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16章 惩前毖后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正当司马懿要张口说些什么的时候,曹睿轻轻摆了摆手:“司空的意思朕知道了,但廷尉从何晏等人处,还得知了一些其他讯息。”

“稍后廷议之时,朕会让你们共同议论此事。”

“司空先回去吧。”

司马懿点头告辞。

不过一个时辰过后,西阁东阁的四位重臣,以及辛毗、陈矫、杨阜、王肃四位侍中,都在书房中自己惯常的位子上坐好。

曹睿沉声说道:“今日朕找诸卿议事,你们大约都能猜到原因了。”

“尚书台吏部曹滥用公器,何晏等人在洛中浮华结党。”

“这两件事情,朕不愿拖延,今日就与诸位在此廷议,也好给百官臣民一个交待。”

曹睿抬头看向站在角落处的钟毓:“钟毓!过来为朕宣读一番廷尉审查的结论。”

“遵旨。”钟毓迎着众人的目光走上前来,从皇帝桌案前拿起那份报告来、准备要读的时候,还带有一丝紧张之感。

司马懿看着这个少年略显稚嫩的脸庞,心中竟觉得有些异样。

明明是钟太傅的儿子、皇帝钦命的散骑侍郎,怎么平时就总忽视了他呢?早知如此,还不如让子元入宫来做散骑了!

钟毓虽有些紧张,但还是一字一句的将高柔的两封报告在众人面前读完了。

曹睿直接出言问道:“尚书台是由司空和卫师傅管着的,吏部曹出了此等不法之事,给朕和朝廷一个说法吧。”

司马懿与卫臻二人听到‘尚书台’三个字时,就已经双双站起来了。

司马懿拱手说道:“此时是臣失察,请陛下罢臣司空之职以谢天下。”

卫臻也紧接着说道:“陛下,臣请去尚书右仆射一职。”

曹睿轻轻扣着桌案,问道:“你们二人这是要撒手不干了吗?”

“袁侃与诸葛诞二人不是魏讽,没有谋反,你们还没到当年武帝将钟繇贬为庶人的程度。”

曹睿扫视书房内众人一圈:“既然在朝中做事,监管不力、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都是可能发生的。”

“只有不做事才能不犯错。遇到事情就撂挑子,朕还如何指望得上你们?”

“以后不许和朕提起辞官二字!”

“陛下圣明。”卫臻拱手说道:“毕竟臣难辞其咎,还请陛下降臣的职以作惩戒。”

一旁的司马懿听闻卫臻之语,眼皮微跳。你倒是大方了,尚书台和司隶校尉的职务无论哪个都够分量!我身上这个司空虚职,若无录尚书事的加衔,还能有什么用处?

但想归想,司马懿的动作也丝毫不慢。

司马懿紧接着说道:“臣也一样,请陛下降臣的职位。”

曹睿轻轻颔首:“毕竟是尚书台出的事情,你们二人的表态也足够有担当了。”

“司马卿的司空、录尚书事,降为司空、领尚书右仆射,依旧在东阁如故。”

“卫卿的尚书右仆射降为尚书左仆射,减两百户封邑,司隶校尉不变,依旧在东阁如故。”

“你们二人可有话说?”曹睿看向司马懿与卫臻的眼睛。

书房中坐着的曹真、董昭,以及四位侍中,也一并随着皇帝的目光看向两人。

司马懿面色不改,却在心中暗暗叫苦,卫臻的司隶校尉没丢,自己的录尚书事却没了!这两个职位能是一回事吗?

以卑临尊,这是自汉朝以来的朝廷惯例。

各州各郡的太守都是两千石,但刺史的官秩只有六百石。千石的尚书令,却成为天下所有政务的实际负责人。

尚书令在汉末不过千石,即使皇帝即位后将尚书令改为两千石,也难掩其所谓的‘位卑’。

无论是汉末的大将军、大司马或者各类三公,想要实质上的为政事决策,都必须加上这个‘录尚书事’的加衔,才能实质性的干预尚书台的事务。

而司隶校尉呢?不过是凭借皇帝意图,随时能加上、也能拿走的职位罢了,也就比一个刺史高一些!

司马懿率先答道:“陛下圣明,降职一级已是皇恩浩荡,臣甘愿认罚。”

一旁的卫臻也是这般说法。

曹睿又说道:“廷尉依律判定,诸葛诞其罪当死、袁侃许允二人罪当流放,你们两个尚书台的主官可有异议?”

司马懿拱手说道:“廷尉判罚得当,臣没有异议。”

卫臻也说道:“此三人是咎由自取,正应如此以明律例。”

坐在对面的曹真,此时在心中感慨道,陛下对东阁这两名臣子真是不错。吴蜀尚未平定,陛下对于朝中的能臣们,无论昔日的孙资、还是今日的司马懿和卫臻,都是能包容几分的。

从表面上看,对卫臻的处罚是比司马懿重一些的。司马懿只降了职,卫臻除降职外、还削了两百户封邑。

但实际上来说,还不是这两个人在东阁做事吗?尚书台还是他们俩最大,能有什么区别?仍未丢失圣眷!

可一旁坐着的王肃却拱手说道:“陛下,臣有事欲奏。”

曹睿指了指王肃:“王侍中何事要说?”

王肃问道:“陛下,臣以为司空本为录尚书事,若如卫仆射一般降一级的话,为何不降为尚书令?”

司马懿也有些纳闷,转头看着王肃。由于司马懿在为司马昭求娶王元姬的事情上,放了王朗和王肃的鸽子,还以为王家会彻底与自己翻脸呢。

竟然还会替我说话?

同为侍中的辛毗轻咳一声,转头看向王肃说道:“王侍中或许有所不知,早在去年陛下南征、以卫公振为尚书右仆射之时,就由于尚书令权责过重、今后不再设尚书令一职。”

见王肃的目光看了过来,曹睿也点了点头,表示对辛毗言语的认同。

“尚书令权重,‘录尚书令’一职难道不是权责更重吗?”王肃面色严肃的说道:“为正朝堂纲纪,臣请陛下仿效去岁成例,罢录尚书事一衔。”

“日后若需重臣负责行政之事,当亲领尚书台的实职,以示对朝廷官职的尊重。”

司马懿强作镇定,但双眼欲要眯起的那一个微小的面部动作,却敏锐的被曹睿注意到了。

曹睿用指尖敲着桌案,一时间没有说话。司马懿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自辩,其余众人也是同样沉默。

表面上佯作镇定,但司马懿的内心已经骂开了。

还没到悔婚的程度,提亲都没提呢,何至于如此记仇、断我之路?陛下都拿董卓的名字点我了,我哪敢继续与你们家结亲?

王朗老匹夫!王肃这个小的也是匹夫!断我之路!

不过此时的司马懿却没有任何动作。无他,只是因为刚刚论及尚书台的诸葛诞和袁侃,还未提及何晏等人浮华结党一事。

“王侍中所说,朕准了。”曹睿看向钟毓:“接着将浮华结党一事说与诸卿。”

“是。”钟毓答道。

虽说书房中的气氛更微妙了,钟毓也能明显的感觉出来。但钟毓此时的紧张之情,却比刚才小了不少。

在钟毓讲出浮华士人在洛中所作的结党之事后,又将‘四聪八达三豫’,的名单念出,除了曹真和董昭之外,在场的众人都不淡定了。

还未等其他人进言,董昭第一个从座位上站起。

“陛下,”董昭正色说道:“臣为振朝廷纲纪、维大魏法度,请重惩这等浮华结党之人!”

“为何?”曹睿只是微微挑眉问道。

“大魏以教化治理天下,应当崇尚敦朴敦之士、摒弃虚伪不真之人,是因为这类人毁教乱治、败俗伤化。”

“建安末年,魏讽鼓动唇舌、以言惑众,作乱于邺城而伏诛。黄初年间,曹伟伪作名士、邀名求直,在洛阳被明正典刑。”

“臣在宫中细细查验过,无论是武帝、先帝还是陛下的诏书,无不对浮华结党这种事情深恶痛绝。”

与其说书房中的众人都在细细聆听董昭的发言,不如说都在琢磨董昭为何言辞这般激烈。

曹睿也同样坐在桌案后一言不发。

董昭继续说道:“臣从廷尉的汇报中得知,当下洛中士子不以学问求知为本,而以四处交友作为头等大事。朝廷的年轻官员们不以孝悌清修为务,而以趋势游利为先。”

“这些年轻士子们结党连群、互相褒扬,谁依附他们、就加以褒扬赞叹;谁不直他们,就对其贬低损毁。”

“以至于甚至有何晏、邓飏与袁侃、诸葛诞这种以公器换私名之事发生。而且还有何晏在洛中聚众服用五石散这类折人心志、毁人体魄之药。”

“如此种种,与法不容、与情不赦!与魏讽、曹伟这种人有何区别的?”

“臣请严惩这些浮华交游之辈!”

曹睿静静听完了董昭的话,问道:“廷尉所说种种,确实触目惊心。卫尉所言,朕以为也颇有道理。”

“诸卿,可有其他说法?”

曹睿扫视一圈,几位侍中都是面无表情,曹真高高挂起不以为意,卫臻则是看着地板。

唯独与司马懿对视一瞬,司马懿竟主动将自己的目光放低下去了。

董昭将这些青年士子的说的如此严重,司马懿自然是知晓的!但自家长子司马师的五石散一事还没结果呢,如何敢再这时发声、惹得皇帝不快?

曹睿颔首:“卫尉建议如何处理这些浮华结党的士子们?”

“回陛下。”董昭虽然拱手,但腰背愈加直了:“对于这些浮华交游之士子,应该以朝廷法纪予以威慑。”

“臣提议,将名单之上的士子即刻罢官,各自返回原籍所在居住,无诏不得出仕、不得离开原籍之地。从而断绝此辈的交通勾连,并示以惩戒。”

“如若日后这等士子洗心革面,经朝廷审议过后,方可予以开解禁锢!”

“此乃真正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之举!”

杨阜面带忧色的站起:“陛下,这岂不是又一番党锢之祸?惹得天下动荡该如何是好?”

司马懿瞄了杨阜一眼,却暗中觉得杨阜此人实在与众不同。好听点说是直率、不好听的话就是天真!

何晏这个大坑把洛中士子都陷进去了,自己与卫臻也一并糟了无妄之灾。

最可恨的就是王肃与董昭!借着这个机会跳出来,王肃给自己补上一刀,董昭给洛中众官员们子弟断绝仕途。

看看都是谁遭殃,自己和卫臻、刘放、孙资,还有尚书台和洛中诸官署们的官员之子。这数量可一点都不少。

不过好在话未说绝,日后也有解除禁锢的可能。若是提了在崇文观下了定论的五石散一事,恐怕子元这辈子都无法仕官了。

看来自己还是要抓紧表态。

司马懿此时主动说道:“杨侍中恐怕想岔了!按照廷尉查得的名单,这类士子的人数还不到二百人,如何就会天下动荡了?”

“陛下,”司马懿拱手看向皇帝:“卫尉之言甚妥,臣附议!”

司马懿的儿子在此名单内,他都这样说了,卫臻也站起说道:“臣附议。”

其余在场众人也纷纷起身附议。

曹睿点了点头:“卫尉说的好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朕深以为然!”

“让这些浮华士子们各回原籍,好生学学五经里的忠孝仁恕之道,在于他们此前的言行好好对比!”

“此前朝廷无判例可依,朕也治病救人。从今日起、若是朝中再发现谁服用五石散,禁锢终身、绝非虚言!”

“陛下圣明。”众人纷纷行礼呼道。

曹睿轻叹一声:“此番之事,除了浮华士人之外,尚书台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

“司空,朕问你,现在尚书台有六曹尚书、二十五曹对吧?”

司马懿拱手:“回陛下,现在的尚书台有六名尚书,直领吏部、客曹、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同时各自监管三到五曹不等。”

曹睿点头:“如何整治尚书台的内事,你们二人有想法吗?”

卫臻答道:“回陛下,司空与臣大致议定,恢复尚书左丞与尚书右丞两职,以左丞掌尚书台之纲纪、以右丞掌尚书台钱粮印信。”

“不够。”曹睿轻轻摇头:“朕有意将尚书台的架构梳理一遍,六名尚书不再直管自己名下之曹,而是统摄数曹之务,以免再出现此番监管不力之事。”

“改尚书台六曹为六部,以六部尚书统摄二十五曹之郎中。”(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3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