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11章 人情世故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不怪司马懿与王肃没在一个频道上,两人就是两个时代的人。

司马懿成年之时,中原混战征伐不休,面对的是动荡而非安定。

与司马懿同时代而起的士人,面对的是曹操的一统河北、鞭挞天下。秉持的是极致的实用主义,极致的事功而非清谈。

而王肃与司马懿相差十六岁。

王肃成年之时,北方已然一统,王朗身居高位。王肃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正统儒学教育,比司马懿这些人要传统的多,也更加的注重理论。

这就是两人想法的根本差异了。

王肃说了这么多,都是司马懿想都不会想到的理论之事!

王肃超乎常人之处,大抵如此。

皇帝夙来对求仙问道嗤之以鼻,方才也明显对什么五帝所感、化为天子之说不感兴趣。

而王肃又拿曹氏最敏感的先祖问题,在这个最关键的节骨眼上、刺激了皇帝一下。激起了皇帝的逞强之心。

更何况,是皇帝主动向王肃发问,要将汉魏分开、一正新朝气象的。

既然王肃说了礼制中最为关键的祭天,又隐隐将皇帝说动,郑学最为根基的一处不就被王肃驳倒了吗?

王肃针对郑学不是一天两天了,而皇帝看重王肃、又素来不喜汉儒的谶纬灾异怪谈。

皇帝碰见王肃,岂不正如汉武帝见董仲舒一般?

恰逢其会!

郑学休矣。

曹睿感慨莫名,一边摇头一边轻叹:“朕现在站在王卿面前,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了。”

“朕只是提了一个想法,就有王卿此等大儒为朕辩经,朕何其幸也!”

“王卿说的对!”

“大魏奉天承运,奉的是昊天上帝。朕为天子,‘子’应是‘承运之嗣’,又岂能仅仅是凡俗之人所理解的‘儿子’呢?”

王肃拱手说道:“陛下所言极是!天体唯一,安得有六?”

“大魏只应祀昊天上帝这‘一天’,五方精气之帝不应以天而祀。”

“不过五帝也不能不祀了。”曹睿看向王肃淡淡说道:“太昊配木,炎帝配火,少昊配金,颛顼配水,黄帝配土。”

“弃青、赤、黄、白、黑五帝之说。依王卿之言,祀太昊、炎帝、少昊、颛顼、黄帝这五帝就是。”

王肃躬身拜道:“陛下圣明!大魏新朝气象自此不同矣!”

曹睿颔首,含笑不言。

王肃之言过于惊世骇俗,若传扬出去、定会让满洛阳的郑学门人追着喊打。

不过以王肃现在的简在帝心,倒是丝毫不用担心这些。

此前曹睿设立崇文观、重立太学,本就是为了培养忠于大魏的士人群体,渐渐分化全天下的士人。

如今有一个司徒之子、王肃王子雍冲在前面,用其丰富的学识为曹睿在儒学领域冲锋陷阵,曹睿自然乐于见到这个场面。

既然大半个天下的士人都信郑学,那朕就偏要培养王学。

若有朝一日、士人们都成为王学的门生弟子了,曹睿也是不忌讳再捧一捧郑学的。

学派之争,素来如此。

告辞了王肃之后,曹睿走出司徒府的大门、骑上白马、朝着北宫的方向缓缓走去。

坐在马上行了没有几步,曹睿便察觉到了些许不同。

此前进洛阳城的时候,道路两旁都是旌旗仪仗相伴,而且似乎是直接从洛阳西门通向宫中的。

在司徒府待了不到一个时辰,原本光秃秃的路边、现在又都是欢迎的仪仗旗帜了?

曹睿并不死板,大胜归来之时、也是要彰显大魏气象的。些许布置,倒也无妨。

曹睿侧脸向一旁的卫臻说道:“卫师傅有心了!不过片刻,就在这条路也安排起来了。”

卫臻笑着拱手说道:“禀陛下,臣刚才在司徒府院中候着,哪里是由臣来做的呢?”

“此事正是礼部尚书徐宣所为。”

“徐宣徐宝坚?”曹睿轻轻颔首,转头朝骑马跟在后面的徐宣、笑着看了一眼,接着便继续向北宫行去。

徐宣看到皇帝略带赞赏的眼神之后,只不过一刹那、几乎全身的骨头都酥了。

一种说不出是兴奋还是激动的情绪,如电流一般传遍了徐宣的全身。

徐宣当然是想要得到皇帝重视的,只不过自身反应大了些。

用力越猛,期许越大,得到正反馈时就越爽。

汉魏之时的士人,并不以追求官爵功名为耻。恰恰相反,若仅是在书斋读书养望,反倒有时会被视为胆怯、不愿帮扶黎庶的自私之人。

徐宣辛苦数日,得到一个眼神作为回报,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

皇帝仪仗缓缓抵达了北宫南门,宫门外侍立着的虎卫、在见到皇帝仪仗后,提前徐徐推开了厚重的宫门、门轴也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曹睿一身素袍,坐在白马之上,笑意盈盈的看向宫门内站着的一群女眷。

轻磕马腹越过门槛后,曹睿翻身下马,朝着太皇太后卞氏、和皇太后郭氏二人行了个礼。

两位长辈虽有许多话想说,却也知趣的没在这时寒暄。

毕竟,身后还有那么多皇帝的妃嫔等着呢。

曹睿抬眼望去,不多不少、正正好好是二十一人。

除了最早的毛嫔之外,剩下的就是太后所选的二十名妃嫔。

两名婕妤孙鲁班和郭瑶,都在这二十人之内。

毛嫔位阶最高,入宫最早,因而也作为一众女眷的打头之人,怀中抱着一个小婴儿走向前去。

这就是曹睿的长子曹启了。

小婴儿见到父亲,口中兴奋的咿咿呀呀喊个不停,但还不会完整的喊出字来。

与曹启亲昵了一番之后,而后就是腹中怀胎、再过一月就将临产的婕妤孙鲁班。

孙鲁班、郭瑶二人问候了一番之后,剩下的十八名女子、曹睿只是微微点头,就算见过了面。

没办法,曹睿连日行军已经有些疲惫了。方才在司徒府中又耗了不少心神,岂能一一都照顾的过来?

简单说了几句之后,太皇太后、太后和众女也一同散去。

曹睿怀中抱着儿子,乘上马车、与毛嫔一同回了寝宫。

虽然半年未见,可毕竟是青天白日,总不至于下午便忍不住了。

曹睿与毛嫔相识最早,半年间虽说通了不少书信,却总难尽兴,自是回宫抱着儿子、说起了体己话来。

关上殿门、将儿子交给乳母之后,房内只余毛嫔与曹睿二人。

说了几句,毛嫔竟伏在了曹睿肩上,小声的啜泣了起来。

“嫔妾听说陛下在陈仓染疾,心中五内俱焚一般,离不开这宫殿、想为陛下做些什么,却什么也做不了。”

“只能每日祈祷上苍,想让陛下尽快康复起来。”

说着说着,毛嫔动情的将曹睿手臂紧紧抱在怀中:“陛下以后定要保重身体!就算为嫔妾考虑,再也不要生这样的病了!”

“生病嘛,总是没有办法的。人食五谷,又怎能不染病气呢?”

曹睿刚说了两句,毛嫔就瞪着杏眼看了过来,眼中还噙着些泪光。

“不许生病!不许生病!”毛嫔嗔道:“陛下回了宫,我便每天为陛下煲粥做膳、给陛下调养身子!”

曹睿笑着将毛嫔拥入怀里,轻拍着她的后背、安抚道:“太官令会给朕做膳的……”

毛嫔又要责怪,曹睿则又是安抚。

两人就这样一来一回,腻在一起、贴心话似乎讲不完的一般。

曹睿也讲了许多西征途中的趣事。

讲到了潼关的险峻、关中平原的一望无际、陇道的绵延漫长、祁山堡的巍峨耸立……

讲得都是地理人情、四方风物,却一句辛苦、一句军事都没有说。

聊了许久,直到内侍官毕进在外轻声唤着、告诉皇帝要去赴宴了,曹睿这才松开毛嫔的手,换了身衣袍欲要出门。

毛嫔帮曹睿换着衣服之时,却轻叹了一声:“妾还有一事要与陛下说。似乎不该说,但妾也不应隐瞒。”

“何事?”曹睿伸平双手、任毛嫔在后为他披上衣袍,语气轻松的问道。

毛嫔小声道:“陛下,正旦之时、与妾同郡的虞家、有人给妾送了些年礼。”

曹睿闭上眼睛,轻呼了一口气,并不愿去想这些旧事。(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9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