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84章 继续北伐

书名:汉风烈烈起南洋 作者:人到中年纸老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3

莫子布在河南的调整,一直持续到了农历的三月底,主要就干三件事。

首先,完成河南均田的大框架,不管人均能分多少,还是得分下去。

因为你已经在湖南、湖北这么干了,哪怕河南的地少,也不可能一点都不均。

所以,为了防止因为土地碎片化导致的对抗水旱以及其他自然灾害能力的减弱,从而导致饥荒,莫子布已经下令从南洋来的商船,必须携带米粮北上。

然后用这些米粮在洛阳、开封、许昌等地修建广济仓,一旦发生饥荒就开仓放粮,然后把人口逐步迁移出去。

其次,搅动上下层的权力格局,将原本受益于满清体系的一批官员士绅,替换为新朝到河南后投靠的人群,湖北那一票跑到河南的士绅,通通发配南洋。

最后则是主持开封府周围十五万亩土地的玉米、红薯、土豆强制种植。

虽然耕种这事别说现在,就是后世强推某种作物种植都容易翻车,但莫子布目前却必须要小范围的强制一下。

其意在为这三种相对高产作物的推广打个样,也可以从中让户部新设的农政司以及应天、承天太学农学院的学生参与研究。

等这些人和当地农夫一起熟悉了这三样农作物的种植,才可以尽快摸索总结出具有推广性,相对标准化的种植技术。

“孔家既然已经跳出来了,那就彻底狠狠处理他们。

为首者处死,孔府骨干分别流放南洋和关外,下面跟着姓孔的百姓也拆散各处安置,曲阜百姓按照每人两亩地的标准均田。”

莫子布低声交代着即将出发去山东的锦衣卫指挥使陈旭,这次山东的闹事,其实还就是莫子布故意整出来的。

整个山东除了孔家也没有多少人跳出来闹事,只有一些不知道情况的在跟着摇旗呐喊,但也不敢真上。

所以山东的事,只需要一万镇军差不多就能镇压住,至于细节的定罪和安抚,由内阁和锦衣卫一起出面就行,战斗在其次,关键还是竖立朝廷的威信。

文渊阁大学士钱大昕看着皇帝,他也知道这次的事件,实际上就是皇帝搞出来的。

其厌恶孔家是一方面,作为一读书人,钱大昕也不得不承认,这衍圣公一系确实无耻,谁来都投降就算了,还总想着霸占整个曲阜县。

前次在乾隆手里被剥夺了曲阜县令的世袭权还不知道悔改,现在撞到光中皇帝手里也是活该。

而另一方面,还是皇帝要敲打袁守侗的袁家。

因为若是按照原本的节奏去接收山东,那袁家的获利就太大了。

到时候他们不但是山东巨富,还是山东第一豪绅,不敲打敲打他们,以后恐怕袁家在山东说话比朝廷还好使。

所以,皇帝借题发挥,看似在打孔家的屁股,实际上在敲袁家的脑袋,要他们老实点。

“陛下,孔家的衍圣公爵位就此废黜吗?且衍圣公府邸和孔庙、孔林等没有人照看可不行。

孔府再是腐朽,但从此圣人都没人祭祀,还是过于骇人听闻了!”

钱大昕过来就只提了衍圣公府的事,而不提袁家,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如果袁家这次还识趣,那就好好安抚,未来袁家子弟都会重用。

如果袁家不识趣了,那就是锦衣卫指挥使陈旭去,他不用沾手。

“阁老说的对,不过我中华素来更重文化传递,孔夫子伟大也是他本身,而不是一堆不肖子孙。

所以衍圣公的爵位,是肯定要废除的,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吧,给地一万亩,负责照料孔庙和孔林。

孔府收归朝廷,一部分筹建齐鲁太学,一部分作为皇室行宫,朕自己出内帑维护和修缮。

这个奉祀官从南宗选,选个机灵点的,着工部负责修建奉祀官府邸,品秩比照正二品发放。

奉祀圣人的田亩就以一万亩为上限,永免其赋,但永不许再增加,田产不得拆分。”

“陛下英明!”钱大昕拍了一句马屁,这个处置办法与他想的相差不大。

“另外,你把五经博士孟广均召来,在邹平亚圣故里重建奉祀宫,拨八千亩地,为亚圣奉祀官,品秩比照从二品发放。”莫子布想了想,随后又把孟子给安排上了。

这孔家的衍圣公毕竟存在八百年了,陡然废除,莫子布还是有些担心一部分不知道真相读书人乱想。

且值此时刻,东方面对新时代的文化还没有形成,旧有文化该遵循的,还是得遵循。

不过很快,莫子布又想到孟子他老人家实在不宜举得太高。

因为这位的言论,太他妈超前了,搞的历朝历代都非常不受统治者欢迎,孔子都加到文宣王了,孟子连个亚圣公都被万寿帝君罢黜。

连莫子布都有点怕,这欧洲已经在闹天赋人权要搞大革命了,要是现在他来推崇孟子,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放出来,不是在给自己找麻烦吗。

特别是孟子在万章章句下里面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这玩意对于封建君主来说,简直就是核爆,是大大的反贼。

这中国历来对贵族可比法兰西狂暴的多,莫子布过于推崇孟子的话,恐怕直系子孙后代都要摸不着头脑了。

于是想了想,莫子布又对钱大昕说道:“除了亚圣以外,朕还有意追封王守仁,阁老组织人手议论封号,追封到公爵吧,儒家称号方面,也最好给个圣人。”

嘱咐了钱大昕,莫子布转头又对锦衣卫指挥使陈旭说道:“此外朕还听说王守仁的裔孙王通、王惠父子在会稽居住。

那就起用王通为应天府崇文院院使,王惠入宫为诸皇子伴读。”

崇文院院使就是皇家图书馆副馆长,算是比较合适王阳明子孙的官职。

莫皇帝还是很贼的,为了缓冲废黜衍圣公来的冲击,于是把亚圣孟子捧一捧。

可是亚圣老爷的言论在此时有些太过危险了,于是又把王阳明拉出来再缓冲一下。

吩咐完,莫子布还对周围的文臣们说道:“第一次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诸子百家的智慧,到如今仍然照耀着我们这些后人。

但到了眼前的第二次战国时代,寰宇局势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

所以要求我们的这些后人,特别是儒家门人们,不但要从先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还要推陈出新,做新时代的大儒。

若是我大虞能再出一个王守仁,朕绝不吝啬爵位封赏。”

一众文臣听完,立刻拱手施礼,纷纷表示一定再接再厉,心里对于莫子布废黜衍圣公的小小抗拒,立刻就小了很多。

各个都在心里想着,原来皇帝不是对儒家不满,而是对停步不前,只在故纸堆里找古人之言不满意呀。

。。。。

农历三月二十二,东南信风起,虽然还很微弱,但只要来了,就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迅速开始强大。

于是莫子布立刻开始调集军队北上,先在陆上把满清的军队吸引住,掩护海军直捣黄龙。

三月二十四,莫子布留客家大臣伊朝栋为河南巡抚,陆军准将宋浚为河南提督,自己则亲率四万五千大军从陈桥镇渡过黄河,开始北伐。

此时,从河南向河北进军是非常方便的,因为此时从黄河以北到天津,还存在着一条可供几十上百吨内河大船行驶的河流-卫河。

此河发源于山西的太行山东南侧,到了隋朝开凿属于大运河的永济渠以后,就成了华北平原最重要的河流,没有之一。

卫河自太行山发源,流经后世的新乡、安阳,在河北邯郸的馆陶与漳河合并,再过山东临清与大运河汇合,最后通过天津的海河入海。

历史上卫河最终断航,乃是因为共和国历史上最失败的水利工程,共产主义渠导致。

当时大量黄河水被引入了北岸的新乡、安阳等地,巨量泥沙根本清理不掉,逐渐堵塞卫河,到了1960年以后就无法承担通航的作用了,

但此时卫河还好好的,有了卫河的贯通效果,从黄河北岸打到北京附近简直不要太轻松。

当然,大清监国,乾隆第六子永瑢也是知道卫河之重要的。

于是他在少数几个仅剩的旗人大将建议下,永瑢以镶白旗人,镶红旗蒙古都统,兵部尚书,曾经跟随傅恒入缅作战的伊勒图为主帅。

正白旗人,西安将军复兴。直隶出旗又入旗的汉军正白旗人,正定总兵董国为副将。率八旗兵三万南下。

同时,永瑢又以十方飞升天帝的名义,号召直隶的神兵也南下,去击败邪魔外道建立的大虞朝。

此时,这些神叨叨的家伙与永瑢的利益完全绑定,还是挺上心的。

接到永瑢的命令,各大小教首在三个月内就组织了十余万人浩浩荡荡的南下。

而且你还别说,由于他们在河北拥有不错的群众基础,粮食征调,军队纪律上竟然还说的过去。

虽然肯定不能和兴唐军相比,但比起永瑢手下这下只有三四千老兵,大部分是新兵的所谓八旗兵,还真差不到哪去。

四月初,莫子布亲率兴唐军一路摧枯拉朽攻占黄河北岸的新乡县、卫辉府城汲县,彰德府内黄县等地,四月初五到达漳河与卫河交汇的馆陶县。

驻守馆陶县的清军不敢交战继续后退。

四月初七,兴唐军先锋五千人抵近临清,清军没法再退了,因为临清州是大运河与卫河汇聚的地方。

要是失掉了临清州,兴唐军就可以通过大运河,直接把江南的物资运到临清州,光用钱砸,也能把清军砸趴下。

而此时清军占据着临清州,那么就可以用遍布临清州的白莲教徒封锁大运河,袭击漕船。

临清州中,清军主帅伊勒图自然也是知道临清州不能丢,所以他把最精锐的两千人,放到了距离临清州城西南八公里的马村,并在卫河上布置了大量小船组成水师。

伊勒图企图依靠马村筑起来的壕沟、胸墙和火炮阻挡兴唐军,待到兴唐军师老兵疲,再出来决战。

只不过看着周围所有人都忧心忡忡的样子,伊勒图也没什么好办法,也没法鼓舞人心。

因为满清最能打的这一批人,先是在四次征缅战争中损伤了六千多。

接着又在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战中,没了六七千。

最后则于五年前的北河之战中,两万多八旗兵出征,结果只跑回来了他们这三四千人,基本上全军覆没。

这整个满清的八旗精锐,也就是三万五千人左右,十一年间,前后光是战死、病死者就多达三万多人。

这旗人总共就百来万,能打的基本都死了,完全没法补充。

特别是将帅方面,阿里衮父子、阿桂父子、傅恒、福灵安、明瑞、明亮、观音保、额尔登额、扎拉丰阿、温福、尚维升等等全部战死、病死。

硕果仅存的海兰察投降了大虞,福康安跑去了关外。

其余忠心满清的汉将,比如哈国兴、甘国宝、叶相德、谭五格、许世亨等等也尽数战死。

可以说,在莫子布入广东之前,满清的主力就已经被打垮了,这也是莫子布北伐驱逐满清不紧不慢的重要原因。

若是个汉人王朝,还能有无穷无尽的潜力可以挖掘,但满清这些人死完了,他们就真的完蛋了。

伊勒图对未来十分悲观,现在连他这种水平的都可以作为大军主帅了,还有什么好打的。

无非就在这临清州,殉了祖宗建立的大清国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25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