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7章 堪当大用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一时间,姜维只能叹息道:“天下哪里没有马遵这种太守呢?不过你我都是奋发有为之人,断然是不能和他一般的!”

“子脩,你可愿入太学?当今陛下极贤,我虽位卑言轻,但想来保举你这个贤能之才入太学读书、还是能成的!”

上官齐知道自己这位好友见识、能力、气度皆比自己强。避而不谈也肯定有他的原因。

但又有哪个年轻人不渴望上进呢?

有姜维活生生的坐在自己身侧,上官齐自然知晓太学乃是当下做官的坦途、甚至比昔日的孝廉还要更强几分的!

“伯约,我实在不知如何谢你!我从未想过我这般寒门之人,也能入得了太学、到洛阳去……”

“切莫这般说。”姜维赶忙拦道:“你此番立功,亦是前途广大!我也不过是从身后推你一下罢了。”

“子脩,我长你半岁,不如你我二人就此结为兄弟可好?”

“极好,极好!”上官齐面露喜色,但转瞬便笑道:“你我还在烫脚,待烫脚后再说!”

“哈哈哈哈。”姜维也一并笑道:“待明日睡醒后再说!夜深了无处去寻香案。”

两人尽皆开颜。

翌日清早,姜维与上官齐二人在居所寻到香案,禀告上天后结为异姓兄弟。

匆匆礼毕之后,姜维便去县衙中当值去了。

“启禀陛下,雍丘王请见。”姜维站在门口拱手禀报。

“让他来吧。”曹睿吩咐道:“伯约,待雍丘王走后,将这几份文书交给杨侍中,让他稍后来朕这里。”

“遵旨。”姜维快步上前,将皇帝伸手推出的几份文书整理后放在侧面的小几上,后退几步后转身走出去唤曹植。

看着走进堂内的曹植,曹睿笑着问道:“皇叔这是要给朕看檄文吗?”

曹植出言应道:“陛下所言甚是,前日陛下指出的几个不妥之处,臣已经修正完毕,现今将全篇呈给陛下。”

曹植将檄文向上捧在手心,欲要上前递给皇帝。

曹睿笑着摆手道:“皇叔雄文,朕前日早已见识过了。来,伯约,替朕读一读!”

“遵旨!”姜维将曹植手中的檄文接过,认真打开后看了几眼,随后两眼一亮。

姜维清了清嗓子,朗声读道:“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

“今主上圣德钦明,绍隆前绪……”

“悼彼巴蜀,独为匪民,愍此百姓,劳役未已。是以命授六师,龚行天罚……”

“……今将以谋谟为剑戟,以策略为旌旗,师徒不扰,藉力天师。下礨成雷,榛残木碎。干戈所拂,则何虏不崩;金鼓一骇,则何城不登。”

“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虽欲悔之,亦无及已。其详择利害,自求多福,各具宣布,咸使闻知。”

曹植的文才不必说,行文极顺,抑扬顿挫间劝说蜀地顺应天理,确为一篇雄文。

曹睿笑道:“皇叔此文,可抵一万兵马!”

本来是想说十万的,但曹睿想了一想,觉得还是不要给曹植这般夸大为好。

听闻皇帝口中说出可抵一万兵马,曹植瞬间也愣了一下。但曹植很快就反应过来,当今陛下并不常说这种虚言,以‘一万’之数称赞,已然算是极好的赞美了!

曹植拱手说道:“臣能作此文,皆赖陛下鸿福。若无陛下点拨,万万是做不出来的。些许微末之功,又何足挂齿?”

见曹植的官话说得越来越客套了,曹睿摇头笑道:“皇叔莫要和朝臣学坏了。你是朕的亲族,该怎么说便怎么说,知晓了吗?”

“皇叔此文,明日祭天之时,由你亲自替朕当众读出来!以示朕教化军旅、昭显大魏必胜之理!”

“臣知晓了。”曹植拱手说道:“若无其余事情,臣这就告退了。”

“皇叔且慢。”曹睿缓缓说道:“朕倒是有一个问题要与皇叔请教。”

曹植略带惊讶的抬头看向皇帝,说道:“陛下有何事要问臣?臣定知无不言。”

“是这样。”曹睿停了几瞬,随即说道:“昨日朕与大臣们谈及羌人。若朕想将让羌人归心、服于王化,有没有什么制度之外的办法?”

“羌人?”曹植纳闷道:“陛下是想让羌人归心、与汉人逐渐合流吗?”

“正是如此。”曹睿点头。

想了几瞬后,曹植便笑着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乃水滴石穿之功,非一日所能成。但若陛下想做,臣倒是有几个极快的法子拿来用一用的。”

“皇叔说来,莫要藏着掖着了。”曹睿催促道。

曹植拱手道:“羌人虽与鲜卑、匈奴、乌桓这些族类不同,但毕竟也是异族夷狄,还需以利诱之、以情惑之。”

“以利诱之的话,当以租税纳粮为条件,驱使羌人做事。”

“有利可图,那可以做的事情就多了。臣以为无非是正衣冠、改汉姓罢了。”

曹睿略带惊喜的感慨道:“皇叔说得极好!一下子就说到点子上了!”

“羌人素来仰慕汉人文华,给同一种落里的羌人赐不同之姓,假以时日自然就能将其瓦解分化。”

“若能奖赏愿穿汉人衣冠的羌人,或者将汉人衣着赐给顺从的种落,也能渐渐使其归心!”

“正是如此,臣只是大略有个想法,陛下说的乃是可以直接执行的细则、更为高明。”曹植答道。

“你看看你,朕告诉你不要客套,怎么还是这般。”曹睿沉默几瞬,随后看向曹植:“若皇叔所说之事当真能成,朕也是要给皇叔赏赐的。”

曹植拱手说道:“这皆是臣分内之事。”

看到了门外杨阜的身影后,曹睿出言说道:“皇叔且去吧。明日由你来读檄文,莫要忘了。”

“遵旨,臣告退。”曹植缓缓走出了堂中。

杨阜与曹植擦肩而过,却并未用正眼看曹植一下。

“臣拜见陛下,不知陛下唤臣来有何事吩咐?”杨阜拱手问道。

“朕有两件事要与杨卿商议一下。”曹睿直接说道:“第一件事,明日祭天之事由卿来主持礼仪。”

“祭台、礼仪等事,朕已经吩咐郭淮去做了。朕用卿为侍中,从根子来说就是让卿在雍凉之事上助朕。”

“朕明日不用大将军、不用司空,而用卿来主持,卿可愿为?”

杨阜仿佛一刻都没思索一般,直接行礼答道:“陛下所命,臣万死不辞!”

曹睿满意的点了点头。

四名侍中之中,随着刘晔离任、王肃补上,辛毗身上负责的琐事也渐渐多了起来。

唯有杨阜充当了辛毗昔日‘谏臣’的角色,历来在自己身边能于直言、敢于谏言纠错、勇于任事。

皇帝出巡本乡,让他这个本乡之人主持祭礼,也算是一种另类的褒扬。

曹睿并不迟疑,接着出言问道:“昨日你们走后,朕在后来又想了许多军事上的事情。”

“原本的雍凉二州,即将分为雍州、凉州、秦州三州,张郃的雍凉都督又该如何变动?”

“朕也不瞒杨卿。让张郃一人督三州军事,此前并无先例,朕也不欲让张郃如此权重!”

曹睿明白,自己身边司马懿、陈矫这种臣子,大政方针问他们没有问题,但这种敏感的人事任免,曹睿本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杨阜。

杨阜难得沉默了几瞬,随即说道:“若陛下想到这里,臣以为至少此番作战要拿下武都一郡!阴平倒是其次了。”

“此话怎讲?”曹睿问道。

“这个军略乃是此前就明确了的。”杨阜解释道:“若蜀军从汉中北出,要么是入关中,要么是向西经武都郡。”

“从武都郡出发有两个方向,其一是沿西汉水至祁山、其二是沿故道水至陈仓。而整个雍凉的关键之地,其实就是这两条道路了。”

“若陛下此番作战取得武都,那么以武都一郡,可控蜀军两条通路!这也就意味着,督秦州一州的军事,几乎就能与昔日督雍凉军事相提并论。”

曹睿缓缓说道:“那雍州岂不是就如豫州一般了?在数条道路皆不通的前提下,防守任务变得如豫州一般容易,必要之时向秦州送兵送粮就可以了?”

杨阜咬牙道:“臣不敢作定论,但单从军事上来看,如此似乎可行。”

“朕知晓了。”曹睿缓缓说道:“待过了年节,后续路上的中军赶来,朕就要下令进军了。”

“说实话,朕对郭淮此番的作为还是有些不满意的。虽说替大魏守住了上邽,但他这般功劳是作为领兵将领,而非一州刺史的功绩。”

“陛下有意要将郭淮转任?”杨阜诧异道。

“不错。”曹睿点了点头:“如你方才所说,既陇右和武都的防御更重、张郃也应该亲身居此,那郭淮在此处就派不上多大用场了。”

“让郭淮在关中做个领兵的将军,在朝中调人过来专任民事,岂不更为妥当?”

杨阜重重吸了口气,随即拱手言道:“臣以为这些事情,最好还是战后再论,当今之时还是应该在军事上先有进展。”

曹睿盯着杨阜看了半晌:“杨卿说得也是。你且替朕多多盯着郭淮,帮朕看看他是否堪当大用。”

“臣知晓了。”杨阜拱手说道。(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1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