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16章 后宫之事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听闻皇帝此语,卢毓几乎都愣在了原地,一副不敢相信的表情。

徐庶显然淡定的多,从容的拱手行礼应下。

不怪卢毓惊讶。

虽然卢毓此前做过两千石太守,但太守和太守可不同。只有魏郡、陈留、颍川、南阳、河内这种大郡才与刺史相仿。

按照卢毓的年龄资历,做到刺史一级还要很久。可现在被皇帝命为侍中,却如同走了捷径一般。

太和年间的侍中,和汉时、大魏黄初年间的侍中,完完全全是两回事!

就拿此次西征来说,除了丁忧居家的王肃之外,杨阜、陈矫都当了一州刺史。杨阜后来还被皇帝召回洛阳,做了九卿之一的光禄勋。

更别说还有此前的刘晔与黄权二人。

朝野上下早就议论过,日后非侍中做不得一州刺史。卢毓虽然清正,但如何又不想做得高官呢?

士人也要追求功业!

徐庶是做过御史中丞的,明白官位、职务不过依君王好恶而定。从九卿转侍中,倒也没有太大的心理波动。

曹睿与徐庶聊了两句后,笑着看向卢毓:“怎么,卢卿不愿应吗?”

卢毓这才恍然答道:“臣愿为侍中随侍陛下左右。臣近些时日修律有些疲乏、精神不振,突闻重任有些愣神,请陛下治罪。”

曹睿道:“累就歇几日、勿要这般劳累。朕看你眼周都黑了一圈。”

“修律非一朝一夕之事。卢卿做了侍中,修律的事也同时帮朕盯着。”

“还有徐卿。”曹睿看向徐庶:“屯田诸事卿也给朕盯好了,制度稍见起色,万万不能荒废!”

徐庶应道:“陛下放心,天下屯田之事、皆在臣心中装着。”

司马懿在一旁笑着说道:“陛下慧眼识珠、又从朝中选了两名好侍中。徐侍中精习庶务、卢侍中清理明断,皆是大魏英杰之才。”

曹睿点头:“没错,徐卿和卢卿的才能,朕早就知晓了。侍中应有四人,如今只有三人、还差一人。”

“不如诸卿猜上一猜?若谁猜到了,朕也有彩头赏赐下来。”

看着皇帝带笑的神情、显然今日心情畅快。在场众人也陪着皇帝一同猜了起来。

辛毗猜到赵俨、司马懿猜到裴潜、董昭猜到王凌、徐庶猜到崔林。

卫臻直言表示不猜,而卢毓猜的则是王昶。

曹睿笑着拍了拍手:“听了诸卿之言,朕实在欢喜。非因游戏之乐,而是有感于大魏人才济济、朕有这么多才智之士可以选择。”

曹睿指向司马懿:“还是司空最知朕心意。朕有意将裴潜召回洛阳。”

“司空是怎么猜到的?”

司马懿摊手说道:“臣只是见侍中屡屡外放为刺史。此时侍中有空缺,说不得也会用刺史来补。”

“而当下各州,雍州和洽、秦州陈矫、凉州司马孚、幽州刘晔、豫州黄权、兖州孙资、扬州蒋济,都是近两年由朝中放出去的。”

“没动静的只有青州王凌、徐州吕虔、荆州裴潜、冀州吕昭、并州梁习五人。”

“五人之中,惟有裴潜贤明最著。因而臣猜到了裴潜。”

曹睿点头,随即扫视了一圈众人:“为何朕常以司空为智囊,就因为司空智计百出、为朝中之冠!”

司马懿尴尬一笑:“臣不过心中揣测而已,恰好中了、非臣之能。”

曹睿拿起桌上的一个白玉镇纸,伸手递给了司马懿。司马懿接过后,十分自然的谢了赏赐。

动作丝滑、行云流水一般。

曹睿笑道:“司空是有能的,为何谦虚?诏裴潜回洛阳后,让毌丘兴去荆州任职吧。”

“毌丘兴?”司马懿问道:“此人也能做刺史吗?”

曹睿看向司马懿:“司空以为此人如何?才能不够、还是德行有缺?”

司马懿摇头道:“禀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毌丘兴本为将作大匠,多年未履任州郡。其子毌丘俭又刚刚做了中领军。”

“父子同为紧要重任,恐怕不好开这个惯例。”

董昭听闻此语后略有不快,插话道:“都是忠臣,想必无妨。再说,父子二人同朝为两千石、也是一段佳话。”

司马懿笑了一声:“董公说得也对,是我失言、忘了董公父子也同为两千石了。”

董昭也不是什么良善性子,双眼一眯盯着司马懿扬起嘴角,挑衅般的说道:“父子同为两千石,这才不过四千石而已。哪有兄弟一万两千石显赫?”

“一个三公、一个刺史,光耀门楣!”

司马懿眼神阴冷了一瞬,但想到不能再御前失仪,随即束手扭头转过身来、再不看董昭一眼。

曹睿难得见识到这一幕,此时也笑着说道:“举贤不避亲,何况为官呢?你们二人若是这样说,岂不羞煞了司马子华?”

“朕可是记得。司马芝之妻是董公侄女、又是司空族弟。这般算起来,你们二人还算沾亲呢!”

皇帝给了台阶,司马懿比董昭又年轻一些,知趣的朝着董昭拱手:“是我失言了,董公海涵。”

董昭变脸也一样快,笑呵呵的说道:“老夫说错了话,还望司空见谅。”

实际上刚才司马懿说话,真没有半丝揶揄董昭的意思,是董昭自己过于敏感、联想到了。心中对董昭也多了一些不满。

董昭也在想着同样的问题。是不是刚才在东阁之中、被皇帝点到了自己和满宠的籍贯后,有了些许的失态?

好在两人只对呛了两句,就被皇帝拉架般的给劝开了。

董昭自以为皇帝心腹,又因年龄渐长顾忌渐少,说话也不再掩饰心中所想。

而司马懿也认为自己是陛下智囊。陈群录尚书事都被拿掉了,自己先是晋了三公,从征两次又增了一千多户封邑,也是志得意满。

更何况……

以司马懿和董昭之智,竟心照不宣的觉得、当着陛下之面吵一吵反而更好。

……

大略之事分派下去,由臣子们来做就够了。

到了下午,曹睿就返回到了后宫之中。

曹睿本想习练剑术或者射术,却被身侧随行的太医谏止了。太医张纯禀告称,休养元气要持续百天,不得再行劳累。

曹睿也从善如流,从而让马车开往卞太皇太后的宫中。

有一事还是要与她商议的。

“拜见皇祖母。”曹睿面色和善的朝着卞氏拱手。

“睿儿怎么今日得空来我这了?”卞氏笑着起身迎道。

作为典型的孤寡老人,卞氏见到曹睿还是颇为开心的。

孙子与儿子不同,言语之间从不顶嘴。更何况又将植儿禁锢解开,卞氏看曹睿自是满意异常。

曹睿自顾自的找了张椅子坐下,挥手赶走了殿中随侍的宫人后,开口问道:

“朕有一事要找皇祖母商议一下。”

卞氏有些惊讶:“哀家已经垂垂老矣,哪里能为睿儿出什么主意呢?”

曹睿摇头道:“不知皇祖母记得虞氏吗?她已经在冷宫中待了两年,她家人又屡次托毛嫔求情。”

“虞氏对朕、对皇祖母、对大魏皆是恶语相向,朕不欲与她和好。因言获罪禁锢两年,如今大赦、也该将她开释了。”

“若将她从冷宫放出,却又不知如何处置。总不能让她回河内家中吧?”

卞氏沉默了一会儿,幽幽叹道:“睿儿欲杀她么?”

曹睿摇头道:“朕不愿做此事。后宫是朕与皇祖母的家,哪有在家中杀人的道理?”

卞氏抬头、略带赞赏的看了曹睿一眼:“为君要立功业、也要有一颗仁心。武帝在时,对后宫之人从来都是温柔体贴。而武帝在外征战数十年,后宫也从未给他添过乱。”

“睿儿说的不错,万万没有在家中杀人的道理。既然如此,就将虞氏放逐到邺城宫中,给她一处偏殿安居就好了。”

曹睿点头:“就依皇祖母之言,让虞氏去邺城闲住好了。”

卞氏面容慈祥的点了点头,但看到曹睿并没有任何欢喜的意思,心中猛然一怔。

卞氏此时,以为曹睿想到了文昭甄后的事情,才说不欲在后宫杀人的。

而此刻曹睿因卞氏提到邺城,想起了邺城校事的分派。自从西征之后,杨阜、陈矫二人去职,校事就尽归于辛毗之手。

也是时候将校事之权重新分为三份了。

只能说,两人此时并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作为祖母,卞氏很明智的没有问任何军国之事,而仅仅是询问了一番曹睿的身体状况。

得到并无大碍的答案后,卞氏这才满意下来。

离开此处之后,曹睿又到郭太后那里打卡问安了几句,而后又去了孙鲁班所居的宫中。

没错,在当下曹睿后宫人数并不多的情况下,孙鲁班作为怀有身孕的婕妤、也能独自混到一间小些的宫殿。

出名要趁早,当妃子也是一样。

由于有了毛嫔的例子在前,曹睿也更懂得安抚在孕中的女子。两人一同用着晚膳之时,曹睿将话题又扯到了陆逊身上。

孙鲁班放下了手中的象牙箸,开口问道:“这么说来,陆逊此番给陛下立下大功了?”

曹睿点头:“陆逊率羌骑迂回作战,从侧面打到了蜀军后方,朕在赤亭打得才能快些。”

身为孙权之女,又曾和孙登一同进学,孙鲁班是个难得有军政见识的女子。

曹睿并不需要孙鲁班能帮到什么,当然也不会听孙鲁班的进言。能有个亲近之人聊聊这些事情,对一个孤家寡人的皇帝来说、已经足够了。(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2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