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91章 外放刺史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曹睿此话一出,房间中即刻陷入了诡异的宁静。

刘放缓慢的抬起头看了眼皇帝,又用余光瞟了眼孙资。孙资则是睁大了眼睛怔在了那里,目光不自觉的看向地面。

而三名侍中,辛毗若有所思,陈矫皱着眉头,杨阜面无表情,显然各有各的考虑。

就在几瞬之间,孙资的额头上冒出来一层细密的汗珠,胸膛中的心脏也砰砰的跳得利害,耳边也响起一丝嗡声。

孙资仕官数十年,自诩见过不少朝臣起伏的故事。但真轮到自己的时候,却也不免瞬间慌了神。

是校事出了问题,还是我自己出了问题?

孙资在脑海中盘算着这个问题。十余年来,得武帝和文帝信重,在秘书监和中书省任职机要,如何能是自己出了问题?

一定是校事的问题!

孙资几乎是瞬间就做出了这样的判断,随即忍着身体上的本能反应,挤出一丝笑容拱手说道:“陛下圣明,中书省为朝廷执掌机要,本就繁忙无比。臣处理这些事务,或许也难免疏漏之处。”

“臣赞同陛下之言,校事府是该从中书省分出去了。”

曹睿倒是有些意外,孙资竟然如此痛快的就要将校事府之权交出来。

曹睿道:“那孙卿不如现在给朕仔细说说,大魏的校事府现在具体是个什么样子?”

孙资清了清嗓子:“那臣先说校事府的人员布置?”

“可以。”曹睿简单说了两字。

孙资道:“禀陛下,大魏校事现在的总数约两千人……”

曹睿打断了孙资的话:“约两千人?就没个准确的数字吗?”

“陛下稍待。”

孙资转身到架上拿出一卷竹简,展开后认真读道:“截至太和元年四月之前,校事总数约两千一百八十七人。”

“其中,洛阳校事掌司隶、雍凉、兖州、荆州监察事,总数为九百三十六人。”

“邺城校事掌冀州、并州、幽州、青州监察事,总数为四百六十人。”

说道这里,孙资的话语顿了一下。上个月邺城的校事都尉赵区自杀身亡,应该再减一人了。

“许昌校事掌豫州、徐州、扬州监察事,总数五百九十七人。”

“其余约两百人,散在吴蜀各地作为探子。”

曹睿伸出手来,孙资连忙将手中竹简递给了皇帝。

接过之后,曹睿抬眼看了下刘放:“刘卿之前和朕说,各地校事的资料半月就能整理好。现在已满半月了,朕还要自己来才看得到。”

刘放倒是比孙资镇定多了:“是臣疏忽了,臣与孙中书本来打算朝会之后,再进呈给陛下的。”

和孙资相比,刘放还是更有体统一些的。

大致看了几眼后,曹睿问道:“邺城的赵区死了,许昌的校事都尉朕没问过。”

“洛阳的校事都尉,朕记得名叫刘慈是吧?此人现在在哪?”

孙资拱手答道:“陛下,刘慈一直都在洛阳,是否要臣去唤他?”

曹睿摆了摆手:“不必,让他且待着吧,朕现在没工夫见他。”

“朕登基以来,几乎没怎么用过校事,连带着对校事也不熟悉。”

“辛侍中,”曹睿转头看向辛毗:“刘慈此人,你之前伴于先帝左右时,有了解过吗?”

辛毗沉默两瞬,抬头看向皇帝说道:“校事都尉刘慈之名,臣听说过些许。”

“说一说吧。”曹睿道。

辛毗拱手:“关于刘慈,有一事几乎是朝中共知的。”

“从黄初元年到黄初四年之间,刘慈所领的洛阳校事,在洛阳检举了官吏和百姓数以万计,一时间朝中大骇。”

“当时高柔高文惠身为治书执法,曾极力劝阻先帝重新审查这些校事检举之事,许多冤案得以纠正,高文惠也因此升为廷尉。”

治书执法,乃是御史台的官员,位居御史中丞之下。

御史中丞,现在就是御史台最大的官员了。先汉时曾有御史大夫一职,只不过到了后汉被改为司空,就是现在司马懿任的职位。

在汉末和大魏,三公虚置没有职权,司马懿现在所做的事也和御史台没有半点关系。

曹睿笑着说道:“高廷尉便是这般成了廷尉吗?”

辛毗笑笑没有说话。

“那先帝后来可有处置刘慈?”曹睿又问。

孙资抢着说道:“刘慈所为之事,也是其职责分内之事。先帝未曾处置于他。”

曹睿心中竟有了一丝猜测。

所谓校事,到底是让其监察百官、以防真的有事发生,又或者是让其经常搞些事情,按皇帝心意来臧否大臣的去留?

这又是一个黑手套和白手套的哲学问题了。

曹睿点头道:“既然先帝都没处置刘慈,朕也同样不拿过去的事情来罪他。”

目光看向身侧的三名侍中,曹睿面上带笑说道:“辛卿、陈卿、杨卿。”

辛毗和陈矫、杨阜三人连忙拱手回应。

曹睿说道:“校事府的权责,朕现在就从中书省移至侍中寺了。”

“洛阳、邺城、许昌三地的校事,就由三位侍中分别统领。你三人可有要挑选的?”

辛毗抿了抿嘴,刚要说话,陈矫就拱手抢着说道:“臣等为陛下分忧,又岂会挑选职务?陛下让臣等分领何处,臣等自会不负皇命。”

曹睿笑了一声:“陈侍中是这般想的吗?辛侍中和杨侍中呢?”

见惯了皇帝的‘奇思妙想’,辛毗自然是没有什么意见的。杨阜刚被升为侍中不久,现在又得了校事之权,哪还会挑三拣四?

辛毗和杨阜都表示没有想法,那曹睿也就顺势分派了下来:“那就这般好了,洛阳校事由辛侍中所领,邺城校事由陈侍中所领,许昌校事由杨侍中所领。”

“孙卿这两日就与三名侍中做个交接可好?”曹睿看向孙资:“三日够吗?”

孙资正用挨着手背的衣袖小心擦着额上的汗,听闻皇帝发问,连忙说道:“莫说三日,一日就够了。”

曹睿点了点头:“待交接完毕之后,孙卿做一任外官吧,中枢待的久了,去外活动活动也好。”

“兖州刺史,尚在中原,离司隶又近。”曹睿笑着看向孙资:“孙卿可还满意?”

刘放与三名侍中的目光都看向了孙资,孙资半坐在椅子上、方才微微弓起的腰背竟挺直了些,神态之间明显轻松了许多。

今日陛下一提到要从中书省剥离校事府,孙资的心中就一直悬着。当皇帝‘兖州刺史’四个字脱口而出之后,孙资这才彻底安心,再也不惧了。

堪称平安落地。

孙资笑着拱手道:“陛下莫要这般讲,为陛下和朝廷效力乃是臣之本分,哪有什么满意不满意的呢?”

“既然陛下要用臣为兖州刺史,臣到任后一定不负皇恩。”

孙资哪敢不满意?

能得一州刺史,已经是意外之喜了。孙资说话之时,竟不由得想起了好友贾逵。与其在宫中伴君整日提心吊胆,倒真不如外放快活!

孙资这一瞬间,只想到自己这些年的功劳。可对面的皇帝,却完全不是这般想法。

孙资此人才华极佳,否则也不可能与刘放一同执掌中枢机要十余年之久。但和刘放稍有不同的是,孙资在中枢伴随皇帝的言语之间,却有时会夹带私货。

虽谈不上有罪,但也会使人反感一二。

比如,孙资曾在论及曹休和贾逵的纷争时,多有维护贾逵之意。

还有,在吴质回洛阳之前,孙资也数次在言语中对吴质有所诋毁。

曹睿当然可以贬斥孙资,但思来想去,吴蜀大敌当前,曹睿并不想使朝中的人心动乱。

少一些内耗,多一些安稳。

若孙资是个废物,那么贬了也就贬了。但此人的才华着实出众,值此用人之际,以孙资作为一州刺史,也算是人尽其用。

也兼顾朝廷体面。

见孙资领命的痛快,曹睿笑着说道:“孙卿可认识现任的兖州刺史王昶?”

“朕大约记得,你们二人是同乡。”

孙资点头应道:“臣是太原人,早年初次出仕之时,就是本郡司徒王允王公举荐。”

“王昶王文舒也是出自太原王氏,臣也只是在邺城时与王昶有过些许来往,已经数年未见了。”

曹睿说道:“南征之时,朕在寿春见过王昶,此人才学见识都算不错,当年也曾在先帝幕中任职。”

“刘卿,”曹睿看向刘放:“朕将王昶调入中书省,以其领‘中书侍郎’之职,来当刘卿的副手。这样可好?”

刘放面带微笑拱手说道:“陛下此番安排,自然是极好的。王文舒的才学臣早就知晓,让他进中书,正好也能发挥此人的才学。”

曹睿笑着颔首。

其实,曹睿的本意是好的。

孙资夹带私货,不适合再为中书之任,但也称不上是有罪。借着整理校事之时,将孙资外放为官,也是合情合理、人尽其用。

皇帝想给朝廷留几分体面,但臣子们却不是这般想的。

曹睿与侍卫们先回了书房,剩下三名侍中在与孙资坐着交接。

倚到躺椅上之后,曹睿将钟毓唤了过来,让其将此事与西阁、东阁传个话去。(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73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