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72章 辽东难事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公孙渊欲反?!

毌丘俭心头悚然一惊,但即刻就冷笑了起来:“你们公孙氏一族都得了失心疯!”

“先是你祖父公孙度,借董卓之力篡居辽东,囚禁、擅杀士人无数。”

“后是你父公孙康,据险而恃、私相授受,视朝廷诏令于无物,意图割据一方。”

“你叔父公孙恭还算个明理之人,却被你弟弟公孙渊囚禁。”毌丘俭瞥了一眼公孙晃:“现在又多了一个告发亲弟的!”

“莫不是大魏现在忙于陇右战事,我与刘公定然会向陛下请兵,将辽东之地尽数讨伐回来!”

即使被毌丘俭当面辱骂父祖,公孙晃也只是连连拱手求饶,并未有半点激烈之色。

当听到毌丘俭欲要讨伐辽东之时,公孙晃更是直接躬身下拜:“毌丘校尉说什么在下都任,但我弟公孙渊此人,自幼就有割据妄心、少年时就阴养死士,是非易于之辈。”

“叔父被他囚禁、而掌控辽东大权之后,公孙渊定会造反的!他已经说了很多年了!”

“哦?”毌丘俭瞟向公孙晃:“这么说来,你并无实据?而是以旧日虚言来告发他谋反?”

公孙晃的身形开始有些抖了:“这,这,在下的确没有实据。”

“可我弟公孙渊就是这样的人!”

毌丘俭白了公孙晃一眼,回头看向司隶校尉府门口的兵卒:“左右,将此人赶走!以后并不许他来寻我!”

“遵命!”

两名腰间挎刀的士卒走上前去:“郎中,还请离开,莫要寻不痛快了。”

公孙晃犹如失魂落魄一般,微微行了个礼,而后跌跌撞撞的走回去了。

站在大门内、注视着公孙晃离去身影的毌丘俭,冷哼了一声后轻轻摇头,接着出门坐上马车、朝着尚书台的方向行去了。

……

尚书台,辅政阁中。

“仲恭就这般将那公孙晃赶走了?”

卫臻听完毌丘俭的完整复述后,将手中正在批复的文书放下,抬眼看向毌丘俭。

虽是询问的语气,但其中也暗含了一丝质问之意。

毌丘俭拱手答道:“卫公有所不知。昔日我与刘公二人持节赴辽东,在玄菟郡与那公孙恭一并巡视之时,却被公孙渊派来的骑兵团团围住。”

“先是当众缴械、后是软禁在襄平馆驿中。过了大半月,才遣人将我等送出辽东。”

毌丘俭说着说着,神情愈加激动起来:“卫公,属下平生从未受过如此之辱!今日不痛殴公孙晃三拳,已是属下约束自身了。”

卫臻无奈的摇了摇头。

刘晔担任新一任幽州刺史的任命,就是从他手下亲手签发出去的。刘、毌丘二人在辽东的遭遇,他又岂能不知?

只不过,卫臻此时问的乃是公孙晃出首之事。

“他说公孙渊欲反。”卫臻从容看向毌丘俭:“仲恭,你是亲自见过公孙恭、公孙渊叔侄的,此事你怎么看?”

毌丘俭拱手道:“公孙渊此人若不反,那才是希奇之事!只不过此人刚刚统领辽东,若要真正行谋反之事,至少要到一两载以后了。”

卫臻点了点头:“陛下遣刘子扬在幽州,应该就是为了应对此人了。”

“但仲恭言语间似有辱骂公孙氏之意?究竟为何?”

卫臻当然知晓毌丘俭得到皇帝信重,但以他的身份、还无需顾忌这些。

出首谋反之事的公孙晃,卫臻虽不欲见他本人,但该问的话还是要问清的。

毌丘俭轻叹一声:“属下只说一事。卫公认得郎中李信吗?”

“李信?我并无印象。”卫臻皱眉。

毌丘俭道:“就是那个故河内太守李敏之子、曾被司空举荐为郎的李信李弘之。”

见卫臻还未想起:“就是整日着丧服,被司空痛骂过、在洛中因此扬名的李信。”

“是此人啊!”卫臻眯眼道:“我想起他了。”

毌丘俭轻叹:“此人死了,是上月死的,自尽而亡。”

卫臻没有说话,只是用目光示意毌丘俭继续说下去。

“李信之父李敏李公,乃是辽东襄平人氏。李公建安初年在河内为太守,兴办儒学、弘扬教化,周边数郡许多士子都曾听过李敏讲学。”

“出身河内郡的司空,在河东郡的家父、以及荆州刺史裴公,都曾受过他的点拨。”

卫臻意识到,毌丘俭说的这桩旧事又涉及到了一层昔日的隐秘关系,因而并没有打断。

毌丘俭继续道:“后来李公去官返乡,到了辽东后被公孙度强行征辟。他拒而不从,携族人泛舟出海逃亡。”

“可那公孙度却掘了李公父亲之坟,剖棺焚尸,诛其宗族。”

卫臻长叹一声:“李信是如何死的?”

“李信二十年如一日、为其父服丧,拒不婚娶。后来得了同乡徐尚书劝谏,在四年前诞下一子。”

“是刑部尚书徐邈?”卫臻问道。

“正是。”毌丘俭道:“去年我出使辽东之前,李信托我去辽东探访其父和宗族人迹。”

“都二十年了,哪还有什么踪迹呢?”毌丘俭苦笑道:“我上月从幽州回到洛阳,将实情告知李信后,他三日后便自尽了。”

“现在他的幼子还寄在我家。”

卫臻叹道:“且不说这些陈年旧事,李信此人实乃孝子、朝廷也应对其抚恤一二。李信幼子唤作何名?其母尚在否?”

毌丘俭的表情更显尴尬了:“幼子唤作李胤。但其母却与李信和离,两年前改嫁了。”

卫臻无语,刚要继续问公孙晃之事,毌丘俭却继续说道:“改嫁给镇西将军牵招了。”

“这都是些什么事情!”卫臻嗔骂一声,站起身来走到门口,毌丘俭也随之跟上。

卫臻没有提这些琐事,而是继续问道:“这般说来,公孙氏的名声在洛中已经臭不可闻了?”

毌丘俭点头:“司空、裴公、家父这些人都受过李敏李公恩惠,又如何会对公孙氏有半分好感呢?”

“李信孝名愈著,公孙氏的名声便越臭。”毌丘俭轻叹一声:“况且李信也是我友人,属下对他们的恶感就更难掩饰了。”

卫臻沉默片刻,站在辅政阁外,居高临下看着尚书台内、来来往往忙碌的吏员们。

尚书台乃是大魏的真正中枢,在六部成立之后、权力集中的就愈加明显了。昔日四名辅政大臣齐聚的辅政阁,今日只有卫臻一人坐镇于此。

半晌之后,卫臻又叹了一声,转身看向毌丘俭。

“仲恭,按常理揣度、公孙晃告发其弟公孙渊欲反一案,无稽且无用。”

“但毕竟是涉及谋反大事。仲恭,你自辽东回来之后,还没来的及向陛下当面禀报吧?”

毌丘俭大略已知卫臻之意:“回来后就在洛阳,因前线军情烦忧,也未将情况详尽禀报、只是上了一封短的表文。”

卫臻轻轻颔首:“既然如此,仲恭去一趟秦州吧!将你与我所说的这些,与你在幽并、在辽东查探到的各类情况,当面向陛下禀报。”

“当然,还有公孙晃一事。”

毌丘俭又何尝不愿去军前效力呢?只是先前并未寻得机会罢了。

是军前、也是君前。

毌丘俭并未有丝毫犹豫,而是直接拱手道:“谨遵卫公之命!”

“不知卫公可否有什么言语、要命属下递给陛下的?”

卫臻转身向内走去:“该说的政事、军情,三日一报都与陛下说了。”

“天子应居洛阳,不可久在都城之外。若局势稳妥之后,还是请陛下尽快回返吧。”

毌丘俭从后施了一礼:“属下知晓了。”

……

待到姜维回返到下辨营中后,将在蜀军大营、与诸葛亮的对话,尽数与皇帝和各位重臣都禀报了一遍。

曹真好奇道:“伯约,那诸葛亮竟未驳斥于你?我素来听闻诸葛亮在蜀中执政专权,却不知此人有如此好的脾性。”

司马懿在一旁插话道:“好或是不好,不过是私人之事,于公事却是无碍的。”

“与诸葛亮好言相劝,他并不听从。非要等大魏拿国力、大势去压,方才能反省一二。”

“果然是刘备余党,这般顽固。”

曹睿却没有理会两人的言语,而是直接手中把玩着姜维递上来的玉佩,出言问道:“伯约以为那诸葛亮是何等人物?”

姜维先是愣了几瞬,但想到当今陛下并非那种嫉贤妒能之辈,整理了一下心神,从容拱手回应道:

“陛下,以臣之拙见,诸葛亮实乃人杰!”

“若是寻常之辈,又岂能因陛下治政之举而黯然神伤呢?”

“这么说来,伯约颇为欣赏此人了?”曹睿嘴角略微扬起,露出一丝玩味之意。

姜维实事求是道:“并非欣赏,而是大魏劲敌。”

曹睿将手中把玩着的、来自诸葛亮的玉佩向前递出:“诸葛亮在信中说,这是他昔日在荆州之时,得司马德操所赠的一枚玉佩,想要赠与伯约、怕你不肯收。”

“朕准了,伯约就收下吧。”

姜维却正色答道:“此人虽为才能之辈,但实乃我大魏劲敌!敌国丞相所赠之物,维不愿取也!”

“还望陛下成全。”(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6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