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75章 军报传来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腹痛?”曹休摇了摇头。

这年头,腹痛可以代表的病症太多了。五脏俱在腹中,腹痛几乎就是生病的一个代名词。

曹休继续追问道:“那吕范是怎么死的?”

曹弃答道:“吕子衡就是老死的。此人年过七旬,辞世之事乃是在所难免。”

“属下将都督书信交给了吕范之子吕据,又以大司马的名义、在吕范灵前鞠躬致哀。”曹弃补上了一句:“并未有丝毫逾矩之处。”

“人都死了,鞠个躬又能如何呢?我岂会怪你?”曹休感慨道:“一月之前,他才拜了我的寿辰,我却不能不知礼节。”

“既然伯连已经拜过了,我就不遣你再去了。稍后下去替我写封信给那吕据,聊表哀悼之意就好了。其余的话并不用多说。”

“遵命,属下知晓了。”曹弃答道。

曹弃走后,曹休又命人将扬州刺史蒋济请入了府中。

蒋济实乃能臣。比之昔日的刘馥、温恢,似乎更胜一筹。

在蒋济担任扬州刺史的一年以来,在军事民事上、均与曹休配合默契,全然没有任何龃龉之处。

疏通河道水利、管理屯田军民、整修淮南各城池,蒋济协助曹休做了许多有益的政事。

在规整吴军降卒屯田之后,曹休、蒋济二人,同因此事还得了陛下的褒奖。

蒋济缓步从外入内,笑着看向曹休,边走边拱手说道:“大司马何事唤我来此?”

“子通且坐。”曹休指了指身侧的椅子:“曹弃刚从江东回来,说贺齐病死、吕范老死。”

“吴国在江东两个重臣近乎同时亡故。”曹休看向蒋济:“子通,你说我们该不该有些动作?”

“动作?”蒋济直接了当的回应道:“大司马想渡江去打吴国?还是打濡须?”

曹休摇了摇头:“具体如何打,到底打不打,我也还没想好。”

“可吕范贺齐二人同时亡故,这般机会若不抓住,属实有些可惜之感!子通,你怎么说?”

蒋济看向曹休:“陛下尚在秦州,我等既无诏书、又非防守,如何能擅自进兵呢?”

“况且吴国不过是死了两个年迈的将军,又不是领兵的将领们全死了。能有什么影响?”

“大司马,我建议是不要动。”

曹休脸上闪过一丝遗憾之意,随即叹道:“那就不要动了。”

“来,子通,你我联名写封上表发至洛阳,将此事来龙去脉陈述一番。”

蒋济轻轻颔首:“正应如此。大司马先命人拟稿,我稍后来署名。”

虽说曹休十分听劝、即刻就放弃了自己想要趁机攻伐吴国的念头。但在蒋济这个精明人看来,曹休已经露出了些许不智。

当下是什么时候?

陛下领着全部中军、在秦州在武都与蜀军鏖战。除了豫州、扬州兵力尚丰,其余各州此时皆有空虚之象。

司隶、兖州、冀州三州日夜不停的向雍州运粮,并无多余粮草来支持扬州用兵。

更何况,据险而守乃是国策。陛下去年亲征淮南,不就是为了能有一个安稳的外部环境、从而恢复国力、积蓄力量吗?

这种趁机攻吴的想法,甚至有都不该有,又遑论将其对人说出来呢?

难道你曹休认为去年的战胜之功,都是你这个大司马赚来的吗?

蒋济署名后走出堂中,心中对曹休的评价、又向下跌了一些。

……

在秦州,大魏军队继续分成两路与蜀军对峙。

魏军自有可恃之处,蜀军也有。只不过两军的底气不同罢了。

大魏的底气,是更充足的兵力、更精锐的中军,以及在沓中、武街、阴平一带,陆逊夏侯献二人所率偏师、可能带来的战果。

而蜀军的底气,则是离蜀地更近、粮草军需更易得到保障,以及赵云所在的武兴、为之提供的一个安稳的后路。

双方并不相同。

而此刻的魏军中军大营中,曹真却显得有些焦急。

“陛下,陆逊与夏侯献的消息为何迟迟不至?”曹真拱手问道:“今日已是二十八日,莫非其部出了什么变故?”

曹睿看了一眼曹真,淡定说道:“陆逊和夏侯献有两万骑,虽说其中有一万羌骑,但也是实打实的两万骑。”

“两万骑在手,能出什么事情?诸葛亮又不是神仙,能一把火把骑兵都烧没了。关羽、张飞这些人也死了多少年了!”

曹真略带歉意的笑道:“不如遣人去问一问吧?”

“大将军!”曹睿看向曹真:“稍安勿躁!朕相信陆逊、也相信夏侯献。你信不信陆逊与夏侯献的军报,在月底之前必然传到?”

曹真点头:“陛下言出法随,臣定然是信的。”

就在二人说话之时,从牵招处发来的军报,被杨阜带入了大帐之中。

曹睿翻看着军报,随后将其递给了曹真:“牵招对面的蜀军,在连着攻了三日之后,又是连着三日没有动静。”

“我们这里的蜀军也是没有动静,看起来诸葛亮是铁了心缩起头来,不与朕交战了。”

“大将军,司空,想些法子让诸葛亮动一动。”曹睿笑着看向曹真、司马懿二人:“朕虽然不惧与他对耗,但也不想让蜀军过得这般舒服。”

曹真还在思索之时,司马懿就想出了一个点子:“陛下是想用兵?还是用计?”

曹睿笑道:“用兵是怎么用兵?用计又如何用计?”

司马懿清了清嗓子:“那臣先说用兵?”

“可以。”曹睿道。

“若用兵的话,可以命人修建霹雳车。”司马懿缓缓道:“蜀军不是在河谷间前后连营、又高筑营垒吗?”

“反正大军在此无事可做,收集物资、万石齐发,向着蜀军营寨砸过去就是。这个手段蜀军一时应该无法应对。”

曹睿点头:“这算一个。那用计呢?”

司马懿咧嘴一笑:“大魏在上游、蜀军在下游。而依据赤亭地势、蜀军的营垒必然都在营寨之间。”

“修建木筏,在其上撰写诸葛亮专权之事,以让蜀军内部各军相疑。”

坐在一旁的杨阜,仿佛眼睛亮了起来,急忙追加道:“陛下,除了说诸葛亮专权之事,臣以为还有许多可以辱骂蜀贼之事!”

“咳咳。”曹睿轻咳了两声:“说专权也就罢了,辱骂就算了。朕亲在军中,还是要面子的。”

“若日后人们说起此战来,皆说朕顺流而下发竹简骂蜀军,太过难听。”曹睿白了眼杨阜:“不能辱骂,只能说真话。”

杨阜拱了拱手:“对于蜀贼,真话与骂人,又有什么大的区别呢?”

曹睿回道:“杨卿想写什么?”

杨阜答道:“臣平生最恨蜀贼。若是让臣找寻可以驳斥蜀军的实据,恐怕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司马懿略有些不耐:“义山快说吧!莫要让大家等得急了!”

杨阜点头:“先从刘备开始说吧。”

“比如刘备自比光武,却四十年没到过洛阳。”

“比如刘备从北逃到南,几度丢失妻子,颇有汉高祖遗风之举。”

“再比如刘备跻身荆州而夺刘琦基业、委身刘璋而夺蜀地自守……”

曹睿颇为惊讶的看向杨阜:“朕平时怎么没看出来,杨卿竟然这般会骂人!你这些例子一举出去,可要让蜀军颜面扫地了。”

杨阜从容拱手:“臣还有更多没说的呢!”

“对于那些将领,臣就可以和他们说、蜀国将领并没有什么好下场。”

“关羽征战一生,却遭盟友背刺、身首异处。张飞自诩豪杰,却御下无能、被左右刺杀。”

“还有冯习、张南、傅肜、马良这些人……”

“还有孝子马超……”

“杨卿且住。”曹睿无奈,叫停了还在说下去的杨阜:“以朕看,莫要给蜀军说这些了。”

“蜀军众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倘若他们拿大魏臣子来说,又将如何呢?昔日武帝创业之时,大魏臣子们也并非人人都是圣人。”

说到这里,曹睿想到的自然就是什么贾诩、程昱之流,又或者夏侯渊、曹仁这些战死或者战后而死的重将。

终究是大哥莫要笑话二哥,若真要搞这种舆论战,最后肯定要落得双方皆臭的结局。

曹睿叫停了杨阜,自然也就表示了同意司马懿的第一个建议。

“司空所言甚是。大将军让军中将作准备营建发石车吧,看看在这种窄小的山谷内能否有奇效!”

“遵旨。发石车属实不错,臣这就去安排人做。”曹真答道。

就在曹睿与帐中群臣商议之时,门外有人送来了一封崭新出炉的军报。

曹睿接过来看了几瞬,随即笑道:“你看朕说什么来着?朕说陆逊定能在月底之前将军情发给朕,不过差了半个时辰,陆逊的军报就到了!”

曹睿一边将军报递给曹真,一边说道:“陆逊在沓中与宕昌耽搁了一些时日,但是现在已经从武街南下、朝着阴平桥头去了。”

“以这种速度来看,不日即将到达白水关!”(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2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