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1章 进退两难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费禕建议急攻,帐中众人纷纷侧目。

费禕夙来以儒雅从容着称,如今这般笃定的要急攻魏军,的确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诸葛亮倒也没有对费禕的话进行评判,转头看向长史向朗:「略阳军情,巨达有何言语。」

向朗肃然拱手:「禀丞相,属下惯习庶务丶对军略并不精通。不过既然是东路军遇敌,丞相为何不听听马幼常的意见呢?他必有高论。」

「文伟。」诸葛亮轻声唤道。

费禕会意,随即向众同僚解释起来:「马参军在来信中说,他与赵丶魏二将各执一辞,互相不能说服,因而来请丞相定夺。」

「马参军称,丞相对东路军的构想是要阻住魏军丶断绝陇道。现在的略阳城外,赵云丶王平二将所部共计一万五千人围困略阳丶对张合屡有胜迹。魏延丶吴班二将在略阳城东十里处扎营,也曾平灭一千五百来援魏军。」

「马参军的意思是,既然魏延丶吴班二将战力足以顶住远道而来的魏军,那就不要轻动,以免打乱布置,为魏军创造战机。」

向朗听得聚精会神:「马参军所言有理,皆合丞相之意!」

费禕并没有理会向朗之言。

虽说向朗为长史丶乃是帐内丞相属臣之首,但此人对待马谡之态近乎阿谀。马谡之兄马良仍在时,向朗就将马氏兄弟奉为圣人一般,颇为怪异。

现在马良已死,向朗做其他事情样样都好,但凡只要涉及到马谡丶就定然会有所偏袒。

费禕继续说道:「赵云丶魏延二将的军略与马参军也截然不同。」

「赵将军称,如今略阳一地方圆十馀里,魏军兵力已经超过东路军,应当全部后撤。在断山口丶断山一带扎营,兼与略阳对峙,同时还保存退路。」

「而魏将军的军略就更为激进了。」费禕顿了一顿,抬头看了诸葛亮一眼,随即说道:「魏将军称,丞相应将中路军的兵力向略阳增兵一万以上。」

「如今朝廷兵多,以王师之重压迫敌军,方才是致胜之道。」

马谡丶赵云丶魏延三人,所提出的军略各不相同,定然互相难以说服,因而才将军报发到此处请诸葛丞相定夺。

帐中众人此时也纷纷小声的议论开来。

诸葛亮神色自若的坐在堂中,并未制止帐中的喧哗,他此刻也在考虑着三人的不同策略。

马谡主张维持现状,既然魏延丶吴班又不是抵不住牵招,那麽保持现状拖着就好!

赵云的想法就更悲观些,认为既然魏军增兵丶那麽不如保存后路以图稳妥。

而魏延是最激进的那个。魏军增兵?大汉又不是没兵,你增我也增丶倚多为胜乃是兵法正道!

身为蜀汉北伐全军的统帅,诸葛亮此刻也在心中衡量着这三人的军略。说到底,这三人纠结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那就是,魏军还能不能再继续增兵!

既然牵招已至,关中之兵现在已经尽出。大军围祁山堡至今不过二十日,而魏国洛阳的中军如何能来得这般快?那曹睿小儿如何能有这般决断?

正在诸葛亮静静思考着的时候,杨仪觉察到了诸葛亮表情中的犹豫,拱手出列:「丞相,属下有一言欲奏。」

「威公说来。」

杨仪缓缓说道:「属下以为赵将军之策过于保守丶料败先于料胜。而魏将军又是欲以大军之重,来为东路军守陇道之责兜底,颇有畏难之感。」

「马参军说得极好,既然魏军兵马可以抵御,又为何要增兵呢?为何不依此前之略,继续攻略陇右城池以求壮大军势呢?」

「丞相,」杨仪言辞恳切的说道:「明日就将抵达临渭,广魏郡郡治就在眼前。吴懿拿不下临渭也就罢了,如今丞相亲至,难道还不能拿下临渭吗?」

诸葛亮听闻杨仪之言,仍然没有说对或者错,只是挥了挥手示意杨仪退去。

显而易见的,除了军略上的分歧之外,马丶赵丶魏丶费丶杨各人之言,也纷纷有各自的立场在。

此刻魏军这边,从皇帝至牵招丶曹真等人,都只有一个想法。陇右被围丶张合被困略阳。

大军应疾速赶到陇右,击破蜀军。

有且只有这麽一个战略目的。

而反观蜀军这边,分西丶中丶东三路自不必说。

东路军一部围略阳丶一部堵陇道乃是马谡定策丶诸葛亮批准的。眼下又无大事发生,又岂能让马谡听闻其他两将的意见更改军略?

赵云年龄大了,只想堵住魏军丶立于不败之地。而魏延战意正炽,乃是谋求与魏军会战。

费禕更激进些。杨仪统筹机要丶不愿改变昨日已经定下的方略……每个人的说法似乎都是有道理的,都有拿得出手的缘由。

这些将领与臣僚,自然能各自与诸葛亮陈说方略。但诸葛亮则不同,身为统帅之重丶一举可定人生死,要谋丶更要断。

早在二十年前丶在荆州之时,诸葛亮就听徐庶说过他老乡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论。

其中『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这一句,最让诸葛亮印象深刻。而当下这个时间点,诸葛亮对这句话的体会就更深了。

此前自己为先帝刘备建策无数,想必先帝每每也与自己现在相仿丶一般心中纠结吧?

诸葛亮面色不改,心中还是偏向了杨仪的方略更多些,抬眼环视帐中众人:「本相已经决定,不改此前之策。」

「东路军继续按原有方略行事。彼处地形丶营寨位置我早已在图中看过,并无半点差池。」

「传令张翼,命他急速去取显亲县丶然后支援略阳!」

诸葛亮一言既出,堂中众人也纷纷行礼称是,而后各自去忙碌了。

费禕拟好军报后,拿过来请诸葛亮之印,同时出声问道:「丞相既然定策,属下自当遵从。但属下还是以为魏军势疲,应当急攻之才是。」

诸葛亮轻叹一声:「文伟,你所言我已知晓丶也合兵法。但东路军离上邽有一百二十里,贸然与魏军大战丶恐有失控之危。」

「不若稳妥些,先取广魏郡的郡治临渭再说。」

费禕皱眉问道:「丞相如何能知,临渭就不会如上邽一般难攻?」

「此事是杨威公做的。」诸葛亮解释道:「吴懿从略阳退后,杨仪总觉得广魏太守赵凌行事不合常理。」

「杨仪借了我的印信丶又以我的名义给赵凌去了私信劝降。那赵凌这才开口,说除非本相亲至,否则他绝不会降。」

费禕大惊:「丞相如此就信了?」

诸葛亮语气平静的说道:「赵凌将他的次子给本相暗中送来了。」

费禕一阵无语,这广魏太守赵凌做的好买卖!

在此汉丶魏国战之时,赵凌以一个次子就从漩涡中超然出来了。

若诸葛亮不至丶魏胜汉败,赵凌也不过死一个次子罢了,他甚至会说此人并非他次子丶乃是丞相作伪。

若诸葛亮亲至丶汉胜魏败,那赵凌也是早就与汉军联络丶主动归顺的。

真真是首鼠两端!

果不其然,第二日丶也就是二十日的中午时分,诸葛亮率军亲至临渭城下,然后广魏太守赵凌开城归顺。

一片皆大欢喜之感。

继天水丶南安两郡之后,广魏郡乃是第三个归顺蜀汉的郡治之城了。

蜀汉军队入城接管城防后,赵凌则在城中备下酒席,欲要款待诸葛亮及其身边的一众蜀汉官员。

如今广魏郡归顺蜀汉,全据陇右的战略又进了一步丶自然是可喜可贺。

诸葛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之人。与之相反,诸葛亮身长八尺丶体魄雄健丶酒量极佳。甚至还会在与人饮宴醉后观察丶来探知下属的品行心性。这种方法若非极度豪饮之人,万万是使用不出来的。

「赵太守是豫章人?」酒宴之中,诸葛亮略带笑意的看着年已六旬的太守赵凌问道。

此刻的府衙之中,自然是诸葛亮坐于上首。而刚刚归顺的赵凌也不敢怠慢,连忙从席间起身,向诸葛亮拱手说道。

「禀丞相,属下籍贯为豫章郡南昌。当年袁术之乱后,属下之父带着属下一并从南昌迁至襄阳,而后又从襄阳迁到南阳。」

「而后就在朝中为吏,建安二十年从洛阳来到雍州任州中属官,黄初年间被点了广魏太守。」

诸葛亮面上依旧带着笑意:「那赵太守归顺大汉,又对本相有何请求啊?」

赵凌面上陪着笑,连忙说着不敢:「属下归顺大汉,哪敢对朝廷有所求呢?」

见诸葛亮依旧笑着盯着自己,赵凌顿了一顿,随即缓缓说道:「如今汉与吴不是已经同盟了吗?属下只求能回故乡南昌终老罢了。」

赵凌信誓旦旦的举着右手:「属下只此一求,还望丞相能够恩准!」

诸葛亮哈哈大笑:「不就是回南昌吗?赵太守勿忧,本相会亲自给孙权去信的,此事实在不值一提。」

赵凌大喜,连连给诸葛亮躬身行礼。

「略阳急报,略阳急报!!」

就在宾主尽欢丶众人宴饮之时,门外传来了传令兵的急报之声。

诸葛亮随即面色一凛。(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7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