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74章 先至南郑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司马懿说道:“既然陛下有此问,臣大略是信荀子的。”

曹睿点了点头,他也猜到了司马懿会如此说,随即目光看向了董昭和卫臻。

董昭拱手说道:“臣附议,也信荀子的话。”

卫臻也是如司马懿和董昭一般。

“大将军呢?”曹睿看向曹真:“大将军是相信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司马懿与皇帝已经将此事说的明白,哪怕曹真再不求甚解,也明白几人说的意思了。

曹真拱手说道:“臣也信人性本恶。”

曹睿轻轻点头:“既然诸卿都相信‘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若从贤良淑德来论,谁家又会说自家女儿不贤不淑呢?此事就无需论了。”

“至于外貌的美丑,”曹睿笑着说道:“你们总不会为朕选些丑的来吧?”

曹真也笑道:“陛下勿忧,这个大可不必担心。若是谁要给陛下添堵,臣让他提头来见。”

司马懿见皇帝心情不错,于是也试探性的问道:“陛下,若是从士族及官员中来选,对士族的地域和官员的等级,是否也要限制呢?”

司马懿此话问出,书房中也渐渐安静了下来。

曹睿轻笑一声:“既然都说士族了,朕要选哪些士族、不要选哪些士族,司空难道不知吗?”

“从官员家中来选女子的话,就都从人在洛阳的官员来选好了。”

司马懿拱手:“臣知晓了。”

就在四人欲要起身告辞之时,曹睿却将他们都叫住了。

“诸位稍待。”曹睿说道:“朕刚刚还有一事忘记说了。”

“朕要选一人出使武昌,替朕来为孙权宣旨。朕记得黄初年间,替先帝册封孙权为吴王的,正是当时的太常邢贞。”

“当今的太常常林常伯槐,似乎身体也不大好。”

曹睿环视四人:“朕要选一九卿去武昌,诸卿以为谁可担此任?”

董昭闻言,连忙拱手说道:“陛下,臣虽为卫尉,但恐怕无力替陛下出使武昌了。”

曹睿摆了摆手:“董公要安生留在洛阳帮朕做事,朕怎么可能让你去呢?”

司马懿说道:“既然太常、卫尉都不好去,光禄勋、廷尉、宗正、少府这四人的官职都不合适,大司农徐庶又刚刚上任。”

“目前太仆空缺,那么就让大鸿胪崔林崔德儒前去?此人弘量高雅,正好替陛下来宣大魏之德。”

曹睿却叹了口气:“司空建议让崔林去,但是崔林这人朕还是了解的,是个方正君子。”

“朕这次遣使去武昌,不是要派个君子和孙权你好我好的,而是要派个能够宣扬大魏之威的能臣前去、替朕威吓一番孙权的。”

“崔林,他不合适。”

司马懿思考片刻:“陛下要让使者何时出发?”

曹睿答道:“若今日能定下人选,明日出发就好了。与孙权无论是这般或那般,朕要尽快有个回复。”

司马懿道:“若如陛下所说,那就只能从洛阳选个两千石前去了。”

两千石……自汉末开始,军队中的将领的职级越来越高,堪称通货膨胀了。但文官之中的两千石,却还是如汉时一般金贵,一时间也并没有许多人选。

曹睿想了片刻,抬头看了看同样在思索中的司马懿,一时间突然有了主意。

曹睿笑着说道:“司空,你族弟司马芝如何啊?”

司马懿略显惊讶的看着皇帝。

此前,司马懿就修律一事,曾经向皇帝举荐过自己的族弟司马芝。但这番令司马懿惊讶的,并不是皇帝说‘司马芝’这三个字,而是前面的‘你族弟’。

司马懿没有犹豫,拱手说道:“启禀陛下,司马子华性格刚直坚毅,若是宣扬大魏威德,其人应该可以符合陛下的心意。”

曹睿笑了一声看向司马懿:“那就让司马芝去吧。司空,好生提点提点他。”

“对了,太仆不是还空着吗?让司马芝补上吧,明日便让他去吧。”

司马懿拱手:“遵旨。陛下可有什么要与司马芝嘱咐的?”

曹睿点头应道:“等你们走后,朕自会找他来宫中。”

“还有最后一事。”曹睿表情从容的说道:“朕近日纳了孙权之女,应该给孙权送些什么聘礼啊?”

在场的四人并没有什么感到意外的神色,仿佛这件事情是顺理成章一般。

曹真笑着说道:“就按诸侯王嫁女的规格去送聘礼好了,孙权还能不收吗?”

曹睿也笑着点了点头:“大将军说的好!孙权虽然叛了大魏,但先帝也只是收了孙权的官职,吴王这个爵位还给他留着呢。”

“就这么办!”

……

与此同时,蜀汉,汉中。

汉中可谓是蜀汉的北大门,在此地已经镇守了七年之久的人,正是蜀汉的汉中都督、汉中太守、镇北将军魏延。

上月,丞相诸葛亮在成都向刘禅进献《出师表》,第二日便动身向北。

诸葛亮还有七日的路程到达汉中,而他的丞相长史向朗向巨达,已经先行一步、提前到南郑了。

南郑城的西门外,魏延正在城门处等着向朗的到来。

远远望见马车,魏延便独自一人策马迎了上去。

“向公,别来无恙啊。”魏延坐在马上,笑着对向朗拱手说道。

“哎呀,文长怎么还出城来迎老夫了?”向朗虽然是丞相长史,此时也不愿怠慢,连忙叫停马车走下车来。

魏延见状,也一并翻身下马,牵着缰绳与向朗二人并排向城门走去。

“向公是丞相长史,我岂敢不来迎接?”魏延笑着说道:“丞相还有几日能到汉中?”

向朗瞥了魏延一眼,随即说道:“丞相大略还有七日才能到吧,先到南郑、再到沔阳。”

“文长,沔阳城中的相府修建好了吗?”

魏延拍了拍胸脯:“早已修建好了,丞相嘱托之时,我事事都放在心上。”

魏延左右瞧了一眼,随即小声问道:“李正方此番还在成都?”

“丞相让李严去江州了,不在成都。”向朗也面色如常的说道:“成都的守军,由我那侄儿向宠所领,陛下升他为中领军了。”

魏延会意点了点头:“向氏一门颇得圣眷啊。”

向朗沉默了几瞬,随即说道:“文长,老夫此番提前来南郑,是有陛下的旨意给你的。”

“有何旨意?”魏延略显不解。

向朗答道:“一会去你的都督府再宣旨,文长稍待。”

魏延点了点头,没有多问。

两人缓缓入了南郑城,而后又进了魏延的汉中都督府内。

向朗宣读完了圣旨之后,魏延跪地谢恩后缓缓起身,接过来圣旨又仔细看了一遍,才小心的收了起来。

向朗笑着说道:“文长现在也是一州刺史了,这可是凉州刺史啊!”

“文长知道吗?前些日子在成都,李严还当众向丞相请求从益州分割出巴州来,让他自己来做巴州刺史,当然最后没能成功。”

这么说,我现在比李严还利害了?

魏延想了一想,随即笑着说道:“都是陛下和丞相信我,在下心中有数,定然会为大汉效死。”

“文长言重了。”向朗缓缓说道:“文长,老夫也有一事要与你透露一二。”

“哦?向公所言何事?”魏延捧着诏书,笑着看向向朗。

“丞相有意要以你为丞相司马。”向朗语气平淡的说出这句话来。

魏延点了点头,此时颇有些感慨之意:“当年先帝在沔阳为汉中王后,当众力排众议、拔擢我督汉中军事。”

“如今陛下、丞相又如此信我用我,在下受此国恩和丞相大恩,真不知何以为报。”

向朗露出一丝笑意:“何以为报?陛下给你的官职,不都说明了吗?”

“哈哈哈哈。”魏延笑着捋须说道:“向公说的对!陛下用我为凉州刺史,那在下就为陛下打下凉州就是!”

“向公,丞相先前命我做的几件事,都已经在做了。”

向朗缓缓坐在席上,而魏延也没有坐在自己的主位、而是坐到了向朗的下首处。

见向朗没有说话,魏延继续讲道:“我已经派人去探褒斜道和傥骆道了,这两个道路确实艰难,但无论如何来说,褒斜道似乎比傥骆道还要好走一些。”

“向公,”魏延问道:“丞相这是要走哪条路?”

向朗摇了摇头:“丞相之意,我又岂能猜到?丞相叫你遣人探路,也必然有丞相的深意。”

“造船的场地选好了吗?”

魏延点头答道:“早年攻武都、下辨之时,所用之船都是临时制作、并不堪用。如今丞相命我在西汉水边上选址,选址已经选好了,而且已经砍伐许多树木。”

“甚好,甚好。”向朗略带满意的说道:“文长在汉中,可谓是面面俱到啊!”

不料,魏延却叹了口气。

“向公,我在汉中七年之久,一直欲要为大汉建功。七年的时间,汉中每一处地方的山川地形,都已经在我脑海之中了。”

“如今丞相欲要北伐,我也终于能有机会领兵作战了。”

向朗又瞥了魏延一眼,笑道:“你是想要功名封赏了吧?”

“有何不对吗?”魏延回道:“大丈夫为国效力疆场、博取功名,难道不是正理吗?”

向朗微微颔首,不再多言。(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8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