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4章 仓惶逃离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阳安关还是汉中?

就在武兴城内这座并不宽敞的厅堂内,蜀汉群臣几乎一边倒的选择了阳安关,而将汉中弃置一旁。

其实也不能说弃置,实在是无能为力。

武兴位于嘉陵水以东的山间平地之中,是在去年诸葛亮命人建造的坞堡基础上、近些日子由赵云新筑好的城池。

虽说是一座城池,但城中狭小不堪、军队又几无战意。面对城外魏军的进逼很难持久守备。

岂不见连诸葛亮的相府属臣和将领们都要南下阳安关吗?士卒们还能有多少战意呢?

抛除什么向东、向阳平关会被夹击这种预判、也抛除城中众人的畏难心理。

单从军事的角度来说,也只有南下是可行的。

“吴将军,城外军情如何?将今日下午至今的情况、大略给众人说一下。”诸葛亮看向吴懿。

“是。”

吴懿语调低沉答道:“魏军今日下午从北而来,击破了属下用以防备的伏兵,而后驱败兵向南。”

“属下出于无奈,只得令全军据城而守。而魏军由于时日已晚,除了一部大约万人的骑兵行过城北、向沮县方向去了,其余魏军在北面和东面两侧扎下营寨。”

杨仪插话道:“武兴西临嘉陵水,而东、南、北三面这般说来,魏军不是不想围城南,而是还没来得及了?”

吴懿答道:“一方面没来得及、另一方面也有城中士卒所阻的原故。”

“这是围三阙一啊……”杨仪叹道。

其实杨仪说得大略正确,但若更精准一些、乃是围二阙一。

杨仪口中还未说出的意思,当然是指魏军今日故意将南边放开、想让汉军南走。

可正如吴懿所说,魏军只围了两面、乃是因为没有来得及的缘故。

明日呢?

若明日魏军来得及了,又将如何动作呢?

虽然众人都没再说话,可纷纷看向诸葛亮、且充满期盼和信任的眼神、还是让诸葛亮徒感压力重重。

半晌后,诸葛亮再一次长叹了一声。

人的情志与体魄也是相关的,身体虚弱的时候、虽然也能抗住压力做出决策,但终归是会将各种负面情绪进一步的放大。

“那就去阳安关吧。”诸葛亮神情萧索的说道:“今夜丑时举火而走,每人身上背负三日之粮。三日之内,足够到达阳安关了。”

一语说罢,诸葛亮又扫视了一遍堂中将领们。

“诸将,谁能为大军断后?”

诸葛亮的话刚刚说出口,陈式就向前迈了半步,即刻拱手说道:“请丞相准属下断后!”

堂中的气氛先是一凝,过了几瞬仿佛又开始流动起来了。

断后,自然是要由将领来组织的。

当下魏军兵力更优、士气更佳,断后的危险性和死亡的可能也无限增高。

这时候,若是诸葛亮点到哪位将军、而他不愿意负责断后的话,是极有可能当即正了军法的!

而陈式的主动请缨,让包括吴懿在内的将领们纷纷都松了一口气。再说了,诸葛亮平日对待陈式如此优厚、还以其为自己本部。现在到了陈式报恩的时候了!

诸葛亮什么都没说,只是直直的看了陈式一眼,略一点头而已。

朝廷上下,文臣武将各得其所,断后也是武将本职,从这一点来说,陈式也只是尽职罢了。

但从私谊来说,陈式久随诸葛亮身侧,以这二人彼此的相知,无需多言,只用一个眼神便可心领神会。

随着一道道命令传达下去,不大的武兴城内顿时人声鼎沸了起来。

虽是夜间,一听说‘南撤’二字,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被唤起了。

撤退?逃命!

逃命谁不积极?

半夜的忙碌过后,时间来到了丑时。

就在两刻钟之前,陈式率领两千劲卒出了南门,借着月光大略维持了一个阵势。

“举火!”

陈式一声令下,两千士卒纷纷点燃手中的火把。凭借着火把的光亮,陈式借着城墙与山势立住了阵。

就在同时,城中剩余的文臣武将一并从南门涌出,急速向着南边大路前去。

诸葛亮率相府府属、以及一千劲卒在前,吴懿与众将统剩余军士在中,一瞬都不停地向南行进。

……

“什么?蜀军动了?”

张郃在睡梦中被陈凭唤醒后,定睛看向自己面前这位参军:“蜀军怎么动的?快将军情说来!”

陈凭拱手应道:“蜀军刚刚从城南涌出,并且似乎有大部蜀军在南门外列阵以对,似乎在对南撤的蜀军遮掩!”

“蜀军什么时候开始动的?”张郃又问。

“半刻钟之前。”陈凭答道。

张郃一边起身一边披上外袍,陈凭见状也知趣的帮张郃穿上甲胄。

张郃一个字都没说,但陈凭知晓张郃是思虑军略,这种时候他并不敢出言打扰。

“南门……陈泰部离的最近!让陈泰部先压上!”

张郃看向陈凭:“先叫陈泰压上,我再带着夏侯儒一并援他!快去!”

“遵令。”陈凭得令后小跑着出了营帐,亲自翻身上马、向陈泰营中驰去。

没错,陈泰现在还是一个两千石的偏将军。

就在登基后不久,曹睿将陈群派到荆州之时、让身为中军都尉的陈泰随其父一并南下。

不到两年的时间,昔日与陈泰同样在皇帝身侧的夏侯献都统领万人了,而陈泰却只是个领兵两千的偏将。

其一,陈泰并未赶上淮南战后的大封赏,而且由于陈群那一路吃了败仗,依旧是个参军。

其二,在曹睿从洛阳出发时、下令陈群向长安调兵时,陈群终于表陈泰为偏将军。

从都尉到参军、再从参军到偏将,不到两年,实际并不算慢了。可陈泰随夏侯儒先到长安再到赤亭,却一次胜利都没遇上过!

人的命运除了看出身、也是有很大运气成分的。

陈泰并不畏战,甚至听闻自己被派作前锋,还有些跃跃欲试之感。

可现实很快就给他泼上了一壶冷水。

在陈泰点齐兵马、仓促列阵完毕,刚刚距离蜀军一箭之地的时候,尖锐的破空声从夜空中传来。

陈泰慌忙间下令亲卫举盾,可一支羽箭穿过盾牌的缝隙,正好射在了陈泰的兜鍪之上。

一声清脆的碰撞声后,陈泰向后身形一仰,方才仓促稳住。

陈泰愣了几瞬,先是摸了摸自己的兜鍪,后又双手覆面缓了片刻,似乎还没有平复下来。

“将军!将军安否?”一旁的亲卫也露出了不敢置信的模样。

“我头还在吗?”陈泰一副失魂落魄的眼神、转头看向亲卫。

“当然在了!不然将军如何与属下说话呢?”亲卫面露无奈之色:“还请将军下令吧!虽说夜间敌军弓箭射的不准,但还是应该应对一二!”

陈泰缓过神来,却不知是愤怒于蜀军的羽箭、还是自己被射中兜鍪这种极小概率的后怕,厉声喊道:

“都督令我部全军压上,蜀贼已是穷途末路,如何能退?”

“阵型不变,向前进发!”

亲卫得令后,迅速命人继续敲响进军的金鼓。

陈泰下了进军之令,自己也在军中一并向前没有退却。可这并不是来源于一个将领的勇气,而是来自于利弊的判断。

无他,身为骠骑将军陈群之子,又出身于这般士族家门,陈泰是万万担不起畏缩不前的名声的。

士人可是以名传家!

但回朝之后,定要请父亲向陛下求个恩典,将自己从武将转为文官!

无论是在洛阳尚书台、还是外放都州郡为任,都行,都不挑!

半夜进军被射中兜鍪,这种事情陈泰此生都不想经历第二次了。

随着陈泰全军压上,夏侯儒又紧急点起八千步卒,一面从后援助陈泰,同时进发抢占武兴城。

夜战不易,对攻守双方都是这般。虽然可以举火,但还是颇为艰难。反映到具体的战事上,就是交战速度之慢。

陈式在坚持了半个多时辰后,看到除自己之外,所有汉军都已撤离,于是趁着魏军两波攻势的间歇,下令自己残部也一并退却。

逃命的一方当然无所保留,夜间逃命也能竭尽全力。

无非就是举着火把扔掉铠甲,撒开欢跑路就是了。而追击的一方,所要考虑的事情却更多。

比如夜间追击建制能否完整、会不会遇到埋伏等等。

两万魏军,按照张郃的军令只调了一万应敌。剩下的一万虽然也都叫醒了,但都是把守营寨不得轻动,在遇到万一之时进行接应。

“张公,蜀军已撤,当下应该如何行事?”郭淮立在张郃身侧,出言问道。

“伯济以为呢?”

“不要追,占据武兴就够了!”郭淮果断说道:“蜀军若是南逃,定然是逃向南边的阳安关。”

“在我们出兵之前,陛下与大将军、张公、夏侯将军还有属下说得明白,要取实利而不要慕虚名!”

郭淮目光炯炯,映入瞳中的火光愈加亮眼:“前几日追击蜀军时已经得知魏延南下。而阳安关一处若有蜀军以逸待劳,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些许败兵,夜间逃命又如何追赶?”郭淮连连摇头:“实在无法。”

张郃沉声问道:“那我们应去汉中?”

“对!”郭淮点头:“应去汉中!”(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8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