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92章 坐而论道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毌丘俭递出手中书信之时,在场三人都愣了几瞬。

曹睿瞳孔微张,迅速在脑海中查找起了王朗的年龄。

去年请王朗去邺城的时候,曹睿大约问过一嘴,彼时王朗说他自己已经七十有二了。

在古稀之年病逝算不得什么怪事。所谓三公,就是年高德劭的代名词。三公死在任上,在过去的上百年里已经成了常例。

可旁边还有一个王肃呢!王司徒可是他亲爹!

曹睿恍然一般,明白了毌丘俭为何朝着王肃拜了一拜。

传达丧讯,理应如此。

“王卿,还请节哀。”

曹睿转身看向王肃,出言安抚起来。同时伸出了右手,毌丘俭知趣的向前半步,将文书递了上来。

王肃一言不发,也没回应皇帝的话,就这样直愣愣的坐在马上。

至亲离世,人的第一反应往往并不是悲伤,而是由于难以置信、带来的短暂宕机。

王肃显然就是这样。

曹睿大略看了眼卫臻的亲笔文书,叹了口气,将书信递给王肃。王肃这才缓过神来,伸手接了过来,然后无声的泪流满面。

司马懿也一脸哀戚的劝道:“子雍节哀顺变吧,王公薨年七十有三,已是高寿。”

王肃还是没有说话,翻身下了马后,先是朝着传来丧讯的毌丘俭回拜了一拜,而后流着泪朝着皇帝拱手道:

“陛下,待班师回朝后,臣自请丁忧三年为父守丧。”

曹睿丝毫没有拒绝,而是叹气回道:“就依王卿所请,切勿悲痛过度损了身体。”

“司徒乃是国之重臣大魏楷模,朕就遣王卿即刻返回洛阳、为朕使者致礼可好?”

王肃躬身拜道:“臣、臣多谢陛下眷念!”

曹睿翻身下马,挽住了王肃的手臂:“王公薨逝,朕也心中哀伤。朕会命太常常林主持丧仪,在京两千石以上文武官员齐去致哀。”

“臣谢陛下恩典。”王肃又是一拜。

“仲恭,”曹睿朝着毌丘俭招手:“你陪着王卿一同即刻驰回沔阳吧,丧事不宜久拖。”

“遵旨。”毌丘俭答道。

王肃和毌丘俭走后,曹睿也没有了什么观景的兴致,等到曹真、夏侯和、姜维一行返回之后,就掉头回往沔阳。

若按常理,王肃陪同皇帝、随大军一同出征,即使遇到服丧这种事情,也是要等到回军后再开始的,不能离开军伍回返。

但曹睿巧妙的找了个折衷的办法。

三公去世,皇帝虽远在边地,也是要遣使者去参加丧礼的。

王肃身为司徒王朗之子,又是随行驾前的侍中。

以王肃为使者,可谓公私两便。

这种事情上,曹睿从来不吝惜与人方便。

而王朗的薨逝,又代表着大魏空出了一个三公之位,而且是排在第二的司徒。

回程的路上,司马懿不住的思索着。今日在定军山下,皇帝与王肃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不知又将给大魏的格局带来多大的冲击。

至于司徒的位子,司马懿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无论是出于年龄上的考虑、还是出于朝政的平衡,都肯定轮不到自己身上。

那还能由谁来做?

九卿六部里面,年龄最长的也就只有卫觊、和洽、常林、董昭四人了。

卫觊的民部尚书刚做了没满一年,和洽和常林又与陛下往来甚少,算不得什么近臣。

莫非要落在董昭的头上??

司马懿猜测董昭是有道理的。董昭以卫尉之身,居西阁协理天下军务,从实际上成为了朝廷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

与此同时,曹睿也在考虑着司徒的职位。

并非人走茶凉,而是朝廷制度、不可或缺。

人事即政治,司徒之位的确无法空着。

与司马懿出奇的一致,曹睿的脑中也浮现着董昭的身影。

但想着想着,曹睿却敏锐的发现了一个问题。三公死后,一定要增补其他人履职吗?

六部尚书以及九卿都是有实职的,可三公却没有。

同样是三公,王朗、华歆二人都只是在朝会上露个脸,或者牵头组织一下修律这种事务。

自汉末以后,三公坐而论道、在国家政事中并无半分权柄,只不过作为朝中老臣的象征,坐镇朝中罢了。

若是借着这个机会,让三公死一个少一个呢?

曹睿只是这样想着,却并未与任何人说起。

直到第二天,侍中辛毗从长安出发、抵达了汉中的沔阳城。

寒暄了数句,又细细问过了关中各处的情况后,曹睿将心中所想之事,与辛毗说了一二。

侍中是内臣,办公地点也在宫内,与外臣并不相同,在这个时代更像是皇帝的私臣。

因而曹睿与辛毗沟通的时候,也没有半分顾虑。

辛毗捋须不言,想了许久,方才拱手言道:“陛下,臣以为三公还是要有的,不应缺员。”

“为何?”曹睿追问。

辛毗从容答道:“朝中不能只留做事的人、也应该留着不做事的职位。”

“三公虽然并无琐事庶务,但国家每临疑难之时,却可以借助三公的持重来稳定朝局。”

辛毗淡定的看着皇帝:“位高而权不重,并非一件坏事。”

“辛卿说得极是!”曹睿失笑道:“若以辛卿来看,这个司徒该让谁来做?”

辛毗答道:“陛下在黄初七年,不是将骠骑将军陈群调到荆州去了吗?也是该让他回来了。”

曹睿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

汉中乃是盆地,自东向西最远不过两百余里。

但大军进驻,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并非仅仅攻略几个城池可比的。

除了成固的两千蜀军尚且未降,汉中的阳平关、沔阳、南郑三座城池,归降的蜀军就有足足八千人之多。

汉中距离上一次魏蜀大战已有九年,汉中的百姓也恢复到了一万四千户,约五万人的数量。

一方面,虽说昔日曹操从汉中迁民八万人,却只是迁走汉水以北、阳平关与褒斜道之间、这块汉中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

另一方面,刘备后来又从蜀中迁来数千户,将汉中的人口数量又恢复了上来,能够顶得上秦州三分之一的人口了。

而且,诸葛亮从陇右迁到汉中的百姓,还没被算在内。

昔日在赤亭时,诸葛亮就曾经拿在冀县被迁走的姜氏族人、欲让姜维回答几个窥探人心的问题。

当日姜维拒绝的极为干脆,今日姜维在汉中、终于寻到数十名族中之人。

如以往一般,曹睿自然是住在了沔阳城中、原来诸葛亮的相府内。

曹真从外缓步走入,行了一礼:“拜见陛下,听闻陛下有事寻臣?”

“大将军且坐。”曹睿指了指身侧的空位:“朕今日找大将军,正是要聊一聊汉中战后守备之事。”

“今日已是二十七日,大将军来汉中、也有大半个月了吧?除了成固一城,其余各地尽皆归于大魏,这件事也是该提上日程了。”

曹真道了句谢后,大马金刀的坐在席上,回应道:“若陛下不与臣说,臣也要与陛下说此事。”

“下辨、武兴、汉中一线,未免太单薄了些。臣欲建议陛下,在武兴翻修一座关城,以此扼守武兴通往秦州与汉中之路。”

“在武兴修城?”

曹睿笑着摇了摇头:“朕是要说汉中防务,却不仅是说此事。”

“如今大势已定,朕与中军还是要返回洛阳去的。汉中该交给谁来镇守?将领和太守,都是要选择一番的。”

曹睿指了指堂中的司马懿和辛毗二人:“朕这两日与司空和辛侍中都聊过。汉中归属大魏之后,代替秦州成为了领兵前线。”

“他们都建议张郃来此镇守。”

曹真微微露出惊讶之色:“为何是张郃?”

司马懿拱手说道:“大将军,陛下与大军在秦州之时,原意是要将大军屯在秦州、屯在祁山。”

“现在汉中已得,难道不应让张郃移驻汉中吗?”

辛毗也出声道:“以大魏关西的形势,非张郃不能镇汉中,郭淮、陆逊等将皆不能为也。”

曹真眉头皱得更紧了,将目光从辛毗身上收回后,转头看向皇帝:“请陛下容臣思略一二。”

“不急。”曹睿从容道,并且挥手让虎卫给曹真递上了一小杯饮品:“此物唤作竹沥,乃是用鲜竹子制成,最能去火去燥。”

“汉中本地、来自蜀中之人贡上来的法子,朕也是第一次饮。大将军可以试试。”

“谢陛下。”曹真举起杯子一饮而尽,一股鲜竹香顺着喉咙直入,原本皱着的眉头也似乎舒展了些许。

曹真吸了口气:“陛下,臣还是以为张郃应该在秦州不动。汉中交给别人来镇守才是。”

这下轮到曹睿皱眉了:“为何?”

曹真反问道:“汉中该留多少百姓、才能供养起本地驻军?”

“若以臣看,不如只留阳平关、沔阳、南郑三座城池,其余城池尽皆毁掉。平日军屯、战时守城,不足粮草由秦州和雍州供应。”

“而汉中本地之民,尽皆迁到雍州去。雍州人少田多,正是需要民众的时候。”

曹睿轻轻敲着桌案:“大将军的意思是说,汉中的田地、城池就都不管了?只驻军?”

曹真从容答道:“正是此意,都不管了。汉中临近蜀地,又要临敌、又要治民,未免负担太重了些。”

“以迁代治,两难自解。”(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8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