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93章 两难自解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以迁代治,两难自解?”

曹睿重复了一遍曹真的话,似乎有了一丝丝熟悉的感觉。但这话无论如何都不像曹真能说出来的。

曹睿轻笑一声:“大将军提的好建议!”

“若是只留阳平关、沔阳、南郑三城,以阳平关对金牛道、南郑对米仓道,沔阳连同下辨、居中策应。于军于民于朝廷,都是一件便利之事。”

“大将军是怎么想出来这个法子的?”

“哈哈哈哈。”曹真笑着说道:“陛下谬赞了,臣也是找人问的。前两日臣在军中感慨汉中防守,被督粮御史邓艾邓士载听到了。”

“是邓艾给臣出的这个主意,臣听了也确实不错。”

司马懿打断了曹真的话:“若来日再行攻蜀,汉中还能作为依托吗?”

“如何不能?”曹真反驳道:“汉中之地就这么大、光靠汉中能得多少粮?还不是要从秦、雍二州来运?”

“没什么大的差别。”

司马懿不作声了,此时他也发自内心的认为,将百姓尽数迁走只留军队、是一个真正上节省资源的好主意。

来日攻蜀,再调粮就是了。

曹睿点头:“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办吧,待大军回返迁民后、留此三城防守屯田。”

“守将应该交给谁来做?又该放多少兵?”

“至少两万。”曹真斩钉截铁的回答道:“阳平关、沔阳、南郑三城,阳平关与南郑各五千,沔阳驻军一万居中策应。这个数字应是比较稳妥的。”

曹睿轻叹了一声:“还要凑出两万人来。大魏潼关以西现在还有多少兵?”

司马懿在旁说道:“在秦州之时大略算过,陇右与关中大约有外军和州郡兵、共计五万一千人。”

“不算中军。单论外军来说,在赤亭一战之后,又损了大约四千。算上这么多次的受伤士卒、战后该退役的,满打满算也就四万人吧。”

“四万人。”曹睿感慨道:“这不还是和此战以前一样了?”

司马懿默然几瞬,而后说道:“终究是大魏胜了!此战打得值得。”

曹睿轻轻颔首:“虽是胜了,但也千头万绪,不可不虑啊!”

说罢,曹睿转头看向曹真:“关西军事错综复杂,朕又不欲将此处悉数让张郃来管。”

“大将军,朕欲将雍、凉、秦、益四州军事悉数托付给卿,大将军可愿为之?”

“让臣督四州?”曹真口中惊呼了一声,急忙从席上站起身来,拱手推辞道:“陛下,万万不可!”

“臣昔日曾督雍凉,虽说只是加上一个汉中,但本朝也从无让人臣督四州军事的先例!”

曹睿注视着曹真的双眼,眼神中全无半点施压、有的只是平和。

这种事情,强压是强压不来的,终究还是要看曹真自己的意愿。

曹睿道:“若说先例的话,总要有人来做这第一个先例的。除了大将军在关西,其他人朕并不放心。”

“更何况,”曹睿淡淡说道:“不论是昔日攻蜀,还是来日援护汉中、秦州,朕都不愿让中军再走这么一遭了。”

“大将军能帮朕吗?”

曹真连忙解释道:“臣并非不愿,而是、而是实在担心朝野非议,恐有揽权擅政之名。”

“虽说汉中乃是益州一郡,但算起来也有四州了。天下一共才几个州?”

“此事勿虑。”曹睿打断了曹真的话:“朕给大将军作保!朕说信得过就是信得过。”

“所有言语,朕都会为大将军挡住的。”

曹真道:“那大司马这边该如何去说?”

曹睿答道:“你二人在大魏东西两端为朕股肱,又如何需要朕与他解释呢?大司马必不至于嫉妒大将军权重。”

曹真咬了咬牙,走到堂中俯身一拜:“陛下以关西托付给臣,臣定会竭力尽忠、报效陛下!在臣手中,必不使关西丢失寸土!”

曹睿快步上前,将曹真扶起:“大将军快快请起!朕若是信不过大将军、又如何会让大将军担此重任呢?”

“大将军想要选何处作为驻地?”

“陈仓!”曹真回答的斩钉截铁。

曹睿点头:“和朕想到一块去了。”

“朕大略算了一下,陈仓离沔阳五百五十里。若阳平关有警,陈仓军队可以行军十一日、从容赶到。”

“陈仓此地,退可以控关中,进可以控秦州、汉中,又有故道水、渭水漕运之便,且有散关防守之利,实乃不二之选。”

曹真应下,过了几瞬似乎想到了一事,复又出言说道:“张儁乂虽然失了秦雍都督,但既然是臣来督四州、他又是个识大体的,必不至于有怨望。”

“不若以郭淮来统汉中之兵?臣看郭淮守上邽守得不错,让他来此也是人尽其才。”

曹睿转头看向司马懿、辛毗二人:“司空与辛侍中觉得呢?”

“甚妥!”司马懿拱手答道。

“既是守城待援,郭淮足以胜任。”辛毗言道。

“那好。”曹睿点了点头:“就交给郭淮吧!”

“大将军,”曹睿继续看向曹真:“此番让大将军督四州之事,以及各军调度分派兹事体大。具体细情、朕还要与大将军和司空、辛侍中他们确认几番细节。”

“待朕回军之前,再向群臣众将公布此事吧。”

曹真拱手说道:“臣知晓了。”

就在曹真即将告辞之时,曹睿又吩咐道:“且将邓士载叫到朕这里来,朕要细细问问他、是如何想出这个两难自解的法子的。”

“遵旨。”曹真答道。

……

与邓艾的一番对答,又再一次让曹睿确认了此人的优异之处。

邓艾原本从雍州向陇右督粮,而后又一直随大军监督粮草之事,对后勤的重要性看得愈加重要。

同时,也夹杂了一丝顾念百姓的朴素同情心。

以邓艾看来,既然汉中是对蜀的前沿,堡垒化和军事化、是汉中最好的方案。

若日后蜀军来攻,平地旷野之上无所依托。

汉中之地再无百姓,蜀军也无从迁民或者搜刮百姓存粮。

而且对于百姓来说,居住在稳定的、确认不会遭遇战事的后方,心中增加的安稳感不是一点半点。

无论是耕作或者徭役,都会更从容、更有积极性些。

在这个时代,邓艾这般同情底层民众的理念,是很难能可贵的。迁民,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伴随着五月上旬的到来,已经沉寂了许久的汉中战事,也有了一些新的动向。

五月初一的时候,张郃率八千士卒攻下了成固。

城破之后,成固守将冯期、及麾下司马、曲长、都伯等军官二十余人尽数被斩。剩余不足八百蜀军,尽数缴械看管了起来。

成固的攻克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自此,汉中境内所有城池都已归属大魏。

而一直被曹真派兵把守着的米仓道北口,也并没遇到任何蜀军的动静。

李严并没有敢来汉中半步。

……

五月十三日,曹睿在沔阳正在与臣子们计划着返回洛阳之事,却被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断了讨论。

“诸葛亮给朕来信了?”曹睿略带诧异的看向王昶:“呈上来吧。”

王昶双手将诸葛亮的文书递了上来,曹睿细细看了一遍,将其折迭起来放在桌案上,并未如以往一般、拿给旁人看。

辛毗好奇道:“陛下,不知那诸葛亮说了什么?”

曹睿面色平淡的答道:“诸葛亮说大汉皇帝刘禅陛下仁慈,将汉中之地敕封给朕了。”

“诸葛亮还说,阳安关山美水美、景致绝佳,乃是不可多得的宝地,邀朕本人来彼处一观。”

辛毗笑着摇了摇头:“诸葛亮技穷了。自从夏侯献从白水关回来后,诸葛亮就缩在阳安关里、再也没有其他动作。”

曹睿先是颔首表示赞同,而又缓缓摇了摇头:“以朕来看,诸葛亮还是应该想和朕打下去的。只不过蜀国民少地狭,恐怕没有那么多民力军力、供他来与朕作战了。”

“辛侍中,”曹睿看向辛毗:“由卿来执笔,为朕给诸葛亮、刘禅二人,各写一封回信。”

“遵旨。”辛毗此刻正坐在桌案前,略微扯了一下右手的袖子、露出手腕来,笔尖轻轻的蘸满了墨汁。

曹睿淡淡说道:“告诉诸葛亮,朕等着他再来攻朕。若他再来,朕也一定会再来见他的。以蜀国国力之弱,若不主动进攻大魏、他还哪里有什么出路呢?”

“再告诉刘禅,朕此前告知诸葛亮的条件,现在依旧有效。若他来投,朕还是会拿关中之地封给他。”

“蜀地的臣子将军们,朕也会一并重用、并无隔阂。”

说罢,曹睿看向辛毗:“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辛卿帮朕润色一下。别管劝降有没有用,写出去就是了。”

辛毗笑着拱手:“臣已经听闻,此前的劝降文书、到诸葛亮那里就止住了。此番到了刘禅面前,不知蜀地众人又会如何想法。”

“谁知道呢?”曹睿轻呼出一口气来:“且行且观吧。”

就在这时,毌丘俭从堂外走入,拱手行了一礼:“禀陛下,安西将军孟达孟子度,正在堂外候着。”(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9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