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章 幽州边讯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洛阳南北两宫沿袭汉时旧址。

与汉时不同的是,如今的大魏皇帝常居于北宫,并不常来南宫。

尚书台左近的空地,在今年、也就是太和三年的春天,修筑了一个约尚书台一半面积的办公场地,号为枢密院。

所谓枢密院,其实是在前将军满宠上任西阁之后,在今年春天得了皇帝旨意,弄出来的新机构。

西阁领枢密院,掌天下枢机军情。

东阁领尚书台,总揽各州郡政事。

文武并列,颇有相得益彰之感。

枢密院的上下官吏,与原本的大将军府保持一致。

太和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下午时分,枢密右监王昶王文舒正坐在值房内、审理着秦州今年防冬的预案。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从外传来,走着走着、离得越近时却还跑了起来。

“禀右监,这是安北将军从幽州发来的急报。”

一名年纪约有三旬的青袍吏员施了一礼,小步走到王昶身前,恭敬的将军报递了上去。

王昶接过军报,验看了火漆的完整之后,将其打开读了起来。一字一句阅读之时,眉头也皱得愈发紧了。

青袍吏员束手候在王昶桌前,并不敢发出响动。

王右监为人严厉,枢密院内吏员稍有做事不妥之处,便会受到王昶的斥责。

枢密院有‘二王’。

右监王昶王文舒,严厉勤勉,从中书侍郎任上被皇帝选中、派到新成立的枢密院主持工作。

左监王观王伟台,和善大度,从范阳太守的职位上调任回京,与王昶同理枢密院之事,颇得枢密院吏员拥戴。

王昶重重的呼出一口气,又看了一眼军报后,将其迭好放入袖中。

站起身后,王昶指了指门外:“你且回去吧。此事我已知晓了。”

“属下告退。”青袍吏员告辞、小步退走。

而王昶此时也郑重其事的向外走去。

北宫离南宫并不远,王昶身长体健、健步如飞,不过一炷香的时间就到了皇帝的书房外。

“钟侍郎,烦请通报一声、本官有紧要军情要报与陛下。”王昶略微拱手。

“右监稍待。”钟毓拱手回应。

除了西阁、东阁的四人之外,其余臣子见到钟毓之时,就没有不客气的。

当今陛下撤了散骑常侍一职,只有散骑侍郎。侍中权重,连带着同为内官的散骑侍郎也渐渐煊赫起来。

或许,也和钟毓有个好爹有关。

皇帝去年七月返回洛阳后,到今年九月、长达一年多的时间,一直待在洛阳中并未外出。

太和三年与元年、二年不同,四方并无重大边衅。

钟毓看到王昶凝重的表情,心里也有了些许猜度。

枢密院跳过了西阁、这般紧急的直接将军报送来,上一次还是四月时、蜀国诸葛亮进犯沓中之时。

如今不知又是哪里出了问题?

曹睿坐在书房的桌案后,接过王昶呈上的军报,看了片刻,竟大声笑了起来。

“拙劣,真是拙劣!”

曹睿将军报用力拍在桌案上,笑着说道:“王卿,你说孙权怎么会傻到这种地步?”

王昶拱手答道:“禀陛下,臣以为孙权固为大患,公孙渊虽言辞恭顺、却也是大魏东北的锢疾。”

曹睿摆了摆手:“朕的这个便宜岳丈,怎么就这般不智呢?平白给公孙渊送了这么多东西。”

“稚叔,去将西阁东阁唤来议事。”曹睿对着钟毓说道。

“遵旨。”

钟毓刚刚出门,司马懿几乎在同一时间不请自来。

“禀陛下,幽州刺史刘晔急报,孙权欲册封公孙渊为燕公,公孙渊斩杀孙权使者、将使者头颅送至幽州。刘晔已将吴使头颅送来。”

司马懿在看到王昶的时候,大约就知道何事了。

文武两条线。

幽州得知如此重大之事,刘晔与夏侯献二人都向洛阳派出使者。幽州路远,又加上是在国境之内,因而两人的使者都是同时出发、同路而行。

只不过进了洛阳城后,一队前往尚书台、一队前往枢密院罢了。

曹睿点头道:“王卿已经和朕说了。”

“你们先坐吧,等人齐了再议。”

“遵旨。”司马懿与王昶齐齐拱手,而后坐下。

片刻后,董昭、满宠、卫臻三人已至。

曹睿起身活动了一下筋骨,倚在了躺椅上,冲着王昶努了努嘴:“王卿将此事来龙去脉给诸卿说一说!”

“是。”王昶起身,肃容说道:“公孙渊去年夺其叔公孙恭之位之后,本以为能够得到大魏敕封。但大魏一直没有承认公孙渊之官职,公孙渊心中渐渐惶恐。”

“自去岁以来,孙权与公孙渊通过海路沟通,已有数次之多。”

“三月,公孙渊遣使者宿舒、孙综等人至建业,为孙权送来幽州良马五百匹。”

“今年七月下旬,孙权遣使者张弥、许晏等人、携金玉珍宝跨海远至辽东,意图册封公孙渊为燕公。”

“公孙渊假意逢迎,却耐不住内心煎熬、担忧大魏责罚。因而在八月上旬设计诛杀张弥、许晏,侵吞孙权兵士五千人、海船五十余艘。”

“并将张、许二人头颅送至幽州刘晔处,告知此事。同时请求大魏敕封官职。”

王昶说完行了一礼:“诸公,就是这般情况。”

“坐吧。”曹睿向下挥手示意,开口道:“你们说公孙渊这是忠诚之举吗?”

司马懿拱手道:“实非忠诚之举,而是谋逆未遂,与忠诚二字并无干系。”

曹睿笑着点头:“朕也是这般想的。”

“公孙渊欲与孙权行背德之举,进展到了一半才良心发现、幡然悔悟,将人头给大魏送了回来。”

“朕该如何处置公孙渊?”

董昭轻咳一声,缓缓说道:“臣以为,凡事论迹不论心。辽东地处偏远、实难控制,陛下应该借此机会敕封公孙渊,并嘉奖其行。”

满宠说道:“陛下,公孙渊、孙权二人皆贼也。孙权固然可恶,但公孙渊首鼠两端、行此不义之举,也需惩戒一番。”

“名不正则言不顺。大魏一直未册封公孙渊,岂能给他治理辽东的名头?”

“如今大魏军队已经休整了一年多,正该对辽东用兵、以示大魏版图不可或缺之理!”

司马懿本想反驳,想了想却忍住了,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准备看看皇帝如何应对满宠之言。

自从去年七月、满宠应诏回到洛阳、入了西阁之后。一年之内,先为陛下梳理中军编制、后又主持考评涤汰各外军、州郡武官中的庸碌之人。

得用的同时,满宠也愈加受到皇帝看重。

每每书房议事之时,满宠常常慷慨激昂、声音洪亮。遇到与其他三名阁臣意见相左之时,常常出言相争。

陛下竟也不怪满宠。

司马懿心中冷哼一声。岂是你说动兵、就能动兵的?陛下休养生息之策从未变过,岂能因这种小事便起大战?

果然如同司马懿所料,皇帝听完满宠之言,微微摇头。

曹睿目光看向司马懿和卫臻:“东阁怎么说?”

司马懿拱手道:“臣以为当赏赐公孙渊,但不应敕封、也不应用兵。公孙渊此事是对大魏低头,但还远远没到可以奖赏他官职的地步。”

“辽东偏远难以进攻,公孙渊也难寇边幽州。”

“维持现状即可。”

曹睿看向卫臻:“卫师傅呢?”

卫臻答道:“臣附议司空之语。”

曹睿又问:“枢密院可有说法?”

王昶道:“臣也附议司空之语。”

听闻王昶之语后,西阁、东阁四人竟同时看向了王昶的面孔。

王昶被众人目光盯着,竟也不动半点、神态自若风姿依旧,端坐在椅子上。

曹睿笑了一声:“好了,朕知道你们的想法了。”

“朕也与你们说说朕的看法。”

四人这才将目光从王昶脸上挪开,重新看向皇帝。

曹睿这是在给王昶解围。

枢密院归西阁管辖,正如尚书台归东阁管辖。

枢密院权重,本应与尚书台那般、设立右仆射、左仆射二人来管的。

董昭为九卿之一的卫尉,满宠为前将军。曹睿不欲再为二人加枢密院仆射之衔,而是设立左、右两监管理枢密院日常公事。

如今王昶当着皇帝的面,公然与董昭、满宠二人意见相左,这就好比六部尚书在皇帝面前,与司马懿、卫臻同时唱反调一般。

王昶想做个孤臣、不盲目附和西阁,曹睿当然要帮一帮他。左右都是顺手的事,何乐不为?

曹睿轻声道:“就在十余日前、九月中旬,朕的次子曹延周岁之时,孙权给他送来一艘装满宝货钱粮的楼船作为贺礼。”

“孙权给朕写的表文中,言辞恭顺至极。除了实际之事外,孙权该说的虚言全都说了。”

“这是九月中旬的事。孙权给朕的信、最晚也是八月送出的。”

“而孙权意图册封公孙渊,船是七月到的辽东,从江东出发只会更早。”

“孙权一边在给朕、和朕的皇子准备贺礼,另一边竟然欲要册封公孙渊?”

曹睿环视众人说道:“方才你们说公孙渊首鼠两端,公孙渊再当面一套、背面一套,难道能有孙权做的这般过分吗?”(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8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