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77章 捕拿校事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若论起地位来说,邺城如今其实与洛阳几乎可以分庭抗礼。

邺城所在的魏郡,在曹操从袁氏手中取得之后,便即刻变成了曹操的大本营。

后来曹操称魏公、称魏王,都是以邺城作为根基。

在二十年的时间内,几乎魏国全部的高官显贵,都与邺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各地将领留在内地的家属,都是一多半在邺城、一小半在洛阳的。

邺城也毫无疑问的成为了河北的中心。

下午时分,邺城南门外,冀州刺史吕昭与魏郡太守郑浑二人,正在这里一并候着王朗的到来。

王朗的马车在一队骑兵的护卫下,缓缓停在了邺城的南门处,吕昭与郑浑也一并迎了上去。

“恭迎王公来邺。”见王朗从马车上下来,两人纷纷拱手行礼道。

“唉,老夫这把老骨头已经快走不动了。”王朗轻轻叹了口气:“子展(吕昭)、文公(郑浑),你们二人也一并上来老夫的车上吧,我们一同进城。”

三人一同上了马车之后,吕昭开口向王朗问候了起来。

“王公旅途奔波,着实是辛苦了。在下听前几日来邺城的使者说,王公此番持节来邺城是为了文昭皇后修陵一事?”

王朗轻轻颔首:“正是如此。”

吕昭年轻一些,是在先帝曹丕的黄初年间得用的臣子,如今还不到五十岁的年纪。而郑浑则是更年长一些,大约有六十岁左右了。

王朗明白,在河北都督吴质去了邺城之后,身为冀州刺史的吕昭就是邺城中官职最大的人。若自己这个司徒察觉河北有任何不妥之处,受苦的肯定就是吕昭了。

王朗看了吕昭缓缓说道:“子展,老夫与你二人直说无妨。陛下此番派老夫来此,也有要老夫巡查邺城之事的意思。”

吕昭微微皱眉。

邺城之事,还能有什么事?

身为冀州刺史,辖区内的大族权贵,本就是司隶之下的第二多。甄像在过去的一年中多次前往校事要求调查,吕昭也是知情的。

但,这件事实在太敏感了。

没人能查、没人敢查、甚至都没人敢提。

吴质刚走,难道就要他吕昭给皇帝上书,说你舅家被人欺辱、你生母死的冤屈吗?

吕昭也不得不装白痴,意图糊弄过去。有些事若是不提,尚且可以当做无事发生。若是真的捅到朝廷众人面前了,那可真是破了天了。

吕昭拱手说道:“在下有一事要告知王公。”

王朗面无表情的说道:“何事?子展说来。”

吕昭顿了几刻,随即说道:“是这样的,王公。就在数日之前,甄家的甄像、也就是文昭皇后的亲侄,又一次前往邺城的校事府中。”

“甄像到校事府,前后也就不到半炷香的时间,校事都尉赵区就在校事府的大堂中自尽了。”

王朗依旧没什么表情,对身为司徒的他来说,一个校事都尉、与一个平常小吏也没有多大区别:“是甄像将这位赵区逼死的?”

郑浑在一旁插话道:“王公,在下确实召甄像问过此事。但甄像执意说,他走的时候赵区还是好好的,此事与他无关。”

王朗又问:“赵区是为何而死?你们两位可有判断?”

吕昭与郑浑对视一眼:“禀王公,估计与文昭皇后当年被先帝赐死一事,多少有些关系。”

王朗微微皱眉,显出些许担忧的神色。

在从洛阳出发之前,曹睿明明白白的告诉王朗,此番让王朗去邺城是调查当年魏讽之事的,而并不是文昭甄后之事。

魏讽死了十年了,为何要调查魏讽呢?

当年曹丕为了能够成功继承魏王的位子,向身边臣子们做了许多承诺来换取支持。

有一些承诺是明显兑现了的。

比如钟繇当了太尉、陈群和司马懿做了录尚书事、吴质为河北都督,这些都是明面上看得见的。

但看不见的那些,其实却都是隐患。

比如崔琰和毛玠死了,他们在位十年间选拔了如此多的官吏,这些官吏都是些什么态度?

比如王司徒之子王肃,就明显有为其老师宋忠打抱不平的意思。曹丕杀魏讽、株连了一串人,从当时看是达成目的、也震慑了许多臣子,甚至曹操都无可奈何。

但又都得罪了谁呢?

总而言之,曹睿此番让王朗来邺城的意思,就是搞清楚邺城、或者说河北,有哪些可能对皇帝存在潜在不满的人。

以及搞清楚这些人是如何形成的。

说白了就是排雷。

王朗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

大魏的初代三公,贾诩、华歆和王朗,其实曹丕任用他们的理由是截然不同的。

贾诩为太尉,是因为贾诩作为曹操最关键的军事参谋,旗帜鲜明的一直支持曹丕为储君。

华歆为司徒,是因为华歆作为朝廷中的道德楷模、天下名士,一直作为曹操与汉廷之间的沟通桥梁,还多次充当曹操和曹丕的黑手。

而王朗为司空,则是由于王朗的经学造诣和行政能力。

换句话说,王朗既由于经学造诣被士人尊敬、也作为魏国能臣负责实际事务,属于面子和里子双全之人。

典型的能臣。

王朗此番来邺城,其子王肃尚在家中。

曹睿对王朗放心,王朗对皇帝也是自然放心,皇帝对官员的大方已经是出了名的。

三人入了原本吴质的都督府后,叙谈了片刻之后,王朗又遣人将甄像唤来。

甄像到达之后,王朗则是屏退左右,将吕昭和郑浑都请了出去,独自与甄像交谈。

甄像朝着王朗行了一礼:“甄像拜见王公。”

王朗面色和蔼的点了点头:“伯明,此番陛下派我来邺城,乃是回应你二月之时,向朝廷上表请求为文昭皇后修陵一事的。”

“此事是你先提出的,你有什么想法?不妨一并与老夫说一说。”

甄像见王朗如此和颜悦色,心中压抑多年的情感一朝得以回应,使其眼睛也开始微微泛红。

甄像拱手说道:“禀王公,文昭皇后的陵寝在黄初二年之时,也只是简单的设在邺城以西三十里处、漳水以北的地方。”

“在下认为,其一是要以朝廷之名为文昭皇后祭祀,其二是重修陵寝、使其符合皇后规制体面。”

甄像抬头看向王朗的脸:“其三,希望司徒主持公道、替陛下查清当年加害文昭皇后的帮凶。”

王朗不动声色的看着这个义愤填膺的年轻人。

祭祀、修陵,这两件事都是理所应当。

但查当年害甄后的帮凶……主犯不正是先帝和郭太后吗!先帝已去,郭太后尚在,这是要让洛阳翻天吗?

王朗决定先探一探甄像的底,而后再论其他。

王朗捋须说道:“老夫来时,陛下已经赐与老夫符节、以太牢之礼祭拜文昭皇后,重修陵寝一事,也是应有之义。”

“老夫年纪大了,一路上马车都快把老夫颠得散架子了。且休息三日,而后再去祭祀文昭皇后。”

“伯明,你看如何啊?”

甄像虽然未能从王朗这里得到什么承诺,但三日之后还是要一并去祭拜的,因此也暂时应承下来。

甄像也向王朗问了问陛下在洛阳是否安康。

寒暄了片刻之后,甄像便告辞离开了。

甄像走后,王朗和蔼可亲的面容一下子就收了起来,变得颇为冷峻。

吕昭和郑浑二人也一并走了进来。

王朗沉声问道:“死了的那个校事赵区,他的两个副手到了么?”

吕昭拱手答道:“王公,两人已经在外面候着了。”

王朗点了点头:“叫他们进来吧。你们二人也与老夫一旁听着。”

“遵命。”吕昭向外招呼一声,府吏便将两人带至堂内。

虽然两名校事已经极为恭敬的行礼,可王朗还是颇为冷漠的看着这两人。

王朗说道:“你二人的履历,本官都已经大略看过了,都是延康元年(与黄初元年是同一年)就在邺城校事府任职的。”

“建安年间,你们二人都在何处任职?”

左边高一些的校事官卫本拱手说道:“禀司徒,属下是建安二十年入的校事府,原本是在许昌任职,建安二十三年转任到邺城来的。”

王朗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右边的校史馆孙定也赶紧出声:“禀司徒,属下是从建安二十二年起,就一直在邺城任职了。”

听闻二人言语,王朗随即问道:“若如此说来,建安二十四年之时,你们二人就都在邺城了?”

卫本与孙定二人连连应承了下来。

王朗点了点头,对二人说道:“你们二人的情况本官大体知道了,先到前院去候着吧。”

二人行礼后,缓缓走出堂中。

见卫本孙定二人都已走远,王朗转头对着吕昭和郑浑说道:“子展、文公,我为司徒,受陛下之托、持节来邺城负责要事。你二人可有异议?”

吕昭连忙拱手说道:“王公言重了,我们哪敢有什么异议,但请王公吩咐一二!”

郑浑也是与吕昭一般说法。

王朗随即肃容说道:“既然如此,那本官就要将这二人暂时关押在这都督府中了。”

“陛下给本官派的一百卫士,正好派上了用场。”(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826s