么似的,眼神变得凌厉了起来,“知府和知县那里,怎么说?”

“打点好了,知府一千两,知县五百两,两人脸都笑烂了,还说要帮咱遮掩遮掩。”

所谓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也要看地段,广州府的知府和南海、番禺的知县,自然是有这个能力的,其中南海知县光是规费一年就可以从各商会收到七万两之多。

但粤西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你就别想了,雷州知府一年钻天打洞的想法贪污,也不过就是几千两银子而已。

府县同城的海康知县就更惨了,搞不好还要亏本,所以两人收了钱,还是挺高兴的。

“哼,算他们识趣,不然老子现在就攻下府城,叫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莫在德一脸的得意,似乎他这么个屁民随时能威胁到知府老爷似的。

呃,实际上还真可以,此时的粤西比后世的宗族气氛更重,包括湛江在内的大雷州半岛总共不过六十余万人,以莫、陈、周、蔡四大姓为主。

这四姓又不断联姻,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民系网络。

特别是莫姓,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分布极广,雷州府六十余万人中,姓莫的起码有十一二万。

这些莫氏子弟散布各处,平日里确实不会对官府造成多大的威胁,大不了就是搞出些乡间械斗而已。

但有个前提是,你千万不能让他们中出现一个大家都认可并尊崇的领袖,一旦出现这样的领袖,地方上的麻烦就大了。

而按理说是很难出现这么一个人的,可偏偏莫子布横空出世,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

这就让雷州知府头大无比了,有莫子布在,他一声令下就能动员整个莫氏的族亲,是真的可以冲进雷州府把他给打死的。

所以,那还能怎么办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收钱落袋,再想办法跑路吧。

“高雷廉三府陈氏宗亲,前来拜会!”又是一阵炮响,打着各色陈氏旗帜的队伍从远处迤逦而来。

其实原本陈氏和莫氏不算太亲近,双方村斗打的头破血流的时候可不少,就是陈氏内部,也有客家系,闽南系,土生系等各个分支,不算团结。

但同样的道理,有了莫子布之后,陈氏和莫氏突然就亲近起来了,同时他们陈氏内部也亲近起来了。

只能说,历朝历代严禁地方大户豪强是有道理的,特别在宗族观念相当重的地区,一姓出个豪杰,稍微心思不正,就会变成整个地区的灾难。

莫在德大笑着迎了出去,与陈氏公推的族长亲热的交谈了起来,这两姓能占到整个雷州府快一半的人口,只要他们团结起来,想把他们按下去,就只能从外省调绿营兵来打了。

莫子潢终于登上了故乡的土地,那一瞬间,没来由的,看着人山人海的族亲乡党,他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而汇聚在东岭村的莫氏和陈氏乡亲们看到一身过肩蟒袍,束发戴网巾的莫子潢,以及身后一队身穿鸳鸯战袍头戴朱漆勇字盔,打着红底金日大旗的兵将,也哭声震天。

不少人学着老族长的样子把辫子盘进了帽子里面,脸上带着几分羞愧。

莫子潢捧着一个楠木盒子,盒子上用白帛布挽成花一样系着。

“兄长,老祖母在此,弟尊其遗训,送她老人家回乡,归葬于曾祖老大人坟茔之中。”

莫子潢口中的老祖母,正是河仙开埠之主莫玖的母亲。

当年莫玖下南洋之后,母亲思念他成疾,于是莫玖又冒险派人回家乡,将母亲接待河仙奉养。

莫母百年之后留下遗训,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归葬故乡,与莫玖的父亲莫仕平夫妻死则同穴。

因此为了这个愿望,莫母逝世后,莫玖没有选择土葬而是火葬收集骨灰,然后一直没有下葬。

莫在德虽然快七十了,但按辈分确实是五十岁不到的莫子潢之兄长,谁叫后者这支人又能活生儿育女的时间还晚呢。

莫在德赶紧让一个看上去有些憨厚的男子上前,男子看着莫子潢兜头就是一拜,口称叔祖。

当年莫玖南下时,大陆上还留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这称他为叔祖的憨厚男子,正是莫玖大哥的后人。

随后,莫母的骨灰以舞狮开道,放置到了祠堂中,等个能动土入葬的黄道吉日再合坟。

这就是子孙能干的待遇,莫母这样的女人,在此时也能堂堂正正的进入祠堂中。

莫子潢此后,便进入祠堂祭拜祖先,按照一国之主的待遇,献上猪牛羊三牲,供祖先血食。

祠堂内外的莫氏族人,又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寻常的小门小户,可没有让祖先血食猪牛羊三牲的权力。

莫氏在后世算是绝对的小姓,人口不过两百万上下,但是在粤西,特别是雷州半岛的和海南岛,则是相对的大姓。

这一支莫氏的祖宗,一般都会追溯到号称岭南第一状元的莫宣卿身上。

此君生活在唐宣宗时期,虽然生平事迹被加工太多而显得有些神叨叨的,但无疑确实是岭南莫氏,甚至岭南人的一块招牌。

不但雷州半岛的莫氏和海南岛莫氏奉他为祖宗,越南陈朝状元莫挺之的安南莫氏,也奉他为祖宗。

这么说来,莫登庸自称是莫挺之的子孙,相去也不是太远。

而此时,莫氏主要有三个分支,其一便是莫子布所在的东岭村莫氏,他们祖先是莫宣卿,算是土生莫氏。

其二是沈塘镇的大宗,他们是莆田仙游一代的移民,因祖宗在元代到雷州一带为官,逐渐迁徙而来。

第三支就是海南岛上的莫氏,这一支人也出自莫宣卿,开基之主在宋代到海南岛为官,至南宋末逐渐土司化,成了控制当地黎族人的土官。

元代则受封黎兵千户,成为黎族土司,世袭罔替,至今已经半黎族化,在海南岛黎族中有相当高的威望,是以莫在德方才要专门问琼岛的千户宗族亲来人没有。

而莫子布所在的这一支东岭村小宗更加复杂,他们的祖宗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是元末控制岭南的割据之主何真麾下的千户官。

何真不愿做赵佗,归顺大明后,明太祖觉得何真在当地根基深厚,于是封他为东莞伯,命其搜罗岭南豪杰,得一万零六百多人一起北上。

莫子布的祖宗就在其中,随后他们被安排到南京周边作为卫所军拱卫京师,这也是莫子布最开始以为他们家是安徽人的缘故。

因为他的祖先中,确实有人在安徽出生并长大的,所以虽然不能说祖籍在安徽,但可以说是采石矶,也就是马鞍山人。

但随后,何真奉命协助沐英征云南,何真之子奉命协助征讨安南等,莫氏又随着大军迁了回来,继续回到了祖宗的故地。

这也是莫子布他们家在基本说闽南话的粤西说粤语的原因,因为他们这个莫氏,基本上可以算作岭南土著,唐以前就在岭南生活,是真正广府系老移民,跟随广府系大佬何真讨生活,不是宋元时期从莆田前来的闽南系。

祭拜过祖先过后,外面的宗亲就开始参加宴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莫子潢则进入了宗祠之后,与莫氏,陈氏以及周、蔡等大姓的耆老商议事情。

莫子潢摸了出一个黑檀木盒子,盒子中用红绸布包裹着两支毛笔,莫子潢郑重递给了吴川陈氏的族长。

吴川陈氏,便是陈上川的宗族。

“这是兴唐王世子百日胎发所制的毛笔,大王和王妃托我带来,交予舅家。”

叶小妹还是在与陈家表妹的竞争中落败了下来,原因倒不是她不受莫子布喜爱,而是接连生了两个女儿,实在没法竞争了。

陈家族长一听,激动的脸色潮红,非要下拜来接这两支毛笔,其余陈氏族亲,也个个喜笑颜开。

“大王是咱陈家的外孙,还记得万里之外的舅家,大侯爷你放心,以后只要大王一句话,我们高雷廉三府的舅家子弟,就拿起刀枪跟他干鞑子。”

这些人,这些在粤西极为抱团排外的宗亲,就是当年陈上川能立足的基础,也是莫玖一个十七岁少年,能有上千人跟他南下南洋的原因。

“大王已在安南东都周围,准备好了一百多万亩地,凡陈莫两姓族亲前去,男子给三十亩,女子给十亩。”莫子潢接着说道。

莫子布当然不会把所有的地都分给安南人,而是留了最好的一百三十万亩地,且就在河内周围,灌溉便利,土地肥沃的土地给自己宗亲。

这三十万亩土地准备安置四万人左右,其中丁男至少三万。

有了这么多地,足以支撑这些族亲自己装备火铳、刀枪等,他们就是莫子布用来保障自己安全的最后一道保险。

太好了,大王果然是咱自己人!”各个宗房的长辈们顿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欢呼,是个人都知道,安南东都那边的土地有多肥沃。

“不去女仔,去什么女仔,都去壮丁,各家各户把能打的都统计出来,一人三十亩地呢,让他们去北河娶安南汉女,保卫大王。”

有族老大声的提议到,马上就有长辈也开始附和。

“对,咱自己的女仔留在家,走的人把地给她们,再从粤北、漳泉那边招身强力壮品行好的穷仔过来入赘,这样咱们又能有一批能打的丁壮了。”

“这个办法好,这个办法好!”莫子潢一听,连连点头还真挺有道理的,就该这么办。

反正北河乱了几十年了,女多男少,随便怎么都能娶到老婆,而自己家乡这边,乡里的苦汉子娶妻可难了。

“大侯爷,大王有没说琼岛上的宗亲该怎么办,是现在就起兵赶走鞑子吗?”

黎兵千户来的莫氏宗亲大声问道,不过他不是真要问怎么办,是想问莫子布会给他们什么好处。

因为去河内定居什么的,对于已经半黎族化,成为当地土司的宗亲来说,吸引力有限。

“先不急,请黎兵千户的宗亲为我们招募黎兵做好准备,特别要控制昌化江一带,大王听人说那边有铜铁矿,未来成事了用得上。

至于宗亲们,大王决定咱成事以后,在乐安、崖州、陵水、万州四处设立镇守千户所,让我宗亲永镇此地。”

要搞工业化,石碌铁矿就不可能不找,因为石碌铁矿不但是中国极为罕见的富铁矿,还有昌化江作为水运出海,非常适合开采。

同时,石碌铁矿此时还没被发现,就是石碌这个名字,都是发现后命名的,因此只能让当地族亲先去勘测,找到地方后再开挖。

听着是镇守千户所,但他大概率就是世袭的土官,黎兵千户的宗亲也满意了,大笑着向莫子潢表达对莫子布的效忠之意。

随后莫子潢一共在雷州呆了十几天,拉拢完莫氏和陈氏的宗亲之后,周、蔡等大姓也给了不少东西拉拢。

其间又运了燧发枪九百杆,刀枪两万多把,缴获的北河兵各种甲胄一千套,开始疯狂武装整个粤西的宗亲,为今后拿下两广做准备。

特别是海南岛的宗亲,他们得到了武器之后,回去就能发动黎人跟他们一起闹事,满清在海南岛的驻军根本扛不住他们。

至少来说,未来的石碌铁矿稳了,这将会是北河发展工业的极大助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95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