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95章 洛阳武学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张郃依旧面色不变:“陛下已经封了我征西将军,身为人臣,我哪里还能再要什么赏赐呢?”

郭淮急了:“张公自己不要,却不借着这个机会,为你家四个儿子讨些前程?”

“陛下不日便走了,之后哪还有机会去说、何时才能有个汉中这么大的功劳?”

张郃默然不语。

郭淮轻叹一声:“若是旁人,我定不会多这个嘴。可是在张公对我有恩,你的儿子如我族中亲侄一般。”

“四个儿子,一个在三署为郎、三个闲居邺城没有着落。”郭淮催促道:“张公是该为他们想一想了。”

张郃沉默半晌,轻声说道:“伯济说得是啊!我也已经年过六旬了,再也不是壮年了。”

郭淮见张郃转意,面色好看了许多:“张文远和乐文谦的儿子,现在都在淮南领兵。徐公明的儿子在中军为校尉,此战也立了些功劳。”

“张公也该为儿孙谋了。”

张郃转身看向郭淮:“该讨些什么恩典?不瞒伯济,我想让陛下为他们安排一下、拜大儒为师,在洛阳先通了五经再说。”

“通了五经,再到尚书台或者各地任职。”

郭淮道:“不让他们从军了?”

“不让了。”张郃叹道:“从军不易,我这四个儿子都长在邺城繁华之地,如何能像我当年一般、在阵上卖命决死呢?”

“也好。”郭淮点头:“张公说得是个正路。”

“我弟仲南在城阳郡为太守、季南在御史台为任,妻兄王彦云在青州任刺史,总不至于让四个侄子缺了前程的。”

“陛下宽仁,张公所请、陛下也定然会应的。”郭淮劝道:“事不宜迟,明日就去找陛下说吧。”

张郃点头。

……

第二日,沔阳城中。

曹睿确实打算临走之前,大致再将祁山、赤亭与汉中之功论上一遍。

回到朝中再定具体增邑,如同太和元年、淮南之时一般。

张郃前来为儿子们求前程,属实让曹睿微微有些诧异。

听完了张郃所说之请后,曹睿默不作声、摇了摇头。

“张卿,这个安排是卿自己想的?还是有人与你说的?”

张郃略微有些失望,却丝毫没有半点隐瞒:“回陛下,是郭淮建议臣的。”

“臣和郭淮久为同僚,行军布阵乃是臣的强项,但臣是平民出身、对这些族中里的事情,总不如郭淮懂得更多。”

曹睿道:“不是朕不愿意,而是郭淮的这个法子错了!”

“来人,快马将郭淮叫来!”

虎卫领命而去,张郃却颇为不解。

曹睿道:“等郭伯济来了,朕与你们两个人再一齐说。”

张郃应下。

曹睿与张郃聊着军事之时,郭淮从城外被虎卫匆匆唤了进来。

“臣拜见陛下。”郭淮喘着气,拱手施了一礼。

“坐。”曹睿也不废话:“郭将军为何要建议张将军诸子拜师大儒?”

这算什么问题?不拜大儒为师、还能如何进学?

“臣之子郭统,还有家中几个侄子都是由族中出面、寻得名师进学的。”

郭淮不解道:“历来不都是这般的吗?先学经、再征辟为郡吏,再举孝廉、入洛阳为郎。”

曹睿心中翻了个白眼:“为何不想进太学?”

郭淮与张郃对视一眼,却都吞吞吐吐的没说出来话。

“让你说你就说。”曹睿斜了张郃一眼:“有什么要遮掩的?”

张郃拱手:“臣二人昨日议论,见到太学郎不过三百石、出路也就是在陇右为屯田吏。”

“而且毕业还殊为不易,臣家中几个儿子的确鲁钝……”

曹睿听明白了,这又是信息差导致的一个大问题。

太学设立还不到两年。

第一届毕业了百人,占五分之一的学生比例,算是毕业艰难了。

即使毕业了,都被皇帝带到陇右来做屯田之事,远离洛阳、远离河南之地。

这个时代,信息交流殊为不畅。

张郃是会打仗,可会打仗并不意味着会料理家族。

张郃一个河北地主出身的,连豪族都算不上,又常年在陇右、凉州这种偏僻地方,家中疏于管教,把太原大族出身的郭淮之语奉为圭臬。

郭淮虽然世宦两千石,却也在长安、在陇右待太久了。太学之事或许听过些许,却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你这是上个版本的玩法了!”

曹睿指着张郃、郭淮二人,出言道:“今日你们赶上了,朕就与你们二人聊些别的。带着耳朵就好,别出去乱说。”

张郃连忙拱手:“请陛下示下,臣等定然守口如瓶。”

郭淮也是一样说辞,只是不解陛下说的版本是何意思。

曹睿丝毫没有讳言半分:“张将军是大魏名将,郭将军也是一时之选,你们二人都是朕看重的。”

“你们可知大魏的两个支柱为何?”

张郃没有说话。

郭淮试着问道:“是士族与武人?”

“正是士族与武人。”曹睿点头:“张将军是国家重将,朕是想让你家世世代代都为大魏股肱的。”

“郭将军,你现在让张将军的儿子去学经,他们能学过你的儿子吗?能学过那些宛洛汝颖的士人子弟吗?”

“你说!”曹睿指向张郃问道。

张郃面带苦涩的叹道:“臣家中的几个儿子臣都知道,并非学经之才。但在当今的大魏,不学经、就没人看得起啊!”

“臣当然也想家族延绵,能传的长久一些。”

“朕也想你们家族延绵,想让你的儿子不学经、也能被人看得起!”曹睿斩钉截铁的说道:“朕想与你们同富贵!”

“但你若是让儿子都去学经,若你不在了,五年十年、兴许朝中官员还能念着你张儁乂之功。若日子久了呢?”

“他们学又学不出来,最后只能是泯然众人!”

张郃神情严肃的起身拜了一拜:“还望陛下能为臣的几个儿子指一条明路!”

曹睿道:“都知道太学吧?”

张郃郭淮两人颔首。

曹睿道:“太学虽说是学五经,但现在也学了许多庶务之事。”

“第一期的百名太学生,其中不乏宛洛汝颖的名门之后,朕将他们统统放在陇右屯田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先老老实实在陇右屯个两年田,去一去身上士族的娇气和骄气,而后再回洛阳、回各郡中为官。”

“同等条件,太学的毕业生优先升迁!”曹睿看向张郃郭淮二人:“还想让自家子弟入太学吗?朕都与你们说得这么清楚了!”

张郃拱手:“臣明白陛下的苦心了。还请陛下赏臣恩典、准臣之子能入太学进修。”

曹睿笑笑:“朕可以准。但太学宽进严出,若毕不了业,朕也不好意思为你的儿子开解破例。”

张郃有些尴尬,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曹睿继续道:“朕此番回到洛阳之后,准备仿照太学之例,设立武学。”

“武学?”郭淮声音略带惊讶的问道。

“正是武学。”曹睿点头:“朕准备从各地军中,包括中军和外军,选一批年龄尚可、在军中待过的年轻人,到洛阳来进修一番,统一教授军事上的事情。”

“若你们二人的子弟想入武学,朕当然是同意的。”

在这个方面,郭淮自然比张郃更敏锐一些,出言问道:“敢问陛下,这个武学都要教些什么?”

曹睿答道:“朕大略想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其一军法。令行禁止、指挥如一,这个是强军的基础要求。”

张郃点头:“武帝时颁布的《军令》、《步战令》和《船战令》就是说这些的。”

“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不进,什长杀之。什长不进,都伯杀之。”

“旗幡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

曹睿点头:“除了这些军法军令,忠君爱国也是要学的。”

“其二操典。如何操练、如何战斗、如何结阵、如何移营、如何行军。”

“你二人的军中是如何训练军士的?”

张郃解释道:“此事是由各部军司马负责的。军司马到曲长、再到都伯,一层一层的传授下去。”

“平日训练之时,也是由各营的军司马来指挥。”

曹睿看向张郃:“军司马又是如何训练的?”

张郃答道:“自然是由老人带新人。”

曹睿点头:“如此教学,各军、各营之间的应对和配合就会有许多差异。”

“这就是武学的作用了。”

“其三指挥。”曹睿看向张、郭二人:“若依朕来看,如何指挥也是要学一学的。”

“仰攻怎么攻、俯攻如何攻。步兵怎么对骑、骑兵怎么对步、夜晚应该怎么攻、急行军该怎么走。”

“你们与朕说一说,军法、指挥、操典,这三点该不该学?”

张郃用力点了点头:“该学!”

曹睿笑道:“这就对了。如太学一般,武学出来的军官、各军之中也是要优先提拔的。”

“朕只是初步有这么一个想法,具体的制度、流程都还没定,今年会将武学建起来。”

“张卿,”曹睿笑道:“朕给你指了两条路。一个太学、一个武学,你的儿子都可以去。”

“你选哪个?”

“臣选……”张郃又犹豫起来了。

曹睿笑道:“回去再想想吧,想好了再来找朕!”

“谢陛下隆恩!臣告退!”张郃行了一礼后缓步走出堂中。(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9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