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章 监护诸军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曹睿淡定的看着董昭:“既然董公问朕,想必董公心中已有答案。”

“但说无妨。”

董昭起身陈述道:“陛下前年罢吴质河北都督之职,乃是河北事少、州郡安定之故。”

曹睿点头。

当年将吴质诏回洛阳之时,曹睿就是这般想的。

董昭继续道:“大将军都督关西,是因秦州、汉中偏远,中军在洛阳远救不及,故而在陈仓择一方面众将,见机行事而已。”

见机行事,这就是决策权了。

秦州、汉中如此遥远,如若边地有警,事事都从洛阳发令。数十日的延迟之下,彼处形势必然糜烂。

曹真以关西对敌蜀国,地域广大,需要国家重将指挥调度,统帅诸军作战。这是都督设立的根本意义。

董昭继续道:“赵俨监荆州军事,是作为朝廷官员驻在襄阳,协调夏侯儒、文聘防守一方,并无统军进攻之职。”

曹睿听着董昭之语,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赵俨在荆州只有防守任务,襄阳、江夏两郡互相照应,将其职改为‘监荆州诸军事’也无妨。

董昭说完关西、荆州两处之后,开口说道:“扬州设立都督与否,还是要看陛下想让扬州做什么了。”

曹睿反问道:“若扬州只守不攻,那么要有都督吗?”

董昭从容道:“臣依旧不下定论。”

“扬州是否该有都督的关键,在于扬州诸军得到朝廷中枢调度的速度。”

“若与朝廷远隔,自然需要都督。”

“若与朝廷临近,则未必需要都督。”

一旁听着董昭发言的司马懿,此刻心中也已泛起了波澜。

董昭这是什么意思?与朝廷近了就不需要都督,莫非要朝廷去淮南吗?

他脑子是怎么长的?能想出这般主意?

曹睿也与司马懿想到一起去了。

淮南就在那里、寿春城就在淮河边上、合肥城就在巢湖北面,无论如何都是动不了的。

那就只能朕动了?

曹睿长叹一声:“董公想让朕去哪?”

董昭拱手一礼:“如今大司马重病情况未明,为临时之计、可遣朝廷重臣至寿春主持大局。”

“如果长期选不出都督,则为东南安宁,臣以为陛下可以暂居许昌。”

满宠也从坐位上起身,诧异的盯着董昭来看:“就为了一个都督职位,董公就让陛下暂居许昌?”

“暂居是多久?这与迁都又有何异?”

董昭淡定答道:“如何要迁都,许昌本就是大魏五都之一,正经都城。”

此刻书房中其余众人,表情神态都各不相同。

卫臻依旧是不说话、也无任何表情。

王昶低头看向地砖,知道他作为区区枢密右监,对这种事情是插不上嘴的。

司马懿眯着一双眼睛,可盯着董昭的眼神中却尽显锐利之感。

他只是想不明白,董昭与皇帝两人之间到底有何默契?竟然说出这种话后,陛下也丝毫不怪他?

两人不在一个频道上。

自从在洛阳武库中,董昭与皇帝第一次见面、陈说名实之分后,一点一点将皇帝的心思都摸透了。

昔日陈群都督荆州,形同发配。

让张郃都督雍凉,这是信任、也是无奈之举。

唯有曹真督关西、曹休督扬州,这两名姓曹的宗室重将才能真正让皇帝放心。

当下若是曹休不在,哪里还有姓曹、姓夏侯的将军可托重任?

当下扬州兵力为大魏诸州之冠。大司马曹休统辖外军五万八千众,州郡兵近两万,而且还有昔日俘虏的五万吴军青壮、现在用作屯田兵的。

这般兵力,已经超过大魏总兵力的四分之一了。如何让皇帝能放心托付给异姓将领?

曹氏子孙,安能不多疑?

这就是董昭在赌、欲让皇帝移驾许昌的底气。

曹睿转头看向司马懿:“朕记得黄初年间,司空为抚军大将军时常至许昌是吧?”

“先帝在许昌待过多久?”

司马懿心中微微一叹,看来陛下这是对董昭之语心动了。

先帝在许昌待过多久,皇帝能不清楚吗?至于来问我么?

却也不能不答。

司马懿拱手应道:“禀陛下,先帝在位七年,八次行幸许昌。”

“黄初三年,先帝在许昌驻跸了八个月。”

“四年九月至五年三月,在许昌驻跸六个月。”

“五年十月至六年三月,在许昌驻跸五个月。”

司马懿总结道:“先帝常至许昌,而且是经常久驻。”

曹睿看向董昭:“董公是从这里来论的吗?朕到了许昌,难道就能将淮南之事顾得过来吗?”

董昭答道:“若是论对东吴战事,许昌自然是比洛阳好太多的。”

“先帝征吴之前,就常驻跸许昌、集结诸军而后进发淮南。”

“其一,许昌离东吴更近,水利更佳”

“洛阳四塞之地,若从洛阳出兵,行经黄河,由荥阳水门转入蒗荡渠,经蒗荡渠顺流而下入颍水,循颍浮淮而至寿春。”

“而许昌漕运便利更佳,东北临洧水、西南临潩水,可直接入颍水后、顺流而下至淮水。”

“其二,许昌乃是后勤枢纽,比谯县更佳。”

“自建安元年、许昌开设屯田后,积谷许都,以制四方,此乃国家定制。”

“且许昌亦有武库,与洛阳武库呼应、号为别库。”

说着说着,董昭指向司马懿:“昔日先帝征吴之时,常令司空居于许昌总理后方之事。”

曹睿颔首,轻声说道:“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司马懿点头示意,可心中依旧不解。这是昔日先帝下给自己的诏书,陛下即位都多久了?怎么还能记得这么清楚呢?

董昭继续道:“其三,陛下去岁征蜀、得汉中而还,有大将军都督关西、全然无忧矣!”

“中军不必备蜀,则可以尽数向吴!中军居许昌、可以控荆、扬二州!”

曹睿当然知晓董昭的意思。

不新设都督是合自己心意的,移驾许昌自己也能同意。

从地理、后勤、军略上也样样合理。

但是最关键的问题,该用什么样的理由说服众臣呢?

就为了不设都督?

洛阳远,许昌也没近到哪里去!

洛阳到许昌三百里,许昌到寿春九百里。节约四分之一的路程,这个说服力是不够的。

此刻,徐庶、裴潜两名侍中已经到了。华歆、陈群两人应还在路上。

曹睿从众臣子的眼神里,看到的都是不解之意。

大司马曹休病重,应该选个继任。怎么你们二人这样说着,就变成要移驾许昌了?还有要在许昌常驻的架势?

为解众人疑惑,曹睿问向董昭:“董公,朕有一问。许昌并不比洛阳近多少。”

“若朕去了许昌,还不是要选人在扬州镇守吗?都督与否,有何差异?”

董昭正色道:“当然有差!”

“既然陛下在扬州不欲攻、只欲守。合肥、皖口这两处,哪一处是东吴短期能够攻下的?”

“各自谨守也就够了!居于许昌,遣一大臣往彼处调度,足以应对东吴了。前年战后,东吴损兵折将,哪还有余力进犯?”

“况且,陛下不是要惩戒东吴吗?”

“臣以为,陛下可以至许昌筹备半载一载,然后攻取濡须、尽得长江以北!”

曹睿长叹一声,感慨道:“朕得董公襄助,何其幸也?”

就在二人交谈之时,华歆、陈群二人也已来到书房。司马懿作为三公之末的司空,小声与两人交待了一番。

曹睿看着华、陈二人震惊的神情,说道:“方才朕与诸卿也议论了许多。大司马病重,朕当即刻遣使慰问。”

“卢侍中。”曹睿看向安静坐着的卢毓:“卢卿为朕使节,带上两名御医、即刻随曹弃一同急速回返寿春,代朕慰问大司马病情。”

“朕亦会在洛阳遣人祭神,为大司马祈福。”

卢毓起身应道:“谨遵陛下旨意。”

纵然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曹休命不久矣,甚至此时已经都可能离世了。

但毕竟曹弃带来的是病讯、而非丧讯。朝廷欲要应对,也只能遣使慰问,而非吊丧。

卢毓是个明事理、懂世故的。若情况有变,曹睿相信他会将事情应对的圆满。

曹睿从桌案后起身,扫视堂中众人:“方才朕与董公议论的这些事情,诸卿也都听到了。”

“大司马病重,扬州诸军无人节制。朕意欲选一重臣持节前往寿春、暂监扬州诸军事,为朕守住扬州。”

‘守住’扬州,曹睿之语倒也没错。

虽然曹睿认为,至少两、三年之内,孙权是无力大举进犯的。但扬州毕竟临敌,这种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

即使自己是要去许昌、是想惩戒孙权的,此刻还是要从朝廷派人去寿春。

非如此,不足以显示朝廷对于扬州诸军的掌控。

听闻皇帝词语,堂中除了不可能得到此任的四名侍中、以及右监王昶之外,其余众人尽皆有些紧张。

前将军满宠坐在椅子上,屁股微微向前挪了一挪。满宠心想,若论淮南军事,谁还能比自己更熟呢?

加上自己又在西阁任了一年多,陛下自是信重无比。

曹睿绕过桌案,没看满宠半分。在众人的注视下、直直走向了司徒陈群。

“先帝以陈公为朕辅臣,而后镇荆州两载、入朝为司徒一载,实乃朕的股肱腹心之人。”

“陈公可愿再助朕一臂之力?去寿春替朕监护诸军?最多一载,朕必亲率大军进至寿春!”(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4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