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1章 配享太庙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洛阳作为都城,主要功能还是作为大魏的行政中心,服务于皇帝和六部九卿这类官署。

封路警戒乃是常事。

前往北宫的道路两旁皆有虎卫警戒,曹睿在重重护卫下驰回北宫。入了书房所在的院中,径直去寻董昭。

听闻有脚步声传来,抬头看到皇帝亲至,董昭和满宠一时间都诧异的站起。

“见过陛下。”董昭察觉到皇帝阴沉的脸色,不免有些疑惑:“陛下今日不是要去太学吗?”

满宠颇有眼色的搬过来一个椅子,曹睿点头坐下,看向董昭说道:“朕方才得到消息,大司马薨了。”

董昭愣了一下,但神态马上就恢复正常,拱手说道:“此事实属意外,但世事无常、乃是定理。国事为重,身体为重,陛下节哀、勿要太过忧伤了。”

满宠也在一旁接话道:“九州万方系于陛下一人,还望陛下保重身体。”

曹睿叹了口气:“两日前、朕初得了大司马病重的消息,当时首要想到的就是安定局势。”

“陈司徒派出去了、河南尹派出去了、侍中也派出去了。董公还说让朕去许昌,朕也都应了。”

“可到了此刻、真听到了丧讯传来的时候,朕心里却觉得那些事情似乎都有些远,哀伤和失落却更多了。”

“方才从太学回来的路上,与大司马昔日相处之景之情仿佛全忆起来了,一直在朕脑子里转。”

曹睿眼眶微红:“朕不欲在太学众臣面前失态,思来想去,也只能到西阁这里、找你们两位聊一聊了。”

董昭也轻叹一声,走到屋内暖炉的边上、端起陶壶,斟了一杯温水放在了皇帝面前。

曹睿看到董昭递水,抿了一口、复又放了下去。

董昭道:“陛下节哀。”

“大司马是国家重臣、也是宗亲重将、陛下的腹心和股肱。”

“如今他不在了,陛下是不是有失去臂助之感?”

“是这样。”曹睿点头:“大司马在时,未觉其异。大司马不在了,朕却不知道谁能替代他。”

“董公建议朕去许昌、去取濡须和江北,不也是这样的想法吗?”

董昭道:“臣是这般想的。不过今日当着陛下的面,臣还有些想进言的话。”

曹睿又抿了一口温水:“董公但说无妨。”

满宠静静起身关上了门,而后回身坐定,未发一语。

董昭道:“以臣来看,大司马对国事最重要之处、乃是他作为有数的宗亲重将。”

“现在大司马不在,诸曹夏侯只有大将军可用,其余诸曹夏侯,或为庸碌之人、或为猪突斗将,难堪大任。”

“而那些更年轻的宗室将领,还没办法担当一方之任。”

曹睿点头:“确是如此。”

董昭道:“陛下在位已有三年。臣观陛下用人,首要以能力为重、其次最好还要有些私谊。”

“要么宗亲,有亲缘连结。要么亲旧,有私谊相知。”

“若是一条都不占,陛下是不愿意用的。”

曹睿轻叹一声:“董公天下智者,三两句就将朕的心思说透了。”

“刘晔、陈矫、黄权这些人,无一不是朕在侍中任上发出去的。四方镇守将领,也多是朕在大战中观察过的。”

董昭点头:“陛下这是圣君气象。可陛下是圣君,天下却非人人都是与陛下有私谊的能臣。”

“天下官员武将不知凡几,哪能人人都与陛下有私谊呢?太学刚毕业了三期学子,武学也只毕业一期。”

曹睿反问:“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朕为皇帝,时间也要一年一年的过,总不能一年做完十年的事情。”

“说实在的,除了大司马、朕并不想将东南十万兵托付给他人。这也是朕答应董公提议、要亲往许昌寿春的原因。”

董昭道:“臣或许能解陛下烦忧。”

曹睿皱着的眉头舒展了些:“董公快说吧,朕等的就是你这些话。”

董昭说道:“臣有三策,请陛下准臣一一在君前陈述。”

曹睿道:“准!”

董昭拱手:“其一,依照如今荆州、扬州现状,将都督制改为监军制。”

“都督总揽一方军事重权,而监军却只有监察巡视、防守时指挥之权。在监军辖区之内,各将领兵互不统属,无上下级之分。”

“大司马、大将军,以及昔日的夏侯伯仁,这些人都是与先帝同吃同住、一同长大的。”

“先帝可以用都督,只不过是一时之政。适合先帝、却并未适合陛下。”

曹睿若有所思的微微颔首。

董昭道:“都督与监军相比,如同州牧与刺史一般。都督权重、监军权轻。州牧权重、刺史权轻。”

“都督如同一方诸侯,监军为天子使节。”

满宠在旁轻声说道:“若是监军成了定制,那每逢大战,朝廷或者陛下不是还要亲赴前线?”

曹睿侧脸看向满宠:“为了国事,朕当然可以不辞辛劳。更何况,吴、蜀两国还没强到能将外军全灭的程度。”

满宠尴尬一笑:“是臣失言了。”

“无妨。”曹睿看向董昭:“董公还有两策呢?”

董昭道:“其二,宗室外戚虽才能不足,但对曹氏、对陛下的忠心却是可取的。若为长久计,陛下应改先帝对宗亲的苛制。”

“该用的,就用一用。那些没能力的宗亲,就请些士人辅佐教导。”

“恕臣直言,陛下乃先帝嫡子、武帝嫡孙,又正值青春、威望高隆,实在不用提防太多。”

曹睿没有表态:“朕知道了,还有第三策呢?”

董昭顿了一顿,说道:“第三策,是为陛下收拢天下臣子之心。”

“大魏立国不到十年,若使天下臣子皆心向魏室,则必须要有些归心之举。”

“请陛下下旨,令太庙配祀大魏建国有功之臣。若如此,天下臣子为求身后万世之名,定当对陛下、对魏室尽心尽力!”

曹睿听到此语有些意外:“配享太庙吗?此前没有这般制度?”

董昭也有点搞不清楚皇帝的意思:“汉时并无如此制度,只有葬于皇陵之侧的旧例。”

似乎为了怕皇帝误会,董昭解释道:“禀陛下,臣只是想起商朝伊尹之事,因此提议。并无过份拔高臣子的意思。”

曹睿道:“朕知道董公是好意,配享太庙这一事、朕也完全能够理解。”

“方才董公说的三策,三策朕都应了。”

“如今赵俨在荆州、陈群在扬州,监军制已经事实存在。只需维持现状,不必再在朝堂上大肆宣称了。”

董昭拱手:“陛下圣明。”

这种更改都督制度的事情,悄悄来做就好了。若是借曹休之死、而大张旗鼓的推行起来,不仅远在陈仓的曹真会有想法,天下之人也会心有疑虑的。

曹睿继续道:“至于董公说的第二策,朕这几年已经给近支宗亲解了束缚。”

“如雍丘王这般有文采的,能在崇文观负责文学之事。可大多数人还是平庸之辈。”

“若一定要用这些人,朕倒是觉得还是外戚用起来方便些。太皇太后的卞氏、文昭皇后的甄氏、还有朕后宫众女的家族,都可以用一用。”

“外戚嘛,当用则用、不当用罢黜也没关系,左右都是朕一人之语。但是用宗室就没这么自如了。”

董昭拱手:“是臣考虑的浅了。”

曹睿道:“不过董公给朕提了个醒。从今年的第四期太学起,将各地册封宗室、年龄适合的,朕都要给他们扔到太学里去。”

“若有真金,朕一定要用。倘若难堪大用,朕也不会勉强。”

满宠接话道:“陛下圣明。太学第四期明日就要开学,是不是要快些下诏、通知各地?”

曹睿点头:“满将军现在遣人将宗正给朕唤过来。朕亲与他说。”

“遵旨。”满宠领旨后向外走去。

虽说曹睿并非有意支开满宠,但客观上却达到了这一效果。

曹睿开口问道:“配享太庙,董公以为谁有资格?该如何选拔?”

董昭笑道:“臣今年七旬多了,眼看也没几年活头,如果陛下恩准,臣倒是想向陛下讨这么一个位子。”

如董昭所言,他现在的确年老,说这种话也没有什么忌讳。

董昭都不忌讳,曹睿也丝毫没有犹豫:“董公,你我君臣相知。若真到了那么一日,一定不会少了董公的位子的。”

董昭起身拜谢,却被曹睿伸手拦住了:“董公别急,朕方才所问、董公还没答呢。”

董昭从容答道:“该选哪些人、不该选哪些人,臣并不该与陛下在私下进言。”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非大功无以配享太庙。大魏开国日短,许多大臣的后代还居显职。而且三公九卿、尚书台、枢密院,肯定各自有各自的想法。”

“臣倒是觉得,不妨陛下定一个员额出来,让朝中臣子各自去议、各自去争夺,这样才显得配享太庙的价值。”

曹睿笑道:“董公智计百出,该定多少合适?”

董昭也笑出声来:“陛下不妨今年设立一批少的、明年再设立一批多的。”

曹睿微微摇头赞叹,笑而不语。(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97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