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9章 张翼献图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曹植轻叹一声:“陛下或许不知,建安二十四年,臣在长安、武帝在汉中与刘备一党对阵之时,期间也曾有过文论。”

“文论?”曹睿不解问道。

“两军相持,武帝与刘备互相致书对论。当时臣作的一篇《论汉二祖》曾被武帝送至刘备处,诸葛亮还给臣作了一封回信。”

“还有这等事情?”现在轮到曹睿惊讶了:“诸葛亮和皇叔说些什么?”

曹植努力回忆了一下,说道:“当时臣与丁仪聊及汉高祖、汉光武二人,因而写了此文论述。”

曹睿好奇道:“是汉高祖更优?还是汉光武更优?”

曹植笑着说道:“臣当年以为汉光武优于汉高祖,高祖乏于微细,光武熟知礼法。高祖鲜有君子之风,而光武俨然圣君。”

曹睿又问:“那诸葛亮怎么说?”

曹植摇了摇头:“诸葛亮与臣大略上是相同的,不过他以为汉高祖能力粗疏、不及光武,只不过凭借张良、韩信、陈平、周勃等人之功罢了。”

“而汉光武策虑深远,过于高祖。将领谋臣亦与张、韩、陈、周等人相仿。”

曹睿本来都打算要走了,此刻听闻曹植论及旧事,回身又坐在了席中。

曹睿轻声说道:“光武尊重儒士、优待豪强,稳如泰山、并非汉高祖一般亲冒矢石。”

“而且又有昆阳之战这般‘神迹’。”曹睿笑出声来:“皇叔与诸葛亮都更偏爱汉光武一些,朕看来也是正常的。”

“不过时至今日,皇叔以为高祖、光武二人孰优孰劣?”曹睿反问道。

曹植轻叹一声:“高祖起于微末,涤荡海内,平灭项藉,亲征诸侯。这些事情,均非光武所能做的。”

曹睿点头:“所以归根结柢,还是皇叔与诸葛亮当年俱是年轻,不知国事之艰。”

“光武派诸将征讨四方,坐镇洛中、而使四海一统。恐怕彼时你们二人,俱是认为平定天下就该如光武一般。”

“而高祖亲自率兵征战,驱使英布、韩信、彭越、刘贾等人分兵作战,如同手足一般应用自如,反倒落了下乘。”

曹睿摇了摇头:“别的不说,就拿分兵分权一条来说。刘备与诸葛亮不过分出关羽一人,他的隆中对就成了泡影。经历挫折之后,方知世事之艰啊。”

“朕大略以为,此时的诸葛亮定会更感念汉高祖的。”

曹植默然点了点头。

过去十年里,无论是曹操、曹丕,还是刘备孙权,都无力打出汉光武或者汉高祖那般的仗来。

论起两百年与四百年前、谈及谁优谁劣,现在其实更多的都是慕羡之意。

曹睿起身走出,在门口之时又转头看向屋内:“此事还需皇叔字字斟酌,蜀国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曹植拱手行礼:“臣知晓了,定会按时呈予陛下。”

曹睿点头,随即带着姜维一并离去了。

……

临近傍晚,从冀县城内溜出、轮流骑着两匹快马的上官齐,手持尹赏的信物,一路向东、伪作向新阳传信。

新阳是个小县,无论人口、存粮都与冀县无法比较,因而蜀军只是将驻守新阳的五百兵卒向西撤出。

新阳向西,经过冀县再向西,就能到达洛门。从洛门一路向南,就能到达祁山、卤城一带了。

上官齐快马骑至新阳城中,此刻的新阳城中乱作一团。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大魏的城池先归了蜀汉,但蜀汉现在要撤军,还不将新阳城内的官员百姓带走。

若大魏回来……百姓定然是无虞的,那官员不就要被清算问罪了吗!

可惜撤退时的蜀军并不管这许多事情,走得毅然决然一般。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五百军卒也无力做更多事情。

上官齐趁乱找到县衙附近,抓过一个吏员打扮之人,出口问道:“城中现在形势如何?附近可有大魏军队的动向?”

那中年吏员被上官齐抓着手腕,吃痛之下又甩不开,只好答道:“如今城内成了这个样子,足下难道看不见吗?”

“若说大魏军队,此刻就有大魏骑兵驻扎在城东,还请足下自去,勿要在此耽搁我了。”

上官齐皱眉问道:“我耽搁你?你要作甚?”

中年吏员终于甩出手来,马上就向后退了一步,谨慎道:“自然是向西谋生去了!足下若是要找大魏军队,还请自去、自去!莫要挡着我了!”

此番混乱之时,各色人等都在做着不同的抉择。这中年吏员如此行径,若是昨日的上官齐见到他,保不齐要责骂一番。

但今日上午闻得尹赏之事,上官齐这个不满三十岁的年轻人,对这个世界与人心的复杂程度,又多了一番理解。

他若去,便自去。

我前行之路,我自决之!

上官齐急忙出城向东,直接撞上了典满部的斥候,而后被带至典满身前。

洛阳是个大染缸,典满在中军待了近二十年,已经混成了一个人精,平日里的憨厚不过是作为一层保护色而已。

典满皱眉问道:“你说你是从冀县来的?冀县不都尽数降了蜀贼吗,你当时也降了?”

“并无此事!”上官齐未作亏心事,此刻的姿态也颇为昂扬:“蜀军进入冀县城中之后,我弃印而去、在城中躲藏了这些时日。”

“今日蜀军向西撤退,整个冀县都快被搬空了!粮草、户籍典册、军资、百姓,悉数要向西至洛门,再南下到武都、汉中!”

典满的眼神中仍然充满了怀疑:“兹事体大,你教我如何信你?莫不是前来诈我的?”

上官齐神情愈加急切:“这位将军!新阳城就在西面三里处,将军派五骑、十骑前去探探便知!”

典满这才轻轻点头,吩咐手下得力的一名司马带人前去探查。

果不其然,新阳城内已如乱麻一般。典满再不犹豫,即刻率军进入新阳,并遣人向大将军曹真告知这一讯息。

若非天色已晚、又不知道路详情,否则典满一定会即刻出发去冀县的。

……

而另一边,在略阳城外,傍晚时分桓范率三千骑兵徐徐回返。

背缚着双手的蜀汉广汉太守张翼,被押运到了县衙大堂内。

曹睿与司马懿、杨阜、陈矫等人,此刻都在堂中坐着,好整以暇的看着跪在地上的蜀将张翼。

曹睿看向桓范:“桓卿此番立功了,做得不错!今日归降的蜀军且押送给牵镇西,交予他与此前的俘虏一并管辖。”

“全赖陛下洪福,臣岂敢居功半点?”桓范拱手说道:“陛下说要见张翼,臣将他带来了,此人方才与臣说、也有诚心归降之意。”

“降臣张翼拜见陛下。”张翼闻得此言,作势欲要叩首。却因双手都被绳子捆着、背在身后,侧摔到了地上。

曹睿见状笑了出来:“既然都降了,就给这位张太守松绑吧。”

皇帝此言既出,两名甲士从侧面走至堂中,缓缓解开了张翼身上的绳索。

张翼双手空出后,调整了一下姿势,跪在地上连连叩首,额头磕向地面发出砰砰的响声:“降臣拜见陛下,拜见陛下!”

“平身吧。”曹睿目视司马懿:“既是降将,司空替朕好生问一问他。”

司马懿点头应下,随后起身看向张翼:“张翼张伯恭对吧?我是大魏司空,奉陛下之命向你发问,言语不得有伪,你可晓得?”

张翼从地上站起来,身形还有些许发抖,却不知是冷到了还是缺少饭食。

“在下知晓了,还请司空发问。”张翼说道。

司马懿问道:“你是何籍贯,有何履历?”

张翼拱手说道:“禀陛下,降臣是犍为郡武阳县人,高祖父张讳皓曾任司空,曾祖父张讳纲任广陵郡太守。”

“你父祖呢?”司马懿问道。

张翼也不扭捏:“在下祖父曾任县令,家父曾任州从事。”

“嗯。”司马懿点头:“接着说。”

张翼缓缓说道:“昔日先、刘备任益州牧时,降臣曾为其书佐,而后逐渐升为县令、太守,现任广汉太守……”

司马懿一项一项发问,张翼一项一项作答。

曹睿在堂上听得仔细,张翼所言的许多事情都与已知之事暗合,从逻辑上来说、曹睿并未听闻任何作伪之处。

司马懿问完之后,朝着皇帝拱手行礼。

曹睿开口问道:“按你所说,诸葛亮这次北伐也阻力颇多?”

张翼拱手答道:“实在是蜀道艰难,运送粮草、征调百姓过甚,朝野上下也有许多非议,议论汹汹一时难治。”

“陛下,降臣初至大魏、未立寸功。但益州各郡县山川舆图,皆在降臣的脑海之中。降臣愿为陛下献益州舆图!”

曹睿嗤笑一声:“图穷匕见的故事朕还是听过的,不要给朕玩这一套。”

张翼当即跪下:“降臣如何敢做这等事情?方才在陛下堂外,降臣全身上下每一寸都被查过了,并无任何兵刃!”

曹睿看向桓范,桓范轻轻点头示意无虞。

“那好,”曹睿说道:“司空给他一张左伯纸,让他就在这里画!”

“遵旨。”司马懿答道。(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6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